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设计有梯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受成功中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激励教学 方法 作用
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激励教学是有必要的。一堂高质量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之后觉得有所得,更要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与社会》课“我要学、我喜欢学”的求知欲望。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是指人们在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影响下,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状态,从而焕发积极进取、永远进步的精神。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情境,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当下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以下是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使用激励教学手段的一些体会。
一、激励教学的方法
1.需要激励。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社会课也是如此。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角色与选择》一课时,对于里面的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理解、体会,学生都不是很明白,接触这么抽象、概念化的知识点时已经没了胃口。我在教学设计时就从学生的“需要”开始:首先设计三个角色,分别是老板、学生、工人,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一个,对这个选择的角色进行描述,并自己写下这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学生对“扮演式”的上课很是感兴趣,原本相当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开始讨论。这其实就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着手,刺激学生的这种表演欲望,从而使学生对这三种角色有了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的。
2.情趣激励。
真正的情趣是个人化的,是需要自我的判断和感受的。一种精神层次的情趣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八年级《屈辱的岁月》一课的教学中,我说:鲁迅有过一段嘲讽的话: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拿来造炮仗驱鬼。洋人学了去拿它开矿山、造枪炮。中国人并不笨,可是却捧着“四大发明”不知道当何用,最终被洋枪洋炮打垮成为半殖民地。学生在自嘲之后明白当时工业革命后中国的落后。拿出《时局图》来给学生看,学生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的无能、落后、挨打,明白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也非常自然地得出了结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谋求发展,而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深深沉浸在这种屈辱、哀伤中,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共鸣作用,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达到了社会学科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3.竞争激励。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胜心理特别强,而这也恰恰是竞争激励的好时候。由于社会课中考开卷,一些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带足了资料就能解决问题,而课堂沉闷、无生气。所以在一次教学中,我只挑了15个题目,让学生一个一个讨论,最后指出都是大错特错。学生不服气,认为本来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可能错这么多,而醒目的大红叉却着实地刺激着每一个学生,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也就激起了求知欲望。经过讲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4.合作激励。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成员的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优化组合,分成若干小组,而且每隔几周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重新组合。根据情况还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按任务、兴趣临时组合。学生可以一起记忆部分知识点,可以合作表演完成一些古代近代的情景,也可以合作一起出一份试卷,等等。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力合作,尽可能减少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5.物质激励。
适当运用物质激励,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的学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考试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奖励一些《半月谈》之类的學习刊物,小小的奖品对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激励,因此物质激励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快乐。
6.语言激励。
语言是心灵的声音。教师要让美好的语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社会课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多进行一些激励评价:“你的思路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非常好!”“其他同学都应该向你学习。”等等。这能给学生莫大的满足,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的激情,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个微笑,传递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刹那间内心充满温暖,对接受知识、理解题目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励教学的作用
1.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激励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教学,能使原本沉寂、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积极倡导和鼓励,良好的课堂所倡导和追求的东西应当成为教师制定激励措施的依据,把激励机制与课堂氛围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激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是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好办法。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学生必然会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其他各项活动,关注多了,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就会增多,就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使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能。
4.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初中生不是主动学习,尤其对社会课总认为是副课。激励教学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后发现了社会课中的乐趣,从中使学生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激励教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知识点的落实,一堂社会课的成效,更是社会课程价值观教学的体现。适当的激励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是盘活了有如一潭死水的沉闷课堂,给社会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应该有效应用激励教学,让社会课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学政治及其他各学科教与学,2004,(4).
[2]武文主编.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课 激励教学 方法 作用
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激励教学是有必要的。一堂高质量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之后觉得有所得,更要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与社会》课“我要学、我喜欢学”的求知欲望。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是指人们在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影响下,始终保持着兴奋的状态,从而焕发积极进取、永远进步的精神。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情境,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当下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以下是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使用激励教学手段的一些体会。
一、激励教学的方法
1.需要激励。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社会课也是如此。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角色与选择》一课时,对于里面的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理解、体会,学生都不是很明白,接触这么抽象、概念化的知识点时已经没了胃口。我在教学设计时就从学生的“需要”开始:首先设计三个角色,分别是老板、学生、工人,让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一个,对这个选择的角色进行描述,并自己写下这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学生对“扮演式”的上课很是感兴趣,原本相当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开始讨论。这其实就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着手,刺激学生的这种表演欲望,从而使学生对这三种角色有了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的。
2.情趣激励。
真正的情趣是个人化的,是需要自我的判断和感受的。一种精神层次的情趣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八年级《屈辱的岁月》一课的教学中,我说:鲁迅有过一段嘲讽的话: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拿来造炮仗驱鬼。洋人学了去拿它开矿山、造枪炮。中国人并不笨,可是却捧着“四大发明”不知道当何用,最终被洋枪洋炮打垮成为半殖民地。学生在自嘲之后明白当时工业革命后中国的落后。拿出《时局图》来给学生看,学生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的无能、落后、挨打,明白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也非常自然地得出了结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谋求发展,而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深深沉浸在这种屈辱、哀伤中,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共鸣作用,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达到了社会学科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3.竞争激励。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胜心理特别强,而这也恰恰是竞争激励的好时候。由于社会课中考开卷,一些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带足了资料就能解决问题,而课堂沉闷、无生气。所以在一次教学中,我只挑了15个题目,让学生一个一个讨论,最后指出都是大错特错。学生不服气,认为本来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可能错这么多,而醒目的大红叉却着实地刺激着每一个学生,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也就激起了求知欲望。经过讲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4.合作激励。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成员的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优化组合,分成若干小组,而且每隔几周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重新组合。根据情况还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按任务、兴趣临时组合。学生可以一起记忆部分知识点,可以合作表演完成一些古代近代的情景,也可以合作一起出一份试卷,等等。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力合作,尽可能减少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5.物质激励。
适当运用物质激励,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的学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考试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奖励一些《半月谈》之类的學习刊物,小小的奖品对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激励,因此物质激励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快乐。
6.语言激励。
语言是心灵的声音。教师要让美好的语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社会课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多进行一些激励评价:“你的思路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非常好!”“其他同学都应该向你学习。”等等。这能给学生莫大的满足,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的激情,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比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个微笑,传递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刹那间内心充满温暖,对接受知识、理解题目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励教学的作用
1.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激励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教学,能使原本沉寂、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积极倡导和鼓励,良好的课堂所倡导和追求的东西应当成为教师制定激励措施的依据,把激励机制与课堂氛围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激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无疑是一种有效促进学习的好办法。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学生必然会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其他各项活动,关注多了,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就会增多,就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使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能。
4.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初中生不是主动学习,尤其对社会课总认为是副课。激励教学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深入学习后发现了社会课中的乐趣,从中使学生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激励教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知识点的落实,一堂社会课的成效,更是社会课程价值观教学的体现。适当的激励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是盘活了有如一潭死水的沉闷课堂,给社会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应该有效应用激励教学,让社会课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学政治及其他各学科教与学,2004,(4).
[2]武文主编.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