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的冷思考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zheng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1992年,由台湾拍摄、港星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的剧集《戏说乾隆》在各地方台播出。这一剧集开启了帝王剧占据电视荧屏十余年的大众文化历史。这部剧集别出机杼,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多情多才、幽默风趣的“全新”帝王形象。故事纯属虚构,还有意将现代语汇穿插到清代故事中,既有正剧的紧凑又有喜剧的轻松,还有闹剧的令人捧腹。这种风格的历史剧被以其剧名命名:“戏说”是也。
  既是戏说,言下之意就是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合理性不负责任,纯粹是为逗观众一乐;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历史氛围的消解,正是让人对其饶有兴味的原因。当这首次露面的以历史为玩物的作品获得市场积极反馈,戏说历史的风气就蔓延开来。这些对历史进行戏说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由历史作出定评的帝王形象被颠覆了。戏说中的帝王,一派人情味,他们“平等”地在芸芸众生中嬉闹、周旋,时时让观众发出亲切的笑声。
  90年代末开始,戏说风渐淡,“历史正剧”风刮起。对帝王的描写,从逗乐的对象转向了歌颂的对象。荧屏和银幕上,除了表现当前状况的歌舞升平,就是连篇累牍、没完没了的“颂皇剧”——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雍正,到“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康熙,到“煌煌天朝,万千气象”的乾隆,到“统一中国,修筑长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的秦始皇,再到“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汉武帝……封建帝王成了影视作品最钟爱的主人公。
  帝王,是封建罪恶的集大成者,他们代表的是专制、压迫、吮吸民脂民膏、践踏自由人权,哪怕是再“英明有为”的帝王,也首先是骑在民众头上的统治者。看着满目的帝王“高大形象”,听着满耳的“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简直不知当今是何时代,真觉得辛亥革命白革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血白流了,孙中山白忙活了,鲁迅的几百万字白写了,亿万民众在封建统治下的世代苦难也白经历了。
  贰
  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剧在荧屏和银幕上汹涌之际,又一种电视形式为“历史热”推波助澜。历史剧情节精彩、场面逼真、吸引观众尚好理解,而以专家学者在“电视讲坛”上讲解历史,也能形成一股巨大的文化热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01年7月,“百家讲坛”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走过了一段收视惨淡的时光后,“百家讲坛”在 2004年迎来转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收视率节节攀升。公众经历了影视剧对帝王的“戏说”,已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想从语言通俗易懂的专家那里知道一个历史真相。阎崇年的善说与帝王题材的吸引力,挽救了“百家讲坛”。
  渐渐走热的“百家讲坛”到2006年夏天达到沸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时迷倒观众无数。借这个节目而在社会上获得明星待遇的主讲人还有出口成章的于丹、激情充沛的纪连海、剑走偏锋的刘心武等。通常只在演艺界发生的“粉丝”狂追偶像、为得不到偶像签名而嚎啕大哭的事,竟也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身上发生。他们根据讲稿整理出版的图书,动辄创下发行百万的超高纪录。
  但是,作为一档讲解、传播历史的节目,它把“吸引人”放在第一位,突出故事性;另有意将绝大多数选题集中于近代史之前,历史的意义被误导到“有趣好听”里去。而且,像易中天津津乐道于三国的权谋、阎崇年五体投地于清帝的“伟绩”、于丹把《论语》精义“改造”为“怎样在生活中得到快乐”、纪连海兴高采烈讲着文臣与太监的机智、隋丽娟声情并茂感叹皇帝生涯的辛酸不易……都不是现代思想意识所能认同的史观和立场。
  “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他电视媒介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比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北京卫视的“中华文明大讲堂”、安徽卫视的“新安大讲堂”、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堂”等等,连门户网站网易,也开办了“163大讲堂”。
  叁
  在这些电视文史讲坛的带动下,通俗类历史图书销售越来越看好,许多出版社都在抓取这一选题。在历史图书热销之中,“草根”写史成为一个与“百家讲坛”一样醒目的文化现象。相对于历史专业人士而言,草根没有历史专业背景,也没有职业上的了解、研究历史的要求,纯粹依凭自己的兴趣,以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笔触,写着他们心中的历史。在写史上著名的草根,有十年砍柴、子金山、清秋子、高天流云、当年明月等。从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的老人,到刚打开求知之心的学生,无不为这套另类的明史着迷。
  风格各异的草根写手,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为历史读物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不受规则的惯性羁绊,透出一股勃发的灵气和才气;他们充满个性的书写与表达,消解了僵化的意识形态。历史是一块土地,他们是外来者,当他们以外来陌生人的眼光打量这片土地时,往往能比长期耕作其上的人更能发现新鲜的东西。
  然而,草根写史在写手自发的勃勃兴致之外,是明显的对读者口味和图书市场的迎合。在当年明月那充满现代色彩的叙述与调侃中,人们感受不到丝毫历史氛围,更体会不到历史的沉重与悲怆,更别提有高度的反思与展望,历史那由多少代人脚印形成的宝贵资源全化作大家舒心的连连大笑。赫连勃勃大王成书出版的文字与最初发布于网络时的面貌比,一些犀利的语句或与主流史观尖锐冲突的部分时常被改动,而那些粗鄙的文字倒几乎全被保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部因“爆猛料”而让人惊讶的历史读物。
