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在 “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聆听武斌老师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他刚刚出版了一套《丝绸之路全史》。职业敏感告诉我,这位专家积累深厚,肯定还有很多好作品。茶歇时间,我主动跟武老师交流。他非常平易近人,给我简单介绍了他几十年的研究经历和成果。
跟武老师第二次见面是在2019年1月的北京订货会上,我们聊了很多出版方面的事情。总体感觉是,武老師的成果很多,有些已经跟其他出版社达成协议,需要好好策划一下。而后,我也跟武老师有一次短暂的交流。
2020年11月,武老师受邀参加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一带一路”版权贸易研讨会。陪同期间,我一直在跟武老师讨论下一步合作的选题。2020年恰好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年,各地出版了很多关于北京故宫的书,在读者中引起了“故宫热”。
受北京故宫的启发,我便想请武老师写一本“沈阳故宫”的书。武老师表示,他出版过不少沈阳故宫的书,但大都是介绍性和或者偏专业性的,他还可以写一本给大众看的,书名就叫《沈阳故宫四百年》。这么响亮的名字,大家一拍即合。达成一致后,武老师就投入到紧张的写作中。武老师是个“创作狂”,他从沈阳故宫退休后,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写作和读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工作着。
因为我的专业不是历史学,必须要在这方面做足功课。武老师推荐了闫崇年的《故宫六百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和祝勇的《故宫六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两本书,我补充了很多故宫方面的知识,又陆续从《故宫营建六百年》《从紫禁城到故宫》《我是故宫“看门人”》《故宫院长说故宫》等相关图书中汲取营养。
2021年2月,《沈阳故宫四百年》顺利交稿。因为武老师的文笔很好,整部书稿前两编的故事性很强,读书稿时,仿佛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历史讲得非常详细,两位君主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眼前。第三编是《陪都岁月》,故事性就不太强,主要侧重客观的介绍。第四编是《瑰宝琳琅》,整体感觉内容则比较散,时间线索性不强,并且跟其他编的内容有重复。第五编是《从皇宫到博物馆》,可读性和故事性也相对差一些,不像前三编各章、各目的标题富有诗意和文化味道。
初审一遍后,感觉离自己心目中的精品书还有些差距,怎么办呢?武老师是位大家,由他来写沈阳故宫是很权威的,但目前的书稿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认真思考后,我便与武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出乎意料的是武老师基本认可了我提出的意见,答应认真修改。
武老师将书稿的第三、四、五编进行了大的修改。修改后,书稿减少了五六万字,但书稿整体的质量提升不少,整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可读性、故事性也提升不少。接下来进入排版、审校环节,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的文献比较多,我就逐一核对《满洲实录》《满文老档》《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等历史文献,颇费了些周折,但正是在这一步步的修改中,书的质量不断提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文献的核对。书中,武老师引用了顾颉刚1925年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武老师手头也没有原文,是转引的,那怎么才能找到原文呢?我联系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请他帮忙从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中下载了这篇文章,一核对,果真有不少细节错误。至今仍记得当时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这篇原文的喜悦。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跟武老师的互动非常多,武老师每次都耐心地回答,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书稿经编辑团队审校五遍后,下厂印刷。因为编辑的过程颇费周折,自己心里难免惴惴不安。每天盯着印制的进度,及时交流各种细节,内文、封面、底封全部印好,悬着的一颗心才放松下来。
7月14日,我去机场接武老师。见面后,武老师第一句话就说:“小马,在我出版的几十本著作中,这是最可心的一本。你们的编辑工作太细致用心了。”听到武老师给了这么高的评价,我高兴地流下了眼泪。随后我们交流了这本书的营销、评奖,以及下一步拟合作的选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也许就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下一个项目,双方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编辑/崔秀娜)
书籍简介:
本书采取“故宫院长说故宫”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沈阳故宫从创建到成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全书追溯了清王朝崛起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发生在沈阳故宫里的历史故事,以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庄妃等人的传奇。书中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和艺术特色有详尽的描述,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于许多精美的文物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的描写,引人入胜。
