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全体教师要摒弃那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笔者从三个方面略谈了体会。
关键词:新形势 学校 德育工作
中国教育要加快步伐,大力推进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在这各组成部分中,德育是首要任務。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没有一个好的德育教育,小则影响人的一生,大则造成社会不良后果,进而影响"中国梦"实现;所以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德育内容
1.对德育内容的误解:现今很多教师片面的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狭隘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德育的概念,造成了对德育概念的模糊不清。②教育工作者的世界观大多形成于上个世纪,这些保守陈旧的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德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智育、体育、美育同视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理解不全,就会直接导致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分裂,出现了为了德育而德育的工作现象。
2.德育内容空泛、狭隘。①内容空泛: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抽象而不具体。片面地只强调共性,使德育工作目标的指导功能减弱。②内容的狭隘性:在当前商品经济条件下.过去的德育内容逐渐表现出不足.缺少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局限于理论的机械灌输,不重视受教育者理论认识能力的培养,回避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往往导致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3.德育工作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德育内容,将孕育出20年后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要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就要设定与其适应的德育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发文要求: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出对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德育内容的教育.这些德育内容与以往重视强化政治意识的教育相比,强调更多的是实际作用。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个什么样的人和学会怎样做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工作方法
1.注重共性,忽略个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教师死搬硬套《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当代学生的现状较少了解。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年龄段,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其心理发展与思想变化是大相径庭的,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知之甚少,他们赞称什么.反对什么都没弄清,德育教育必然会脱离学生,形成了空洞的说教,没有收到丝毫效果;相反,却使学生形成抵触心理和浮夸学风等不良风气。所以不对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确立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
2.理论灌输多,实践训练少;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学生认识的提高,忽视行为的规范,在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是说理多,其结果学生能说出很多道理,但不知从何做起,不少教育工作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如教育学生为人忠实坦诚,却默认、支持班集体在各种竞争、活动中弄虚作假,更有甚者,个别教育工作者受不正风气的侵蚀,跟学生家长搞金钱交易.走后门,收受贿赂;这些都使学生产生困惑和逆反心理。
三、德育环境
1.学校德育环境。一些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真正明确。所以表现上对德育工作只有消极的应付.而实际上智而缺德.对社会是有害无利的,也无益于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智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孤立的分开,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干涉.这样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
2.社会与家庭德育环境。学校并不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唯一场所,社会环境与家庭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德育环境。从理论上说.学校的短期教育因强化不够,使学生的某种品德和行为还未"定型",如果这时家庭、社会给予帮助,这部分品德和行为将很有可能稳定下来。如果受到的是消极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所以为了孩子,为了实现"中国梦",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适合我国德育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具体、详细的德育内容,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及适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马福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国校外教育 2015.6
张丽娟; 王艳波,《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才智 2012.7
关键词:新形势 学校 德育工作
中国教育要加快步伐,大力推进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在这各组成部分中,德育是首要任務。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没有一个好的德育教育,小则影响人的一生,大则造成社会不良后果,进而影响"中国梦"实现;所以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还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德育内容
1.对德育内容的误解:现今很多教师片面的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狭隘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德育的概念,造成了对德育概念的模糊不清。②教育工作者的世界观大多形成于上个世纪,这些保守陈旧的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德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智育、体育、美育同视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理解不全,就会直接导致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分裂,出现了为了德育而德育的工作现象。
2.德育内容空泛、狭隘。①内容空泛: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抽象而不具体。片面地只强调共性,使德育工作目标的指导功能减弱。②内容的狭隘性:在当前商品经济条件下.过去的德育内容逐渐表现出不足.缺少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局限于理论的机械灌输,不重视受教育者理论认识能力的培养,回避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往往导致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收效甚微。
3.德育工作注重理论.缺乏实践: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德育内容,将孕育出20年后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要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就要设定与其适应的德育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发文要求: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提出对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德育内容的教育.这些德育内容与以往重视强化政治意识的教育相比,强调更多的是实际作用。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个什么样的人和学会怎样做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育工作方法
1.注重共性,忽略个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教师死搬硬套《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当代学生的现状较少了解。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年龄段,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其心理发展与思想变化是大相径庭的,德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知之甚少,他们赞称什么.反对什么都没弄清,德育教育必然会脱离学生,形成了空洞的说教,没有收到丝毫效果;相反,却使学生形成抵触心理和浮夸学风等不良风气。所以不对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确立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
2.理论灌输多,实践训练少;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学生认识的提高,忽视行为的规范,在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是说理多,其结果学生能说出很多道理,但不知从何做起,不少教育工作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如教育学生为人忠实坦诚,却默认、支持班集体在各种竞争、活动中弄虚作假,更有甚者,个别教育工作者受不正风气的侵蚀,跟学生家长搞金钱交易.走后门,收受贿赂;这些都使学生产生困惑和逆反心理。
三、德育环境
1.学校德育环境。一些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真正明确。所以表现上对德育工作只有消极的应付.而实际上智而缺德.对社会是有害无利的,也无益于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智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孤立的分开,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干涉.这样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
2.社会与家庭德育环境。学校并不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唯一场所,社会环境与家庭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需要我们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德育环境。从理论上说.学校的短期教育因强化不够,使学生的某种品德和行为还未"定型",如果这时家庭、社会给予帮助,这部分品德和行为将很有可能稳定下来。如果受到的是消极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必产生"倒退"现象,所以为了孩子,为了实现"中国梦",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适合我国德育的良好环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具体、详细的德育内容,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及适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马福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国校外教育 2015.6
张丽娟; 王艳波,《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才智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