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地针对学生和生活实践进行习作教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新方法,在“变”字上做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变“构思写作”为“复述写作”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童话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由教师讲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学生们听,让他们感兴趣,受到教育,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如教师讲《大大、小小、懒懒的故事》,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被“小小”的命运深深地感动,对“大大”“懒懒”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憎恨,并对他俩的下场感到大快人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感到轻松多了,因为“构思”这一环节已预先由教师帮忙做了,写作的内容是现成的,学生们只管顺着故事的思路,集中精力考虑“表达”,如何遣词造句,怎么写得清楚、准确、通顺、简洁、生动就行了。复述写作不单局限于叙事,还可以练一些片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甚至说明一个简单的事物师表态。老师说:“大家讲得都很好,现在请大家以《老师该不该收钱》为题,写一篇习作。”这时,学生拿出作文本,很快地完成了习作。
三、变“命题作文”为“提示作文”
“命题作文”的题目严谨、规范,给人一本正经的感觉,学生不喜欢。不如针对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喜好,把命题作文改成提示习作,如《聪明的我》改为《别总认为我傻》;《辛劳的父亲》改为《爸爸,我看你这几天怎么这么累呀?》《一个懒惰的人》改为《谁叫你这么懒?》;《我最爱读的书》改为《读着,读着,我自个儿笑了》;《心中的秘密》改为《这件事,我绝对不会对任何人说》……把命题作文改为提示习作,一是因亲近而容易接纳,如“谁叫你这么懒?”平时怎么说,习作就怎么写,生活味很浓,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二是因只写细节而易于具体。如《读着,读着,我自个儿笑了》,这本身就是一个表示神或议论一点浅显的道理。复述写作作为初级阶段的习作训练方法,可以克服学生们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变“要求写作”为“情境写作”
过去,习作教学一般方法是,教师揭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写作。这样,学生往往无话可写。不如改为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一位老师为朋友写了一副对联,朋友塞给老师20元钱。这位老师拿着这20元钱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我为一个朋友写对联,朋友送了20元钱给我,我心里很矛盾,想要又不想要,请大家为我做主。如果能要,我就收下;如果不能要,我就把它退回去。”于是,一部分学生说可以收下,一部分学生说不能收,在班里形成了两种意见。老师说:“现在由班长主持,正、反方各选三人辩论一下。”于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正方说:“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老师写对联是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得到报酬。”反方认为:“老师不应该收下这20元钱,因为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如果收了钱,那不叫做好事,那叫有偿服务。”双方辩论了很长时间,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同学们都要老态的细节,我为什么而笑?读到什么情节时笑?怎么笑?有没有人看到?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写的内容。
四、变“定时作文”为“随机习作”
我们的习作教学,往往定格在作文课上。由于受定势的影响,一到作文课时,教师学生都显得为难。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可以变“定时作文”为“随机习作”。随机习作有两种形式:一是随文写作。结合课文学习,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学习了人教版《可贵的沉默》一课后,让学生用《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练习写作;二是随机习作。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其中很多都能引起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要不失时机抓住它,趁“兴”命题、趁“兴”指导,学生趁“兴”而作,这种写作指导,题材生动形象,写起来自然而又轻松,易于达到写作目的。如有一天,我正准备上《穷人》一课,在去教室的路上,一位学生家长来找我,耽搁了一会儿,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闹哄哄的,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上习作题目《老师迟到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情况写一篇文章,学生欣然提笔,很快写好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一、变“构思写作”为“复述写作”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童话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由教师讲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学生们听,让他们感兴趣,受到教育,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如教师讲《大大、小小、懒懒的故事》,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被“小小”的命运深深地感动,对“大大”“懒懒”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憎恨,并对他俩的下场感到大快人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感到轻松多了,因为“构思”这一环节已预先由教师帮忙做了,写作的内容是现成的,学生们只管顺着故事的思路,集中精力考虑“表达”,如何遣词造句,怎么写得清楚、准确、通顺、简洁、生动就行了。复述写作不单局限于叙事,还可以练一些片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甚至说明一个简单的事物师表态。老师说:“大家讲得都很好,现在请大家以《老师该不该收钱》为题,写一篇习作。”这时,学生拿出作文本,很快地完成了习作。
三、变“命题作文”为“提示作文”
“命题作文”的题目严谨、规范,给人一本正经的感觉,学生不喜欢。不如针对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喜好,把命题作文改成提示习作,如《聪明的我》改为《别总认为我傻》;《辛劳的父亲》改为《爸爸,我看你这几天怎么这么累呀?》《一个懒惰的人》改为《谁叫你这么懒?》;《我最爱读的书》改为《读着,读着,我自个儿笑了》;《心中的秘密》改为《这件事,我绝对不会对任何人说》……把命题作文改为提示习作,一是因亲近而容易接纳,如“谁叫你这么懒?”平时怎么说,习作就怎么写,生活味很浓,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二是因只写细节而易于具体。如《读着,读着,我自个儿笑了》,这本身就是一个表示神或议论一点浅显的道理。复述写作作为初级阶段的习作训练方法,可以克服学生们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变“要求写作”为“情境写作”
过去,习作教学一般方法是,教师揭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写作。这样,学生往往无话可写。不如改为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一位老师为朋友写了一副对联,朋友塞给老师20元钱。这位老师拿着这20元钱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我为一个朋友写对联,朋友送了20元钱给我,我心里很矛盾,想要又不想要,请大家为我做主。如果能要,我就收下;如果不能要,我就把它退回去。”于是,一部分学生说可以收下,一部分学生说不能收,在班里形成了两种意见。老师说:“现在由班长主持,正、反方各选三人辩论一下。”于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正方说:“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老师写对联是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得到报酬。”反方认为:“老师不应该收下这20元钱,因为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如果收了钱,那不叫做好事,那叫有偿服务。”双方辩论了很长时间,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同学们都要老态的细节,我为什么而笑?读到什么情节时笑?怎么笑?有没有人看到?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写的内容。
四、变“定时作文”为“随机习作”
我们的习作教学,往往定格在作文课上。由于受定势的影响,一到作文课时,教师学生都显得为难。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可以变“定时作文”为“随机习作”。随机习作有两种形式:一是随文写作。结合课文学习,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学习了人教版《可贵的沉默》一课后,让学生用《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练习写作;二是随机习作。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其中很多都能引起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要不失时机抓住它,趁“兴”命题、趁“兴”指导,学生趁“兴”而作,这种写作指导,题材生动形象,写起来自然而又轻松,易于达到写作目的。如有一天,我正准备上《穷人》一课,在去教室的路上,一位学生家长来找我,耽搁了一会儿,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闹哄哄的,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上习作题目《老师迟到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情况写一篇文章,学生欣然提笔,很快写好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