定价:98元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兼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
跟武老师第二次见面是在2019年1月的北京订货会上,我们聊了很多出版方面的事情。总体感觉是,武老師的成果很多,有些已经跟其他出版社达成协议,需要好好策划一下。而后,我也跟武老师有一次短暂的交流。
2020年11月,武老师受邀参加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一带一路”版权贸易研讨会。陪同期间,我一直在跟武老师讨论下一步合作的选题。2020年恰好是北京故宫建成600年,各地出版了很多关于北京故宫的书,在读者中引起了“故宫热”。
受北京故宫的启发,我便想请武老师写一本“沈阳故宫”的书。武老师表示,他出版过不少沈阳故宫的书,但大都是介绍性和或者偏专业性的,他还可以写一本给大众看的,书名就叫《沈阳故宫四百年》。这么响亮的名字,大家一拍即合。达成一致后,武老师就投入到紧张的写作中。武老师是个“创作狂”,他从沈阳故宫退休后,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写作和读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工作着。
因为我的专业不是历史学,必须要在这方面做足功课。武老师推荐了闫崇年的《故宫六百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和祝勇的《故宫六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两本书,我补充了很多故宫方面的知识,又陆续从《故宫营建六百年》《从紫禁城到故宫》《我是故宫“看门人”》《故宫院长说故宫》等相关图书中汲取营养。
2021年2月,《沈阳故宫四百年》顺利交稿。因为武老师的文笔很好,整部书稿前两编的故事性很强,读书稿时,仿佛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历史讲得非常详细,两位君主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眼前。第三编是《陪都岁月》,故事性就不太强,主要侧重客观的介绍。第四编是《瑰宝琳琅》,整体感觉内容则比较散,时间线索性不强,并且跟其他编的内容有重复。第五编是《从皇宫到博物馆》,可读性和故事性也相对差一些,不像前三编各章、各目的标题富有诗意和文化味道。
初审一遍后,感觉离自己心目中的精品书还有些差距,怎么办呢?武老师是位大家,由他来写沈阳故宫是很权威的,但目前的书稿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认真思考后,我便与武老师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出乎意料的是武老师基本认可了我提出的意见,答应认真修改。
武老师将书稿的第三、四、五编进行了大的修改。修改后,书稿减少了五六万字,但书稿整体的质量提升不少,整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可读性、故事性也提升不少。接下来进入排版、审校环节,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的文献比较多,我就逐一核对《满洲实录》《满文老档》《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等历史文献,颇费了些周折,但正是在这一步步的修改中,书的质量不断提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文献的核对。书中,武老师引用了顾颉刚1925年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武老师手头也没有原文,是转引的,那怎么才能找到原文呢?我联系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请他帮忙从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中下载了这篇文章,一核对,果真有不少细节错误。至今仍记得当时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这篇原文的喜悦。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跟武老师的互动非常多,武老师每次都耐心地回答,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书稿经编辑团队审校五遍后,下厂印刷。因为编辑的过程颇费周折,自己心里难免惴惴不安。每天盯着印制的进度,及时交流各种细节,内文、封面、底封全部印好,悬着的一颗心才放松下来。
7月14日,我去机场接武老师。见面后,武老师第一句话就说:“小马,在我出版的几十本著作中,这是最可心的一本。你们的编辑工作太细致用心了。”听到武老师给了这么高的评价,我高兴地流下了眼泪。随后我们交流了这本书的营销、评奖,以及下一步拟合作的选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也许就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下一个项目,双方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编辑/崔秀娜)
书籍简介:
本书采取“故宫院长说故宫”的视角,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沈阳故宫从创建到成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全书追溯了清王朝崛起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发生在沈阳故宫里的历史故事,以及努尔哈赤、皇太极、庄妃等人的传奇。书中对沈阳故宫古建筑群的文化和艺术特色有详尽的描述,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于许多精美的文物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的描写,引人入胜。
定价:98元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兼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