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无动于衷”等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动于衷”原作“不动予中”,指意念专一,不受外界影响而动心。“中”同“衷”,内心。见于宋代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后世多作“无动于衷”,指内心毫无触动,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对应该关心的事情不关心,毫不在意,置之不理。例如:①人人都说钱是极有魅力的,可这里就有人对钱无动于衷,难得啊!②你苦口婆心,唇焦舌燥地劝他,他却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常被误用为“心不在焉”或不刻苦勤奋。例如:“这孩子,基础本来就不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读书学习的态度只能说认真不认真、刻苦不刻苦、勤奋不勤奋,不能说关心不关心,感动不感动,所以,这里不能用“无动于衷”。说他读书不认真可以说“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误用“过犹不及”
  
  曾有某作家感叹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对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用得不当。
  “过犹不及”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贡问:‘师(子张名)与商(子夏名)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一“过”,过度,过分。“犹”,如,像。“不及”,不足,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①对人热情是好的,但是热情过了头,反而使人不舒服,这就是过犹不及。②对新秀要肯定,要宣传,但要恰如其分,过犹不及,谨防捧杀。
  回过头来看看那位作家的意思,他是想表达现在的作家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人崇拜;现在的影视明星很受人崇拜,但是,现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比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作家的崇拜。因此,应该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不是“过犹不及”。
  
  能“拔”山涉水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鼎。
  话说广东省有位人大代表。名叫李德锋,他就能将一座山“拔”起扛在肩上还能渡过一条河;广东《人民之声》2006年第2期作了报道,文中写道:“李德锋当选省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经常抽时间拔山涉水深入基层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李德锋能“拔山涉水”,难道他是现代项羽不成?原来,文中将“跋山涉水”误写为“拔山涉水”了。一字之差,竟然演绎成一个笑话。
  “跋山涉水”,原作“跋涉山川”。早在《左传》中就巳出现。到宋·王回《霍丘县驿记》化为;“虽跋山涉水,荒陋遐僻之城具宗庙社稷者,一不敢缺焉。”“跋山涉水”,顾名思义,就是翻山越岭,徒步过河。形容长途远行的艰辛。“跋”。在山上行走。“跋”用脚,“拔”用手,我们的老祖宗在“人猿相揖别”的时期,手脚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在“跋山涉水”的时候,可别以手当脚啊!
其他文献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这一个”,但是并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写出“这一个”。我们见过太多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刻画,读过太多对逝者的浮泛溢美的回忆文章。而张玉新老师为我们描述的两位已逝的师长,却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呼之欲出,如泥土般亲切真实。字里行间,戏谑中见至诚,深情中见肺腑。足见作者是性情中人说性情话,有个性的人写人的个性。文如其人,看张玉新老师的文章,便能想见他在语文课上不循旧规灵活多变纵横捭阖的
期刊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2、“农民们都是生活忠实的儿女”中的“生活忠实的儿女”是什么含义?  3、“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似乎不无一种兴奋——他们兴奋什么?为什么兴奋?  4、“盲流”“丐帮”……这“在农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在农民看来是”,在作者看来会“天经地义”吗?  5、“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那么现在他们不再“安贫”了吗?
期刊
【现场回放】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课堂里正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死水》。朗读声停下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如下学习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又大声把全诗朗读了一遍,相信大家已经有一些收获了,谁能告诉我,这一沟死水里有些什么?  生①:这沟死水里有破铜烂铁、剩菜残羹。  师:如果这条水沟呈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处理?  生②:我就走开。  师:要注意
期刊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梼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于寝门,“以其词不工”,便自己命笔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认为这就是第一副自撰对联。至于用大红纸书写的春联
期刊
记忆语录    有时候,人有“无故乱翻书”的习惯也是一件好事,他能让你找寻到一些记忆的碎影。前些天新买了一本叶兆言的《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随意翻书扫到《无名的裘德》,便停下来,看了下去。一来“《无名的裘德》也是我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二是刚好一些日子之前电视上电影频道晚十点场播放了电影《无名的裘德》。直到看到裘德与苏一路高高兴兴返回家中,推开家门,看到大儿子吊死的样子,记忆里的这个情节才被唤醒
期刊
今天,《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首发式在深圳龙城高中隆重举行。这本书是由教育部所属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由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的一本。如此高规格的著作问世,毫无疑问是一件值得赞叹的大事,因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中心,向程少堂老师同时也向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语文出版社是我国著名的出版社,在广大读
期刊
那是下午,五点多钟,天空开始暗下来,省立医院的产房在三楼西边,北边是个电梯间。  那种等待是漫长而奇特的,做过父亲的人大都经历过。那时候,我觉得有一点孤独。  电梯间空空的,问或有人经过,一阵响动之后,又重归安静。产房的门开过几次,也都是脚步轻盈的白衣天使在进出。我把耳朵贴在产房门上,也听不到任何动静。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你没有亲人埋在那里,你就很难对那个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对于这个城市也是这样
期刊
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没写,心里就败了。尤其是看到湖南卷的“踮起脚尖……”,篱直不知如何下笔。是童年踮起脚尖偷糖吃,还是青漯年代踮起脚尖的初吻,要说踮起脚尖能看得更远,可那又能看多远呢?浙江卷的那个“绿叶对根的情意”,感恩这个角度之外要如何另辟蹊径?阅卷老师不会被太多相似的作文给雷倒吧?还有“弯道跨越”“常识”……如果再次参加高考,作文分数会不会少得可怜。如此看来下面两位参加高考同题作文的“考生
期刊
在西方,隆重的毕业典礼已经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每逢孩子们的毕业典礼,必定是全家出动,在大礼堂里庄重而兴奋地坐着,看身着学位服的孩子上台,由校长授予学位,扶正帽穗。而毕业致词必定是典礼的重头,在哈佛,在耶鲁,长达几十分钟的致词令全场鸦雀无声,孩子们想着未来,家长们想到了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从致词中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话,渐渐地,从某一个角落,会传来轻轻的啜泣声……  我们的身边也
期刊
经常有人问起,魔高还是道高?我总觉得有点说不清楚。查过一批辞书,结果还是一头雾水。也许,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陷入了误区。  还是举两个用例吧。  一次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打击伪劣产品,主持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造假者多狡猾,只要我们严格市场管理,强化执法力度,便一定能让他们没有立足之地。”这里说的是“魔高一丈”。  另一次同样是中央电视台,披露一起贩毒案件,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语调高昂:“贩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