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常态课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一两节公开课能造就的。为此,如何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高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提高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平移与旋转;教学有效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17-02
一、着眼学生水平,合理制定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自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教学,而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学生、要求学生,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我们决不能要求“理解”或“掌握”;要求“感受”的,我们决不能要求“体验”或“探索”,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平移的基本特征为“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这是一个比较难懂的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仅为“感受平移、旋转现象,探索这两种运动的过程等”,没有要求学生用书面语言归纳其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概括数学课本平移特征时,学生只要能说出与“课本移动方向是直的”、“课本的方向没有改变”、“课本从左边移到了右边”等类似的答案我们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但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还能丰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表象。
二、领悟教材意图,科学预设教学
科学预设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客观透彻地分析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找准教学起点,突出重点,科学突破难点,做到“巧把金针度与人”,教学预设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如《平移与旋转》一课,我制定的目标如下:(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分这两种运动现象。(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变换中数学的美及平移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推拉窗户引入平移,从玩溜溜球引入旋转,接着通过让学生再推(再玩)三推(三玩)的方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平移(旋转)的特征,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的表象,接着通过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实例,并说明判断理由等一系列活动来自然而然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后,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数物体平移的距离,我在领悟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座位移动游戏,通过让学生分别开展“有方向有距离”、“有距离没方向”、“有方向没距离”这三种不同的移动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游戏活动中经历物体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确定物体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并成功感悟出数物体的移动距离时要采用物体上的同一个点来确定的方法,使教学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立足生活现状,自然引入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日趋显著。然而现实中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教室,作为常态课,每一节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立足生活现状,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入情境,打破没有多媒体无法演绎直观的思维定式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挖掘现实生活中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更加科学自然地引入教学。在设计《平移与旋转》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利用多媒体的导入上,而是直接利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室的推拉窗的推拉来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初推窗户——发现平移,再推窗户——感知平移,三推窗户——体验平移等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平移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大大拉近平移这个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可能收到了比使用多媒体更加感性的教学效果。
四、掌控课堂动态,巧妙处理生成
课堂的生成特性,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软着陆”平台,从而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略施巧力便尽得课堂风流,使得课堂生成呈现“能探风雅无穷尽”的处理境界。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在问及学生“在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时,有个学生回答“升国旗”,我眼前一亮,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资源啊!一个现象涉及了两个知识——国旗在平移,滑轮在旋转。可是怎样才能在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知呢?直升国旗吧!不可能,而且滑轮在国旗顶端,学生用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拿出跳绳和溜溜球,然后将溜溜球当滑轮固定在讲台上,再轻轻拉动粘有厚纸板(当国旗)的跳绳,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升国旗中国旗平移和滑轮旋转的动态过程,获得平移与旋转的牢固表象,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游戏、观察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错误得到纠正,精彩得到延伸……
五、讲究课堂总结,完美实施收官
一篇精彩的文章,大家会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好的开头、主体、结尾。开头精彩靓丽,引人入胜;主体丰富充实,跌宕起伏;结尾响亮有力,回味无穷。写文章如此,其实我认为一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亦是如此,但不少老师能做到精心导入新课,课堂主体丰富充实,却在课堂的结尾处草草收场,甚至因时间不够没有总结就下课了,整节课由于结尾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遗憾。“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总结,力求让学生从美的享受开始,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正是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的状态,此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课堂总结,让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能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如《平移与旋转》一课的总结,师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说:“快下课了,如果课间十分钟让你玩平移的活动,你想玩什么呢?如果玩旋转的游戏,你又玩什么呢?”学生热烈地回答,想玩的花样还真多呀!平移的活动有:运球、接力赛、搭桥过河等;旋转的游戏有:转呼啦圈、丢手绢、跳绳、转陀螺等。师笑呵呵地说道:“好,祝同学们玩得快乐哦!下课!”在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回答想玩什么样的平移或旋转的游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能在课后的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奇妙。课结束了,但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知识理解和运用没有停止,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就更深了。可见,精心巧妙地设计好课堂总结,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凤头、猪肚、豹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学数学是一件乐事,好的课堂总结就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态课虽不必如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但同样要精心准备,把数学常态课打造成百花齐放的园地,才能引得学生像孜孜不倦的小蜜蜂一样来到数学这块乐园辛勤地采蜜,这才是师生们都想要的素质教育吧!
