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当堂见效的课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理是什么?要说课理先说学理。学理是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治学上的原理或法则。那么,课理是教学上的原理或法则,或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诸如“上课以学生为中心”“上课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有规定的课表”“课前可预习”“课上有堂练”“课后有作业”“课始须复习”“课终不拖堂”“课间须休息”“当堂得见效”之类,都是上课的原理或法则。这些课理更多的情况下是上课的原则,即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则。
  就“当堂得见效”而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教师教学功力的表现。联系教学目标来说,必须当堂达成,不应留待以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否则,表明其課堂教学已经失败,因为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个预期没达成,要么目标设置出了问题,要么教学出了问题。即使问题出在教学中,也少不了目标对教学缺乏规约性的干系。所以,我们提出当堂见效的课理、当堂达标的原则以及目标对教学的规约性,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低落的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堂达标是科学世界学习的必需
  尽管提高课堂效率早已成为基础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可是,语文教学一旦提及向45分钟要质量,讲究当堂见效,就有人反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慢功!”“语文与数理化一样吗?”试问,数理化水平的提高就是一蹴而就的吗?如果说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慢功,要一章一节地学,一题一题地练,那么所有学科一样都得“慢”;如果说课堂学习水平的提高是快功,要当堂见效,那么所有学科也一样得“快”,语文不能例外。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哪怕混沌学、风水学都得当堂达标,当堂见效。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还需要从教育学角度弄清楚科学世界的学习特点。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要有生长的家园。因此,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的家园,即教育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于是,人的学习相应分为生活世界的学习与科学世界的学习。生活世界的学习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自发的直接感知,无序的潜移默化,依靠感悟、体味、涵养,而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学习活动;科学世界的学习是指在特定的专门状态下,由专业人员——主要是教师——进行的自觉的、理性化的、有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因而更高效的学习活动。这是由两个教育世界的学习属性决定的,生活世界的学习是随意化、自发化与无序化的;科学世界的学习是体系化、技术化与专业化的。人的语文学习也分为这两种,即生活世界的语文学习与科学世界的语文学习。可是,我国现代语文建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并没有很好地认识与把握两者的区别,以使之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盲区与误区。
  对人一辈子来说,科学世界的语文学习虽然时间短(只有12年),但非常必要,又非常珍贵。孩时如果不进学校(旧时进私塾学堂)跟着跟着教师学习读书,学习识字解词与写作文,那么人很可能终身都不会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书面交往活动,以前很多文盲就是这样产生的。纵有家庭像欧阳修母亲那样教子识字,也是为数很少的。这样的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超生活世界”的学习。人类办学校干什么?就是创设一个超越生活世界的科学世界来教育人、培养人与发展人的,就是让人离开原有的生活世界以得到更好地生长的。生活世界有没有文化学习,有没有学科学习呢?有。但那是随意的、自发的与无序的。现代学校的学习是科学世界的学习,这种学习是课题化、结构化和体系化的,不是随意的、自发的与无序的。
  现在有博士、硕士对一些汉字的笔画、笔顺都搞不清,有教师连中央电视台中学生竞赛的字词都不认识,语文教师写不好教学论文已经是普遍现象。这恰恰不是现代学校的科学世界的语文学习所导致的问题,而是随意化、自发化与无序化的生活世界的学习观干扰了专业化、体系化和效率化的科学世界学习观所造成的遗憾。“多读多写即可”就是生活世界的一种语文学习观,确实也反映了生活世界语文学习的规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浸润了这种学习观,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及其学习就不可能产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也就化为乌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字词小学教一点,中学就不再重视,中学语文很多公开课都不教字词,至于阅读与作文方面的语文方法也没有较好地教学生学习。学什么,如何有序地学,是科学世界的语文学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生活世界学习观的影响与干扰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确认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世界的产物,尽管可以从生活世界中汲取营养,但其学习与生活世界的语文学习截然不同。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学习必须讲究效率,讲究当堂见效与当堂达标。当堂见效与当堂达标是科学世界学习的必需。
  二、当堂达标是疗治语文顽症的良药
  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的话振聋发聩,引发了语文界一场地震。四十年过去了,大家不禁要问,究竟语文教学现状改变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其实语文教学质量低的问题也不是从“吕叔湘之问”开始才发现的,早在民国时期人们就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就学生升学考试时的白话文运用的不熟练的情况指出“国文程度低落”;1922 年叶圣陶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直接批评国文教学“向来随教师的意的;程度的深浅,教法的精粗,百问可得百答,各不相同”“惟其如此,所得结果从没有定状”。出现了问题,就解决问题,可惜人们研究了若干年都没有发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做法,以致语文教学质量低落成了难以疗治的顽症。
  直至现在,对“吕叔湘之问”的回答还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有人认为应试教育害死人,要重新建构评价方式;有人认为语文教材有人认为教学方法不正确,应当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人认为课程设置安排有问题,得科学设置课程;有人认为语文学科名称不当,更名是破局之举;有人认为弄清语文课程性质是前提,否则会歧路亡羊;有人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很重要,否则教学会千人百样;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弥漫着人文情怀;有人认为应形成教学风格……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说得通。就应试教育而言,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止语文一科,为什么语文问题更严重?再说教学方法很多老师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什么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老问题。很多人抓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以一孔之见开一则个性化的药方,对疗治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顽症始终不见效果。   理论研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妨从形而上走到形而下,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当语文如何教的论争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高原状态,换一个角度,转到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上来,可能会发现一些使我们豁然开朗的东西。阅读《金岳霖先生》一文,让学生当堂联系陌生文段解说人物描写个性化的写作艺术;写作《讲台下的语文教师》作文,让学生当堂写出与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同的具体表现。这样当堂达标,看得见,好检测。一学期一百几十节课,如果课课都能这样当堂达标,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学生就可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的表现。当然,一次或几次量变并不肯定能引起质变,而是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才能引发质变。但是,没有量变就必须没有质变,叫“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所以,疗治语文教学质量低落的顽症得从一课一课的当堂见效开始。当堂见效的前提是当堂达标,当堂达标是当堂达标是疗治语文顽症的良药。如果认为语文教学现场不能达标,以后到时就自然会达标,不是痴心妄想吗?如果认为当堂达标反而有害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不是格外荒唐吗?
