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当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为适应时代潮流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而显得特别重要,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一种教育。
人的素质是主体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未来综合国力的核心,人的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后天的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自身的努力,是素质积累发展的条件。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素质的基础性质,决定了人生早期经验对素质形成的关键作用。所以说,素质教育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
而在现实中,“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山区就更为严重了,无论从学校,家庭及社会方面看,都还有利于保持和巩固“应式教育”,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学校方面看,硬件设施较差,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一系列的考试及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严重阻碍了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
同城区,坝区相比,山区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存在严重不足。城区,坝区几乎都有上音、体、美及自然实验课等方面的教具器材及教师,而山区几乎没有,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上自然课程,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就可以让教师轻松授课,学生愉快学习。没有器材,只能是教师教,学生学,学起来非常吃力,还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另外在山区本来教师队伍就不足,在离乡村街子近的学校教师还稍多一些,离乡村街较远的学校一个教师几乎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一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一些业务工作,休息时间显然.是很少的了,实施学生的其他素质教育,是很不现实的。在城区,坝区有专职教师上课,而山区几乎没有,如要上音乐,没有音乐特长的专职教师,用一个人们常说的“左嗓子”教师去上音乐课,可想而知效果会怎样?
在人们心目中,考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人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实,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样的社会现象,显然有利于保持“应试教育”,而阻碍素质教育。在山区更为严重,除升学考试外,还有一般的学期末统测考试也如此,社会上以学生考试分数的成绩的优劣评价教师及学校的好坏。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评定学生的唯一方法了。其实学生成绩不等于考试分数,分数只是成绩的显示方法之一,不完全代表成绩。如果把分数看成和当成成绩唯一的或最主要的标志,势必引出种种弊端,这是大家都已有的实感,也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大问题,现在有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就是这样,在每学期末的总结会上,考试分数名次一排,对考试成绩好的,予以表彰奖励,成绩差的则点批评,以至惩罚,特别是有些乡(镇),除教办实施奖惩外,学校也实施,构成双重奖惩,这样就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搞得平时上课紧紧张张,也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从根本上端正考试态度,盲目地追求考试中的名利,就不可能抹掉人们心目中对“考试”这一特殊地位及作用的阴影,永远被困在阴影里,要实施素质教育难唉!
在考试科目上,基本上都是只考所谓“主科”,而对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相关的音、体、美、劳等所谓“副科”不加理睬重视,这就理所当然地造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顾此失彼的倾向,这是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提倡的全面实施教育的方针、政策背道而驰。为了抓好所谓“主科”的应试教育。教师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抓学生平时的“主科”学习。为了让学生学好应试的“主科”,所谓“副科”都是走过场,走形式,其成绩考与不考没有什么两样,教师上课马马虎虎,致使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有的教师连上都不上,所有时间都拿来上应试的“主科”。使学生毕业后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既不会唱歌跳舞、会画、更不懂劳动技术,身体素质较差等等。二是无偿补课,为了不在期末总结会上被教育主管部门点名批评及惩罚,有许多教师把国家法定假日用来无偿地为学生补课,上课期间,要求学生早上到校较早,傍晚放学把学生“关到”天都几乎快黑才肯罢休,这些方法都是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应试教育”倾向的危害和恶果之一,就是轻德育,冲体育,砍劳动和美育,余下一个智育,实际上又忽视了智力和能力,只剩下了考试分数。所以我们说“应式”倾向只抓智育这个提法不正确,说它只抓分数还恰当一些。
从家庭及社会方面看,在山区农村,读书是一条好出路,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都是以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评定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及教师和学校的优劣,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如此,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拼命地投资及施加压力,成绩不好的就不让其再读。另外,由于受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影响,山区学生入学率越来越低,就连学习稍好的学生都不愿读书,因为都认为读书无用,或者随便读两年知道几个字就行了。
由此可见,只有把以上的问题都解决好,才能真正在山区实施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主体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未来综合国力的核心,人的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后天的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自身的努力,是素质积累发展的条件。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素质的基础性质,决定了人生早期经验对素质形成的关键作用。所以说,素质教育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
而在现实中,“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山区就更为严重了,无论从学校,家庭及社会方面看,都还有利于保持和巩固“应式教育”,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学校方面看,硬件设施较差,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一系列的考试及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严重阻碍了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
同城区,坝区相比,山区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存在严重不足。城区,坝区几乎都有上音、体、美及自然实验课等方面的教具器材及教师,而山区几乎没有,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上自然课程,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就可以让教师轻松授课,学生愉快学习。没有器材,只能是教师教,学生学,学起来非常吃力,还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另外在山区本来教师队伍就不足,在离乡村街子近的学校教师还稍多一些,离乡村街较远的学校一个教师几乎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一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一些业务工作,休息时间显然.是很少的了,实施学生的其他素质教育,是很不现实的。在城区,坝区有专职教师上课,而山区几乎没有,如要上音乐,没有音乐特长的专职教师,用一个人们常说的“左嗓子”教师去上音乐课,可想而知效果会怎样?
在人们心目中,考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人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实,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样的社会现象,显然有利于保持“应试教育”,而阻碍素质教育。在山区更为严重,除升学考试外,还有一般的学期末统测考试也如此,社会上以学生考试分数的成绩的优劣评价教师及学校的好坏。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教师评定学生的唯一方法了。其实学生成绩不等于考试分数,分数只是成绩的显示方法之一,不完全代表成绩。如果把分数看成和当成成绩唯一的或最主要的标志,势必引出种种弊端,这是大家都已有的实感,也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大问题,现在有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就是这样,在每学期末的总结会上,考试分数名次一排,对考试成绩好的,予以表彰奖励,成绩差的则点批评,以至惩罚,特别是有些乡(镇),除教办实施奖惩外,学校也实施,构成双重奖惩,这样就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搞得平时上课紧紧张张,也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从根本上端正考试态度,盲目地追求考试中的名利,就不可能抹掉人们心目中对“考试”这一特殊地位及作用的阴影,永远被困在阴影里,要实施素质教育难唉!
在考试科目上,基本上都是只考所谓“主科”,而对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相关的音、体、美、劳等所谓“副科”不加理睬重视,这就理所当然地造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顾此失彼的倾向,这是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提倡的全面实施教育的方针、政策背道而驰。为了抓好所谓“主科”的应试教育。教师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抓学生平时的“主科”学习。为了让学生学好应试的“主科”,所谓“副科”都是走过场,走形式,其成绩考与不考没有什么两样,教师上课马马虎虎,致使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有的教师连上都不上,所有时间都拿来上应试的“主科”。使学生毕业后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既不会唱歌跳舞、会画、更不懂劳动技术,身体素质较差等等。二是无偿补课,为了不在期末总结会上被教育主管部门点名批评及惩罚,有许多教师把国家法定假日用来无偿地为学生补课,上课期间,要求学生早上到校较早,傍晚放学把学生“关到”天都几乎快黑才肯罢休,这些方法都是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应试教育”倾向的危害和恶果之一,就是轻德育,冲体育,砍劳动和美育,余下一个智育,实际上又忽视了智力和能力,只剩下了考试分数。所以我们说“应式”倾向只抓智育这个提法不正确,说它只抓分数还恰当一些。
从家庭及社会方面看,在山区农村,读书是一条好出路,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都是以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评定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及教师和学校的优劣,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是如此,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拼命地投资及施加压力,成绩不好的就不让其再读。另外,由于受当前就业困难的情况影响,山区学生入学率越来越低,就连学习稍好的学生都不愿读书,因为都认为读书无用,或者随便读两年知道几个字就行了。
由此可见,只有把以上的问题都解决好,才能真正在山区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