  潮起潮落,一波波大众文化热浪总要归于沉寂,它们本就是文化工业的肥皂泡,绚烂飘飞,随之就是破灭。而历史热,在这个历史积淀深厚、历史思维稳固、历史氛围浓郁的古老国度,尽管有热度高低之别,却会长期延续下去。大众文化制造热点,也要以大众心理为依托。漫长的历史,悠悠的往事,是大众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
其他文献
清华百年校庆举办了一个超级隆重豪华的典礼,这所名校什么时候建成“世界一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我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或许就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至少是离“世界一流”很近。在历数清华灿若群星的人物时,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服务清华近四十年、执掌清华和西南联大十七年的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但在大陆,他的一生行为并不被太多人了解,这或许是和他
期刊
有关元宵节的长短和来历,历来说法不一。在明朝是从初八到正月十七;在宋代是五天,在唐代是三天。汉朝则跟现在一样,是一天。不过无论长短,这个节似乎都与敬天、祭神有关。  有一种说法,元宵节的前身是汉代民间的“火把节”,乡民在田间持火舞蹈、祈福,以求庄稼能避开虫害。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此后它的祭祀成分不断加重,汉武帝开始,在这一天祭祀至尊天神“太一”。到了东汉,受佛教影响,汉明帝又下令在
期刊
“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而且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  “肮”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脏”本义是身体内部器官的总称,比如内脏、五脏。“肮”和“脏”组成一个连绵词“肮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高亢刚直的样子。东汉赵壹的《疾邪诗》中写道:“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伊优”是逢迎谄媚的样子,《康熙字典》解释“肮脏”
期刊
清华国学院:一场宁静的教育革命  北伐前成立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部,文化立场上偏守旧,学术取向则更趋新。主事者吴宓想办一个突破边界、融合中西的新式书院,通过培养正直高明之士来影响社会。他并无太多口号和宣传,尽可能以静默的方式推行其具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他坚持讲授经史小学为主的“普通国学”与向西学开放的“专题研究”相结合,以师生常住院地密切接触方式挽救新教育体系下的师生疏离,通过分科以教授个人为主来颠覆西
期刊
汉字的起源,据传初始为仓颉所创。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相传他有四只眼睛。所谓“四只眼”,按照道医学的观点来说,是指他除了具有一双肉眼之外,还具有慧眼和天眼的能力。他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迹,观之于物,而用之于心,创造了以“象形”为主要特征的汉字。据说他创造汉字时,天地为之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就是说当时上天喜悦文字的出现而祝福,因此降大量的小米以庆贺。但是鬼魅看到人类有了文字以后,必然智慧大开
期刊
?笤 汉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标志  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这里的每一个石窟寺都是一系列精美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有机组合,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珍贵实例。  吐峪沟石窟寺从窟制上看主要有三种:纵券顶窟、中心柱窟和方形佛坛窟。其中纵券顶式石窟,造型近同吐鲁番地区常见的居民屋宇,窟分前后室,所谓后室,只是一处十分狭窄的小洞,是僧人坐禅用的“洞天”,称为禅窟;方形窟地面往往有佛坛;中心柱窟
期刊
关于知己,古往今来有两例最令我感动。一例是延陵季子,所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千金之剑兮挂丘墓”,人格实在太完美了。另一例是羊祜和陆抗。两军隔江对垒,主帅惺惺相惜,陆抗病了,羊祜派人送药,大家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我还认为,这句“岂有鸩人羊叔子”也是魏晋风度的顶级状态,比之竹林七贤更有感召力。羊、陆展示的,只不过是人性中温暖柔和的一面,但在那个道路以目的严酷时代,又是
期刊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蜀主窥吴向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外,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首句如疾雷破山,何等声势;次句如落日掩照,何等苍凉;三处写当年;四实叹今日也。山外安觅翠华,意中却有;寺中旧为玉殿,目下却无。是无是有,是有是无,二语闪烁不定。翠华玉殿,又极声势;空山野寺,又极苍凉。只一句中,上下
期刊
【编者按】  很多人说汉字迎来了它的危机。在讨论危机的破局之道时,很多人不免要走上那复古主义的道路,以至于要师法先王、缅怀三代。但须知时代的大潮是滚滚向前的,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是定要在动态的发展中解决的。汉字危机之解决,不在退守的过去,而在进取的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绝不因科技的进步被湮灭,而会因之发掘出更多的潜能,焕发更璀璨的光彩。正如下文所说:“只要我们个体有意愿去沟通灵智,文化就不会危
期刊
海外汉学家小传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 )美国籍历史学家,生于英国,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原名乔纳森·斯宾塞,中文名“景迁”二字取“景仰司马迁”之意。著作等身,代表作有《追寻现代中国》《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康熙与曹寅: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毛泽东》等。其作品文笔流畅,叙事性强。史家汪荣祖说他:“史景迁并不喜欢后学理论,他的书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