  一节课的当堂达标只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在一节课中的变化,并不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中的变化。有人用一节课代替整个中学阶段,其以一节语文课不可能产生整个语文水平的变化来否定当堂见效与当堂达标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三、当堂达标是激发内部动机的前提
  当然,疗治语文教学质量低落的顽症需要综合多种办法,涉及多种要素,然而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学习者。学科教学中有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等三个要素,其中关于学习者的状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他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这不但因为人比过程或情境更为重要,而且主要因为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课堂教育心理学》);更因为语文教学中学习者的现状实在令人焦虑。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漠视语文基本是中学生有意无意的表现,常常上课想听就听,想做就做;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抄。本来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基础还不错,平时能放则先放一放,临考试再突击复习。中学生一般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学得再认真,考试也未必拿到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课堂活动也很奇怪。教师请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或让几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总以为与己无关,权当看客。他们于其他科目学习紧张之际,在语文课上一边听课一边休息是自然的选择。再不然就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是喜欢文科的学生,也宁可花精力在政史地上,因为这些学科只要投入就能见效。温儒敏教授对北大中文系新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语文课有兴趣者寥寥无几。他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反应仍然不绝于耳。由此可见,学习者的学习语文的动机削弱了,兴趣消弥了。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否则无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与热情。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耐力越持久。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受内部动力驱使而去学习的一种动机,与某一具体学习任务有关,如探求、理解、掌握有关知识及其技能,也与自我有关,如改善、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受外部动力驱使而去学习的一种动机,它与所从事的学习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如为了得到好分数,取悦于他人,得到他人认可……。研究表明,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时更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时更具有诱发性与被动性,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兴趣较低。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主要应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为何会削弱?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学习语文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享受不到进步的幸福。布卢姆说:“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教学评价》)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进步的幸福,自然就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机。语文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成,正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条件。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通过学生当堂达标,取得了单位时间内的成就,获得了课堂学习的满足,必然会激起继续学习的冲动,自然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语文教学的当堂达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机的前提。
  四、当堂达标是焕发生命活力的标志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近二十年来令人神往的教学追求,然而,一直没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主要原因可能是哲学取向的教育话题与科学取向有效课堂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始终走不到一起来。其实,两种取向的认识在特定条件下还是可以结合的。这个条件就是辩证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与转化。既不能单纯地空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不能离开人的发展孤立地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不是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格格不入?答案是否定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知识即美德”,知识是思想的种子、智慧的种子、美德的种子,即精神的种子。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掌握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而达到促进人生命发展的目的。可是,有一种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粗暴的“去知识化”“去训练化”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知识放在那里无人学习,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即使学习了,如果只是静态的学习,不走向运用,也不可能什么积极的意义。
  不要说“去知识化”“去训练化”,即使“淡化知识”“淡化训练”都是课程教学的灾难。因为,知识问题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没有知识的课程和教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得以相关实践知识为其活动的前提。没有知识就没有课程,没有訓练就没有教学。教学的真谛,一是传授知识,二是走向运用。当然,不是对学生进行静态地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进行动态的知识运用。在从静态到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得到人的生命活力的灌注而发生质的变化。
