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利用身边资源,选取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是在生活中学习有用地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案例、生活性、社会性、实用性等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材内容的选编也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
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是渗透一种学习模式,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尤其是必修三“案例研究”中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典型的大尺度的大案例,具有代表性,这些案例一方面体现出是一些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是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是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的典范。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爱好和习惯、学生的需求、学校周边的环境)在课堂或者课下设计一些“小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不求区域的大小一致,但求特征的典型,以能充分反映原理为准绳。笔者从教学中选取的两个案例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案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这种说法体现了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作为地理教学案例,最好是选取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的典型案例或有学生来提供,且案例必须体现现实性与生活性,不能杜撰。另外把握好案例设计的难易度,做到难易的适中。若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若问题过于艰深,或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选取案例一:“ 苹果套袋”的背后
案例背景:某日同一学生聊天,问:周末回家忙什么?答:干活。问:你干什么活?答:给苹果套袋。问:为什么?答:长得大呗,产量高啊。问:口感如何?答:不甜。问:为什么?沉思状…
案例探究:给苹果套袋是在5月份,也就是刚刚结果的时候,一个苹果套一个很薄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是制作了一个小小的温室,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的作用,袋内温度高了,光合作用强,苹果长得快,个头大,保证了产量高;因为有这个膜的存在,避免了农药的污染,也不会让虫子及鸟破坏毁容,长得很漂亮(以上是套袋的优势分析)。但是,温室效应的存在也导致袋内昼夜温差小,呼吸作用弱,不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口感不甜,好看不好吃的苹果也就形成了(以上是套袋的劣势分析)。进而结合中国西北的瓜果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样探究结果:分析后,小小的“ 苹果套袋”动作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整体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关系,单就某一要素发生改变,影响其他要素的改变的整体性的表现,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学会了这种分析方法,可让学生再想个办法——如何让苹果长得又大又好看还好吃?作为新的课题的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次,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从地理走向社会”即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地理知识给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要能提供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要突出启发性,要激发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分析案例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
选取案例二“泉城”济南与地铁:
案例背景:在课例《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的学生活动设计中,为本着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或者关注热点的原则,我设计“泉城济南与地铁”的讨论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济南的地形、地质、地下水,以及影响交通的区位因素等,)一说地铁感觉与济南无缘,源于“泉脉”的保护,这一观点对于泉城人来说已是根深蒂固了,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真的与地铁无缘吗?可分正反两组加以讨论。
案例探究:济南的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地下水埋深大,地壳稳定性好,石灰岩(大理岩)埋藏深度也很大,而且没有透水层,地质条件完全适合修建地铁。由于地铁是建在地表之下十六七米,远远高于济南的地下水位,所以不会影响泉脉。济南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地铁之路,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是正方的依据。
济南号称泉城,地下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水位较高。一旦修建地铁,必然破坏地下水系,难保“泉城”美名。而济南的特色就是泉水,外地人不会记住济南的地铁,泉水才是济南最好的名片。是反方的例证。
探究结果:作为特大城市,目前济南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流量等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建设轨道交通的条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和市民出行不便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再不发展轨道交通,济南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制约。最后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泉城地下泉脉众多,不等于不能修地铁,关键是线路的布局和走向要合理,施工措施要得当。工程本身存在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干了,而且就济南的地形布局来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如果勘测分析进行得足够详细,规划布局全部纳入通盘考虑,技术施工科学合理,地下铁路不进行深埋处理,那么,在济南建地铁与泉水保护并不冲突。通过这一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影响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的理解,即自然条件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目的,科学技术是保障,达到课标的要求,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我们通过地理案例教学,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内涵,进一步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得到了改变。我们相信,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会越来越成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案例、生活性、社会性、实用性等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材内容的选编也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
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是渗透一种学习模式,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中地理教材尤其是必修三“案例研究”中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典型的大尺度的大案例,具有代表性,这些案例一方面体现出是一些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是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是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的典范。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典型案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爱好和习惯、学生的需求、学校周边的环境)在课堂或者课下设计一些“小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不求区域的大小一致,但求特征的典型,以能充分反映原理为准绳。笔者从教学中选取的两个案例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案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这种说法体现了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
作为地理教学案例,最好是选取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的典型案例或有学生来提供,且案例必须体现现实性与生活性,不能杜撰。另外把握好案例设计的难易度,做到难易的适中。若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若问题过于艰深,或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选取案例一:“ 苹果套袋”的背后
案例背景:某日同一学生聊天,问:周末回家忙什么?答:干活。问:你干什么活?答:给苹果套袋。问:为什么?答:长得大呗,产量高啊。问:口感如何?答:不甜。问:为什么?沉思状…
案例探究:给苹果套袋是在5月份,也就是刚刚结果的时候,一个苹果套一个很薄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是制作了一个小小的温室,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的作用,袋内温度高了,光合作用强,苹果长得快,个头大,保证了产量高;因为有这个膜的存在,避免了农药的污染,也不会让虫子及鸟破坏毁容,长得很漂亮(以上是套袋的优势分析)。但是,温室效应的存在也导致袋内昼夜温差小,呼吸作用弱,不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口感不甜,好看不好吃的苹果也就形成了(以上是套袋的劣势分析)。进而结合中国西北的瓜果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样探究结果:分析后,小小的“ 苹果套袋”动作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整体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关系,单就某一要素发生改变,影响其他要素的改变的整体性的表现,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学会了这种分析方法,可让学生再想个办法——如何让苹果长得又大又好看还好吃?作为新的课题的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次,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从地理走向社会”即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地理知识给社会服务。这就要求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要能提供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要突出启发性,要激发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分析案例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
选取案例二“泉城”济南与地铁:
案例背景:在课例《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的学生活动设计中,为本着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或者关注热点的原则,我设计“泉城济南与地铁”的讨论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济南的地形、地质、地下水,以及影响交通的区位因素等,)一说地铁感觉与济南无缘,源于“泉脉”的保护,这一观点对于泉城人来说已是根深蒂固了,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真的与地铁无缘吗?可分正反两组加以讨论。
案例探究:济南的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地下水埋深大,地壳稳定性好,石灰岩(大理岩)埋藏深度也很大,而且没有透水层,地质条件完全适合修建地铁。由于地铁是建在地表之下十六七米,远远高于济南的地下水位,所以不会影响泉脉。济南的交通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地铁之路,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是正方的依据。
济南号称泉城,地下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水位较高。一旦修建地铁,必然破坏地下水系,难保“泉城”美名。而济南的特色就是泉水,外地人不会记住济南的地铁,泉水才是济南最好的名片。是反方的例证。
探究结果:作为特大城市,目前济南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流量等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建设轨道交通的条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和市民出行不便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再不发展轨道交通,济南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展都会受到很大制约。最后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泉城地下泉脉众多,不等于不能修地铁,关键是线路的布局和走向要合理,施工措施要得当。工程本身存在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干了,而且就济南的地形布局来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如果勘测分析进行得足够详细,规划布局全部纳入通盘考虑,技术施工科学合理,地下铁路不进行深埋处理,那么,在济南建地铁与泉水保护并不冲突。通过这一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影响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的理解,即自然条件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目的,科学技术是保障,达到课标的要求,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我们通过地理案例教学,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内涵,进一步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得到了改变。我们相信,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会越来越成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