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合用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入选的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给予降糖、降压、降脂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胶囊,治疗组给予银杏叶片、依帕司他,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为63.3%,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叶合用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32例患者的疗效满意,两药合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从而改善和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银杏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4—0060—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糖尿病科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s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在10%~96%,如此大的差别与研究者采用的诊断方法有关。笔者采用银杏叶合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人选的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2±4.8,糖尿病平均病程11.8±2.4;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3.1±1.3;对照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0±2.3,糖尿病平均病程12.7±1.2;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3.7±1.1。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的32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符合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有肢体感觉、运动时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3)能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本组病例中未见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恶病质病例。
1.2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在常规给予降糖、降压、降脂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 10mg、三次/日、口服,甲钴胺胶囊0.5mg、三次/日、口服;治疗组给予银杏叶片每次3片、三次/日、口服,依帕司他50mg/日,三次、口服,连续服用7周。
2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详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为63.3%,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至少有二项异常(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定量感觉试验测定异常或半定量的其他试验)。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是外周神经病变,而在吸烟、≥40岁、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则更高。末梢感觉的慢慢丧失通常是无症状的,然而却会增加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多种致病因素参与和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与进展:包括代谢紊乱所致的渗透压改变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神经微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神经营养素、神经生长因子的不足等,造成神经细胞损伤与坏死,结构破坏,神经轴索萎缩、消失,片段性或进展性脱髓鞘病变,神经内抗原蛋白的漏出,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神经自身抗体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另外,高血糖能够激活一些组织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属于“痹症”(皮痹,肌痹、筋痹)范畴。以凉、麻、痛、痿四大主症为临床特点。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良好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加强足部护理,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有益气敛肺,化湿止泻等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银杏叶具有降低血脂、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微循环,能有效消除体内自由基和通过抗氧化能力,改善血糖代谢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作用,因此改善缺血低氧情况,从而改善神经营养。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可降低组织中山梨醇含量,纠正糖尿病时减低的神经传导速度。依帕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阻断多元淳代谢旁路,减少山梨醇的生成。本次临床观察发现,两药联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从而改善和促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以期减少足溃疡的发病率,降低截肢的危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银杏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4—0060—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糖尿病科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s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在10%~96%,如此大的差别与研究者采用的诊断方法有关。笔者采用银杏叶合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人选的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2±4.8,糖尿病平均病程11.8±2.4;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3.1±1.3;对照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7.0±2.3,糖尿病平均病程12.7±1.2;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3.7±1.1。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的32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符合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有肢体感觉、运动时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3)能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本组病例中未见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恶病质病例。
1.2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在常规给予降糖、降压、降脂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 10mg、三次/日、口服,甲钴胺胶囊0.5mg、三次/日、口服;治疗组给予银杏叶片每次3片、三次/日、口服,依帕司他50mg/日,三次、口服,连续服用7周。
2结果
2.1疗效判断标准。详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1.3%,对照组为63.3%,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至少有二项异常(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定量感觉试验测定异常或半定量的其他试验)。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是外周神经病变,而在吸烟、≥40岁、血糖控制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则更高。末梢感觉的慢慢丧失通常是无症状的,然而却会增加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
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多种致病因素参与和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与进展:包括代谢紊乱所致的渗透压改变和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神经微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神经营养素、神经生长因子的不足等,造成神经细胞损伤与坏死,结构破坏,神经轴索萎缩、消失,片段性或进展性脱髓鞘病变,神经内抗原蛋白的漏出,激活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神经自身抗体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另外,高血糖能够激活一些组织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属于“痹症”(皮痹,肌痹、筋痹)范畴。以凉、麻、痛、痿四大主症为临床特点。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良好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加强足部护理,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有益气敛肺,化湿止泻等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银杏叶具有降低血脂、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微循环,能有效消除体内自由基和通过抗氧化能力,改善血糖代谢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作用,因此改善缺血低氧情况,从而改善神经营养。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可降低组织中山梨醇含量,纠正糖尿病时减低的神经传导速度。依帕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阻断多元淳代谢旁路,减少山梨醇的生成。本次临床观察发现,两药联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从而改善和促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的功能恢复。以期减少足溃疡的发病率,降低截肢的危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