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的今天,中学美术和现代高校设计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从二者各自的现状以及相互联系的现实角度,剖析了中学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紧密联系性,指出这种联系应该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学美术 设计 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20年来,设计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批判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创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兴起构成教育——推广设计理论——创办设计实验基地……同时,全国1/5的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本世纪以来发展更快,几乎所有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形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教育界开始探讨和倡导加强中学生的美育,配合高校招生的需要,美术的术科教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全国办特色的局面。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需要生源支撑,中学美术术科教学迎合这一需要快速发展,使得中学美术术科教学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关联性更加密切。
1.中学美术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生源基础
中学美术术科教学是侧重于专业技能,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学,即所谓的美术特长生培养。笔者在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8个年头,对美术术科教学比较了解。美术术科教学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从写生到临摹,从静物到头像……反复地训练,直到学生升学止。
说实话,这种培养模式很快被应用得淋漓尽致,直至偏离或变得没有了生气,一些学生学习不好而学美术,有的也就学了几个月却考上了高校,而且学校还不错。美术术科教学变成了生产线,在教学前期还有些灵性启迪,后来干脆变成僵死的模式,学上一阶段加上死记硬背也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学美术术科教学的大体现状。笔者曾就此做过反思和新的实践,但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在现实看来不能改变的原因和社会现实层面有关系,因而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改变的。存在即合理,好在也给高校输送了大批的生源,其中不乏美院和重點院校。正是这一点使中学美术术科教学的雪球越滚越大,全国依然。
反过来,高校现代设计教育是这种合理性的推动者,它的教育对象就来自中学美术术科教学,有所需就有所求,说中学美术术科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2.现代设计教育仍然侧重于艺术层面
我国确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也就20多年的时间,这比起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要晚最少30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以艺术思想代替设计思想,也不研究设计与科技、与艺术、与社会生活及文明发展的关系,连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也分不清,一直以绘画和装饰代替形的创造,忽视了设计造型的功能性和时代性,把设计思想局限在审美的小圈子里,这就是长达2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悲哀。
今天我们的设计教育又如何呢?兴起构成教育、推广设计理论、创办设计实验地……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仍然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建于上个世纪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育模式:批判和取代工艺美术模式,不画传统素描,反对传统装饰,设计基础课是造型和色彩的构成,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行艺术家和技师合作的双教师制度,同时,实行既在教室教学又在作坊上课的双教室制度。而我们的设计教育在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艺术家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教学仍然偏重绘画基础、工艺美术,实践的东西少而又少,这种设计教学又怎能满足社会需求呢?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因为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设计教育,或多或少地延用工艺美术的模式,或许把它称作后工艺美术设计时期更为合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事物是不断循序发展的,不能一言而蔽之。
现代设计教育的这种状态,倒让我们看到中学美术术科教学与现代设计教育密切关联的更加合理性。然而,这种合理性背后隐藏的问题却让我们担心——中学美术术科教学和工艺美术后期的现代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3.设计人才需要创造力
设计是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在二十一世纪,是社会大众的艺术,是为每个人创造的艺术。不少教者大喊素质教育,一边在进行应试教育,一边在进行素质教育,在一个时期把特长生的培养看成是素质教育来炫耀,正如前边所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艺术的思想,只有机械的描绘,又包含多少素质?我们的学生只有浮躁的求学思想,本身已不具创造力,这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的设计教育埋下了“祸根”。我们知道设计是为明天和未来而工作的概念,设计的理想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设计目标和经济目标应该一致。设计人才的培养,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设计教育的国际交往中,欧美的设计教育家认为我们的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好,一入学便达到了他们毕业生的水平,但我们的毕业生的创造力还不及他们初入学的学生。原因是我们的大学本科培养的设计师多属于技术模仿型,少见智力开发型,这与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我们很少听到国内有创造思维培养的课程去训练学生掌握创造规律,而这样的课程应该成为主干和核心。当然还有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和教育体制等其他的方面的原因,它们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总之,培养设计人才,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郭绍纲.美术教育方法论.岭南美术出版社.
