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与古代百姓所戴头巾有关,古时候百姓是将头发挽成髻,包上头巾,而当时规定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故称百姓为黎民。 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就比较流行。《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与古代百姓所戴头巾有关,古时候百姓是将头发挽成髻,包上头巾,而当时规定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故称百姓为黎民。
黔首也是用来称呼老百姓的,这在战国就比较流行。《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另一种说法也是认为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着麻织的布,质粗而价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除此之外,百姓还被称为庶民,庶也即众多的意思。另外,“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如《诗经·卫风》中就有《氓》篇,写了一个负心的小伙子。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
其他文献
关于知己,古往今来有两例最令我感动。一例是延陵季子,所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千金之剑兮挂丘墓”,人格实在太完美了。另一例是羊祜和陆抗。两军隔江对垒,主帅惺惺相惜,陆抗病了,羊祜派人送药,大家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我还认为,这句“岂有鸩人羊叔子”也是魏晋风度的顶级状态,比之竹林七贤更有感召力。羊、陆展示的,只不过是人性中温暖柔和的一面,但在那个道路以目的严酷时代,又是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蜀主窥吴向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外,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三处写当年;四实叹今日也。山外安觅翠华,意中却有;寺中旧为玉殿,目下却无。是无是有,是有是无,二语闪烁不定。翠华玉殿,又极声势;空山野寺,又极苍凉。只一句中,上下
【编者按】 很多人说汉字迎来了它的危机。在讨论危机的破局之道时,很多人不免要走上那复古主义的道路,以至于要师法先王、缅怀三代。但须知时代的大潮是滚滚向前的,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是定要在动态的发展中解决的。汉字危机之解决,不在退守的过去,而在进取的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绝不因科技的进步被湮灭,而会因之发掘出更多的潜能,焕发更璀璨的光彩。正如下文所说:“只要我们个体有意愿去沟通灵智,文化就不会危
海外汉学家小传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 )美国籍历史学家,生于英国,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原名乔纳森·斯宾塞,中文名“景迁”二字取“景仰司马迁”之意。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寻现代中国》《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康熙与曹寅: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毛泽东》等。其作品文笔流畅,叙事性强。史家汪荣祖说他:“史景迁并不喜欢后学理论,他的书根
壹 1992年,由台湾拍摄、港星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的剧集《戏说乾隆》在各地方台播出。这一剧集开启了帝王剧占据电视荧屏十余年的大众文化历史。这部剧集别出机杼,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多情多才、幽默风趣的“全新”帝王形象。故事纯属虚构,还有意将现代语汇穿插到清代故事中,既有正剧的紧凑又有喜剧的轻松,还有闹剧的令人捧腹。这种风格的历史剧被以其剧名命名:“戏说”是也。 既是戏说,言下之意就是对历史的真实性
读者诸君拿到本期杂志时,想必已到了正月的尾声,在此向各位读者拜个晚年。倘要为刚刚过去的2013年评一“年度关键词”,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汉字”。不知是否出于默契,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和爱奇艺的《汉字英雄》相继推出,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汉字热,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场上选手的表现,有些让人击节叫好,有些则让人大跌眼镜。场外的识字情况更是一言难尽。随着节目的闭幕,我毫不怀疑人们对汉字的关注也将慢慢转冷,
《石鼓歌》 [唐]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
【编者按】 在文字学的历史上,有那么几本书值得被铭记。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是其一,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亦其一。这些著作中凝结的,不光是作者精湛渊博的学识,还有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傲然的风骨。下面,让我们回顾《小学识字教本》艰辛的成书历程,这是文字学上的一座丰碑,也是近代学人潜心致学、冲决网罗的缩影。 ?笏 雷霆之笔隐于荒村 1942年5月13日上午,梅雨淅沥,气压低沉。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
武侠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了恩怨便有了门派,有了门派就有了争斗,有了争斗,从此便有了江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先后出场的人物众多,因此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也多,名目林立的门派自然也就不在少数。这个水深无比的“江湖”,千年来接连上演着一场场刀光剑影的争斗。封建社会的政治变迁好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戏,各种派系则作为舞台的主角,用充满心术权谋的智慧、机关算尽的争斗,演绎出一幕幕震撼人心
对于避讳产生的原因,学界有多种看法。 有人认为避讳习俗是宗法制度和国家权力的产物;与“孝”的道德观念也有渊源关系。君父尊长为了突出其至高至尊的地位,因此规定自己的名字神圣不可侵犯。 有人认为避讳习俗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传统心态的产物。鄂伦春族、布依族、藏族等虽无如同旧时汉族在实行避讳时的改字、空字、缺笔等讲究,可是在涉及祖先尊长的称谓时,都有类似避讳的禁忌。 还有人认为,避讳之俗的萌发与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