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1992年,由台湾拍摄、港星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的剧集《戏说乾隆》在各地方台播出。这一剧集开启了帝王剧占据电视荧屏十余年的大众文化历史。这部剧集别出机杼,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多情多才、幽默风趣的“全新”帝王形象。故事纯属虚构,还有意将现代语汇穿插到清代故事中,既有正剧的紧凑又有喜剧的轻松,还有闹剧的令人捧腹。这种风格的历史剧被以其剧名命名:“戏说”是也。
既是戏说,言下之意就是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合理性不负责任,纯粹是为逗观众一乐;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历史氛围的消解,正是让人对其饶有兴味的原因。当这首次露面的以历史为玩物的作品获得市场积极反馈,戏说历史的风气就蔓延开来。这些对历史进行戏说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由历史作出定评的帝王形象被颠覆了。戏说中的帝王,一派人情味,他们“平等”地在芸芸众生中嬉闹、周旋,时时让观众发出亲切的笑声。
90年代末开始,戏说风渐淡,“历史正剧”风刮起。对帝王的描写,从逗乐的对象转向了歌颂的对象。荧屏和银幕上,除了表现当前状况的歌舞升平,就是连篇累牍、没完没了的“颂皇剧”——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雍正,到“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康熙,到“煌煌天朝,万千气象”的乾隆,到“统一中国,修筑长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的秦始皇,再到“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汉武帝……封建帝王成了影视作品最钟爱的主人公。
帝王,是封建罪恶的集大成者,他们代表的是专制、压迫、吮吸民脂民膏、践踏自由人权,哪怕是再“英明有为”的帝王,也首先是骑在民众头上的统治者。看着满目的帝王“高大形象”,听着满耳的“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简直不知当今是何时代,真觉得辛亥革命白革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血白流了,孙中山白忙活了,鲁迅的几百万字白写了,亿万民众在封建统治下的世代苦难也白经历了。
贰
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剧在荧屏和银幕上汹涌之际,又一种电视形式为“历史热”推波助澜。历史剧情节精彩、场面逼真、吸引观众尚好理解,而以专家学者在“电视讲坛”上讲解历史,也能形成一股巨大的文化热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01年7月,“百家讲坛”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走过了一段收视惨淡的时光后,“百家讲坛”在 2004年迎来转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收视率节节攀升。公众经历了影视剧对帝王的“戏说”,已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想从语言通俗易懂的专家那里知道一个历史真相。阎崇年的善说与帝王题材的吸引力,挽救了“百家讲坛”。
渐渐走热的“百家讲坛”到2006年夏天达到沸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时迷倒观众无数。借这个节目而在社会上获得明星待遇的主讲人还有出口成章的于丹、激情充沛的纪连海、剑走偏锋的刘心武等。通常只在演艺界发生的“粉丝”狂追偶像、为得不到偶像签名而嚎啕大哭的事,竟也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身上发生。他们根据讲稿整理出版的图书,动辄创下发行百万的超高纪录。
但是,作为一档讲解、传播历史的节目,它把“吸引人”放在第一位,突出故事性;另有意将绝大多数选题集中于近代史之前,历史的意义被误导到“有趣好听”里去。而且,像易中天津津乐道于三国的权谋、阎崇年五体投地于清帝的“伟绩”、于丹把《论语》精义“改造”为“怎样在生活中得到快乐”、纪连海兴高采烈讲着文臣与太监的机智、隋丽娟声情并茂感叹皇帝生涯的辛酸不易……都不是现代思想意识所能认同的史观和立场。
“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他电视媒介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比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安徽卫视的“新安大讲堂”、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堂”等等,连门户网站网易,也开办了“163大讲堂”。
叁
在这些电视文史讲坛的带动下,通俗类历史图书销售越来越看好,许多出版社都在抓取这一选题。在历史图书热销之中,“草根”写史成为一个与“百家讲坛”一样醒目的文化现象。相对于历史专业人士而言,草根没有历史专业背景,也没有职业上的了解、研究历史的要求,纯粹依凭自己的兴趣,以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笔触,写着他们心中的历史。在写史上著名的草根,有十年砍柴、子金山、清秋子、高天流云、当年明月等。从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的老人,到刚打开求知之心的学生,无不为这套另类的明史着迷。
风格各异的草根写手,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为历史读物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不受规则的惯性羁绊,透出一股勃发的灵气和才气;他们充满个性的书写与表达,消解了僵化的意识形态。历史是一块土地,他们是外来者,当他们以外来陌生人的眼光打量这片土地时,往往能比长期耕作其上的人更能发现新鲜的东西。
然而,草根写史在写手自发的勃勃兴致之外,是明显的对读者口味和图书市场的迎合。在当年明月那充满现代色彩的叙述与调侃中,人们感受不到丝毫历史氛围,更体会不到历史的沉重与悲怆,更别提有高度的反思与展望,历史那由多少代人脚印形成的宝贵资源全化作大家舒心的连连大笑。赫连勃勃大王成书出版的文字与最初发布于网络时的面貌比,一些犀利的语句或与主流史观尖锐冲突的部分时常被改动,而那些粗鄙的文字倒几乎全被保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部因“爆猛料”而让人惊讶的历史读物。
潮起潮落,一波波大众文化热浪总要归于沉寂,它们本就是文化工业的肥皂泡,绚烂飘飞,随之就是破灭。而历史热,在这个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思维稳固、历史氛围浓郁的古老国度,尽管有热度高低之别,却会长期延续下去。大众文化制造热点,也要以大众心理为依托。漫长的历史,悠悠的往事,是大众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