[2]徐建融,钱初奎,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美术 设计 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20年来,设计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批判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创立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兴起构成教育——推广设计理论——创办设计实验基地……同时,全国1/5的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本世纪以来发展更快,几乎所有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形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教育界开始探讨和倡导加强中学生的美育,配合高校招生的需要,美术的术科教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全国办特色的局面。
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需要生源支撑,中学美术术科教学迎合这一需要快速发展,使得中学美术术科教学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关联性更加密切。
1.中学美术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生源基础
中学美术术科教学是侧重于专业技能,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学,即所谓的美术特长生培养。笔者在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8个年头,对美术术科教学比较了解。美术术科教学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从写生到临摹,从静物到头像……反复地训练,直到学生升学止。
说实话,这种培养模式很快被应用得淋漓尽致,直至偏离或变得没有了生气,一些学生学习不好而学美术,有的也就学了几个月却考上了高校,而且学校还不错。美术术科教学变成了生产线,在教学前期还有些灵性启迪,后来干脆变成僵死的模式,学上一阶段加上死记硬背也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学美术术科教学的大体现状。笔者曾就此做过反思和新的实践,但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在现实看来不能改变的原因和社会现实层面有关系,因而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改变的。存在即合理,好在也给高校输送了大批的生源,其中不乏美院和重點院校。正是这一点使中学美术术科教学的雪球越滚越大,全国依然。
反过来,高校现代设计教育是这种合理性的推动者,它的教育对象就来自中学美术术科教学,有所需就有所求,说中学美术术科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2.现代设计教育仍然侧重于艺术层面
我国确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也就20多年的时间,这比起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要晚最少30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现代设计教育基本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以艺术思想代替设计思想,也不研究设计与科技、与艺术、与社会生活及文明发展的关系,连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也分不清,一直以绘画和装饰代替形的创造,忽视了设计造型的功能性和时代性,把设计思想局限在审美的小圈子里,这就是长达2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悲哀。
今天我们的设计教育又如何呢?兴起构成教育、推广设计理论、创办设计实验地……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仍然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建于上个世纪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育模式:批判和取代工艺美术模式,不画传统素描,反对传统装饰,设计基础课是造型和色彩的构成,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行艺术家和技师合作的双教师制度,同时,实行既在教室教学又在作坊上课的双教室制度。而我们的设计教育在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艺术家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教学仍然偏重绘画基础、工艺美术,实践的东西少而又少,这种设计教学又怎能满足社会需求呢?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因为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设计教育,或多或少地延用工艺美术的模式,或许把它称作后工艺美术设计时期更为合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事物是不断循序发展的,不能一言而蔽之。
现代设计教育的这种状态,倒让我们看到中学美术术科教学与现代设计教育密切关联的更加合理性。然而,这种合理性背后隐藏的问题却让我们担心——中学美术术科教学和工艺美术后期的现代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3.设计人才需要创造力
设计是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在二十一世纪,是社会大众的艺术,是为每个人创造的艺术。不少教者大喊素质教育,一边在进行应试教育,一边在进行素质教育,在一个时期把特长生的培养看成是素质教育来炫耀,正如前边所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艺术的思想,只有机械的描绘,又包含多少素质?我们的学生只有浮躁的求学思想,本身已不具创造力,这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的设计教育埋下了“祸根”。我们知道设计是为明天和未来而工作的概念,设计的理想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设计目标和经济目标应该一致。设计人才的培养,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设计教育的国际交往中,欧美的设计教育家认为我们的学生的专业基础非常好,一入学便达到了他们毕业生的水平,但我们的毕业生的创造力还不及他们初入学的学生。原因是我们的大学本科培养的设计师多属于技术模仿型,少见智力开发型,这与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我们很少听到国内有创造思维培养的课程去训练学生掌握创造规律,而这样的课程应该成为主干和核心。当然还有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和教育体制等其他的方面的原因,它们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总之,培养设计人才,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郭绍纲.美术教育方法论.岭南美术出版社.
[2]徐建融,钱初奎,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