参考文献:
[1]张文森.数学常态课也可精彩无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关键词:平移与旋转;教学有效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17-02
一、着眼学生水平,合理制定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自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教学,而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学生、要求学生,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我们决不能要求“理解”或“掌握”;要求“感受”的,我们决不能要求“体验”或“探索”,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平移的基本特征为“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这是一个比较难懂的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仅为“感受平移、旋转现象,探索这两种运动的过程等”,没有要求学生用书面语言归纳其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概括数学课本平移特征时,学生只要能说出与“课本移动方向是直的”、“课本的方向没有改变”、“课本从左边移到了右边”等类似的答案我们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不但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还能丰富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表象。
二、领悟教材意图,科学预设教学
科学预设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客观透彻地分析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找准教学起点,突出重点,科学突破难点,做到“巧把金针度与人”,教学预设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如《平移与旋转》一课,我制定的目标如下:(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分这两种运动现象。(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感受图形变换中数学的美及平移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从学生身边的事例——推拉窗户引入平移,从玩溜溜球引入旋转,接着通过让学生再推(再玩)三推(三玩)的方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平移(旋转)的特征,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牢固的平移旋转的表象,接着通过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实例,并说明判断理由等一系列活动来自然而然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后,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数物体平移的距离,我在领悟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座位移动游戏,通过让学生分别开展“有方向有距离”、“有距离没方向”、“有方向没距离”这三种不同的移动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游戏活动中经历物体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确定物体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并成功感悟出数物体的移动距离时要采用物体上的同一个点来确定的方法,使教学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立足生活现状,自然引入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日趋显著。然而现实中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教室,作为常态课,每一节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立足生活现状,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导入情境,打破没有多媒体无法演绎直观的思维定式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挖掘现实生活中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更加科学自然地引入教学。在设计《平移与旋转》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利用多媒体的导入上,而是直接利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室的推拉窗的推拉来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初推窗户——发现平移,再推窗户——感知平移,三推窗户——体验平移等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平移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大大拉近平移这个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可能收到了比使用多媒体更加感性的教学效果。
四、掌控课堂动态,巧妙处理生成
课堂的生成特性,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软着陆”平台,从而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略施巧力便尽得课堂风流,使得课堂生成呈现“能探风雅无穷尽”的处理境界。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在问及学生“在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时,有个学生回答“升国旗”,我眼前一亮,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资源啊!一个现象涉及了两个知识——国旗在平移,滑轮在旋转。可是怎样才能在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知呢?直升国旗吧!不可能,而且滑轮在国旗顶端,学生用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拿出跳绳和溜溜球,然后将溜溜球当滑轮固定在讲台上,再轻轻拉动粘有厚纸板(当国旗)的跳绳,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升国旗中国旗平移和滑轮旋转的动态过程,获得平移与旋转的牢固表象,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游戏、观察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错误得到纠正,精彩得到延伸……
五、讲究课堂总结,完美实施收官
一篇精彩的文章,大家会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好的开头、主体、结尾。开头精彩靓丽,引人入胜;主体丰富充实,跌宕起伏;结尾响亮有力,回味无穷。写文章如此,其实我认为一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亦是如此,但不少老师能做到精心导入新课,课堂主体丰富充实,却在课堂的结尾处草草收场,甚至因时间不够没有总结就下课了,整节课由于结尾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遗憾。“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总结,力求让学生从美的享受开始,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正是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的状态,此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课堂总结,让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能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如《平移与旋转》一课的总结,师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说:“快下课了,如果课间十分钟让你玩平移的活动,你想玩什么呢?如果玩旋转的游戏,你又玩什么呢?”学生热烈地回答,想玩的花样还真多呀!平移的活动有:运球、接力赛、搭桥过河等;旋转的游戏有:转呼啦圈、丢手绢、跳绳、转陀螺等。师笑呵呵地说道:“好,祝同学们玩得快乐哦!下课!”在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回答想玩什么样的平移或旋转的游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两个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能在课后的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奇妙。课结束了,但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知识理解和运用没有停止,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就更深了。可见,精心巧妙地设计好课堂总结,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凤头、猪肚、豹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学数学是一件乐事,好的课堂总结就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态课虽不必如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但同样要精心准备,把数学常态课打造成百花齐放的园地,才能引得学生像孜孜不倦的小蜜蜂一样来到数学这块乐园辛勤地采蜜,这才是师生们都想要的素质教育吧!
参考文献:
[1]张文森.数学常态课也可精彩无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