1992年,由台湾拍摄、港星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的剧集《戏说乾隆》在各地方台播出。这一剧集开启了帝王剧占据电视荧屏十余年的大众文化历史。这部剧集别出机杼,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多情多才、幽默风趣的“全新”帝王形象。故事纯属虚构,还有意将现代语汇穿插到清代故事中,既有正剧的紧凑又有喜剧的轻松,还有闹剧的令人捧腹。这种风格的历史剧被以其剧名命名:“戏说”是也。
既是戏说,言下之意就是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合理性不负责任,纯粹是为逗观众一乐;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历史氛围的消解,正是让人对其饶有兴味的原因。当这首次露面的以历史为玩物的作品获得市场积极反馈,戏说历史的风气就蔓延开来。这些对历史进行戏说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由历史作出定评的帝王形象被颠覆了。戏说中的帝王,一派人情味,他们“平等”地在芸芸众生中嬉闹、周旋,时时让观众发出亲切的笑声。
90年代末开始,戏说风渐淡,“历史正剧”风刮起。对帝王的描写,从逗乐的对象转向了歌颂的对象。荧屏和银幕上,除了表现当前状况的歌舞升平,就是连篇累牍、没完没了的“颂皇剧”——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雍正,到“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康熙,到“煌煌天朝,万千气象”的乾隆,到“统一中国,修筑长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的秦始皇,再到“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汉武帝……封建帝王成了影视作品最钟爱的主人公。
帝王,是封建罪恶的集大成者,他们代表的是专制、压迫、吮吸民脂民膏、践踏自由人权,哪怕是再“英明有为”的帝王,也首先是骑在民众头上的统治者。看着满目的帝王“高大形象”,听着满耳的“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简直不知当今是何时代,真觉得辛亥革命白革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血白流了,孙中山白忙活了,鲁迅的几百万字白写了,亿万民众在封建统治下的世代苦难也白经历了。
贰
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剧在荧屏和银幕上汹涌之际,又一种电视形式为“历史热”推波助澜。历史剧情节精彩、场面逼真、吸引观众尚好理解,而以专家学者在“电视讲坛”上讲解历史,也能形成一股巨大的文化热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01年7月,“百家讲坛”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走过了一段收视惨淡的时光后,“百家讲坛”在 2004年迎来转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收视率节节攀升。公众经历了影视剧对帝王的“戏说”,已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想从语言通俗易懂的专家那里知道一个历史真相。阎崇年的善说与帝王题材的吸引力,挽救了“百家讲坛”。
渐渐走热的“百家讲坛”到2006年夏天达到沸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时迷倒观众无数。借这个节目而在社会上获得明星待遇的主讲人还有出口成章的于丹、激情充沛的纪连海、剑走偏锋的刘心武等。通常只在演艺界发生的“粉丝”狂追偶像、为得不到偶像签名而嚎啕大哭的事,竟也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身上发生。他们根据讲稿整理出版的图书,动辄创下发行百万的超高纪录。
但是,作为一档讲解、传播历史的节目,它把“吸引人”放在第一位,突出故事性;另有意将绝大多数选题集中于近代史之前,历史的意义被误导到“有趣好听”里去。而且,像易中天津津乐道于三国的权谋、阎崇年五体投地于清帝的“伟绩”、于丹把《论语》精义“改造”为“怎样在生活中得到快乐”、纪连海兴高采烈讲着文臣与太监的机智、隋丽娟声情并茂感叹皇帝生涯的辛酸不易……都不是现代思想意识所能认同的史观和立场。
“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他电视媒介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比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安徽卫视的“新安大讲堂”、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堂”等等,连门户网站网易,也开办了“163大讲堂”。
叁
在这些电视文史讲坛的带动下,通俗类历史图书销售越来越看好,许多出版社都在抓取这一选题。在历史图书热销之中,“草根”写史成为一个与“百家讲坛”一样醒目的文化现象。相对于历史专业人士而言,草根没有历史专业背景,也没有职业上的了解、研究历史的要求,纯粹依凭自己的兴趣,以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笔触,写着他们心中的历史。在写史上著名的草根,有十年砍柴、子金山、清秋子、高天流云、当年明月等。从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的老人,到刚打开求知之心的学生,无不为这套另类的明史着迷。
风格各异的草根写手,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为历史读物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不受规则的惯性羁绊,透出一股勃发的灵气和才气;他们充满个性的书写与表达,消解了僵化的意识形态。历史是一块土地,他们是外来者,当他们以外来陌生人的眼光打量这片土地时,往往能比长期耕作其上的人更能发现新鲜的东西。
然而,草根写史在写手自发的勃勃兴致之外,是明显的对读者口味和图书市场的迎合。在当年明月那充满现代色彩的叙述与调侃中,人们感受不到丝毫历史氛围,更体会不到历史的沉重与悲怆,更别提有高度的反思与展望,历史那由多少代人脚印形成的宝贵资源全化作大家舒心的连连大笑。赫连勃勃大王成书出版的文字与最初发布于网络时的面貌比,一些犀利的语句或与主流史观尖锐冲突的部分时常被改动,而那些粗鄙的文字倒几乎全被保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部因“爆猛料”而让人惊讶的历史读物。
潮起潮落,一波波大众文化热浪总要归于沉寂,它们本就是文化工业的肥皂泡,绚烂飘飞,随之就是破灭。而历史热,在这个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思维稳固、历史氛围浓郁的古老国度,尽管有热度高低之别,却会长期延续下去。大众文化制造热点,也要以大众心理为依托。漫长的历史,悠悠的往事,是大众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