  知识是精神种子,而且是一粒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学生学习、训练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知识作为精神种子发育成为个体的思想、智慧和美德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前人的认识成果来认识世界,更是反求诸己,检视并回应自我,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观照自我内心的世界,建立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过程。如果只是静态的知识学习,是动态运用,是不可能达到进入如此境界的。怎么才能确定是动态运用?是教学目标的动态设置吗?对了一半,目标应当作业化;但不全是。还必须当堂达标,否则留待以后完成,就证明本课没有很好地发生通过知识来认识世界,进而反求诸己,检视并回应自我,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以及观照自我内心的世界,进而建立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学习事件,没有发生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精神活动。
  语文教学当堂达标、当堂见效不仅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标志,也是焕发教师生命活力的标志。应当承认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你是教师,就意味着你的课堂教学是你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你的作为人的本质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你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教学对你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这就是我们在认同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同时,同样也但促使焕发生命活力这一观点的重要原因。
  水平高、本领强、教学艺术好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做到当堂达标、当堂见效,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方面显现出来。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一  众所周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佳作。人教版将它编列在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其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事件本身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还因为报道对于事件的历史含蕴的深入挖掘所酿就的意味深醇。这种意味如暗香浮动,幽韵满纸。教参编者闻香辨色,说它有“厚重感”“历史的纵深感”,说它是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最别致
《湘夫人》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賞》,属于自主赏析篇目,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自主翻译诗歌,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在自主翻译环节,学生对“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提出疑问:网怎么挂在树上呢?我没有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把问题反抛给他们:是啊,你是怎么想的呢?在我的搁置、等待、启发与期盼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  生1:湘君看到鸟儿在水草里成双成对,想到
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自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以来,很受人们喜爱,曾先后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语文教材。但就是这样一篇很受欢迎的文本,对其主旨的解读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那么,如何才能对《台阶》进行较为合理较为恰当的有边界的教学性解读呢?  我们以为,首先得明确《台阶》是一篇小说,不是散文。小说主要“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
囿于应试,高中语文教学总难免模式化,而要摆脱模式化,最重要的出路恐怕在于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因为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他们在面对同样的设计时总有可能表现出异于他人的想法,于是课堂也就有了多样性。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对《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分析与设计。  一、先景,建表象  词者,诗之别体也,句数、字数、平仄等,皆有严格之规定,因此词之用语,必定会求言简而意蕴深厚之境。今高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高考试卷的赋分来看,可以称得上是“得作文者得语文”,也就是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作文教学仍然是耗时多,见效少。微写作相对于800字的高考作文来说,它短小、灵活、随性、易操作。更何况,我们正处于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也许,微时代本身就需要微写作的能力。  其实,古人就很重视微写作,也曾从微写作中获
在苏轼一生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方山子”陈慥与其父陈公弼竟占了二篇,可见苏轼与陈家父子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对于《陈公弼传》的写作情形,苏轼在传中做了这样的表述:“公没十有四年,故人长老日以衰少,恐遂就湮没,欲私记其行事,而恨不能详,得范景仁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为公传。”显然,在陈公弼已有墓志的情况下,苏轼还要在他去世十四年之后,仍真心一意地要给他作传,其对陈公人品事迹的倾情之深,是不言
【设计思路】  新闻阅读教学的价值是什么?今天的新闻阅读要教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参与探究的兴趣?这是在开展新闻阅读教学之前要深思的问题。通过学习统编版八上教材的新闻单元的选文,学生积累了新闻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但当今时代,学生的新闻阅读不仅是听广播、看报纸,更多是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来获取信息。面对真假难辨的网络新闻,培养对于媒介信息正确的选择与解读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质疑
一、 “外婆”与“姥姥”之争,根源何来?  (一)、“姥姥”并非放之四海皆准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上海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被收入沪教版语文课本(试用版)的《打碗碗花》一文中,其原作中的“外婆”一词都被替换为了“姥姥”。上海市教委回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外婆”是方言词汇,而“姥姥”为普通话词汇。或许,上海市教委此番做法是为了将“标准语”进行推广,殊不知,此举所引起的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但从中学语文教学几种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多局限于重点中学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鲜见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影子。笔者以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相对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很难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由什么決定的?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就是教学内容吗?以前有人发表过系列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内容是指课堂中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所有内容,其中包括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以及实际过程中生成(添、减)的信息;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一般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事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文本所写的对象、作者写作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