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动于衷”原作“不动予中”,指意念专一,不受外界影响而动心。“中”同“衷”,内心。见于宋代欧阳修《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后世多作“无动于衷”,指内心毫无触动,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对应该关心的事情不关心,毫不在意,置之不理。例如:①人人都说钱是极有魅力的,可这里就有人对钱无动于衷,难得啊!②你苦口婆心,唇焦舌燥地劝他,他却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常被误用为“心不在焉”或不刻苦勤奋。例如:“这孩子,基础本来就不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读书学习的态度只能说认真不认真、刻苦不刻苦、勤奋不勤奋,不能说关心不关心,感动不感动,所以,这里不能用“无动于衷”。说他读书不认真可以说“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误用“过犹不及”
曾有某作家感叹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对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用得不当。
“过犹不及”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贡问:‘师(子张名)与商(子夏名)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一“过”,过度,过分。“犹”,如,像。“不及”,不足,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①对人热情是好的,但是热情过了头,反而使人不舒服,这就是过犹不及。②对新秀要肯定,要宣传,但要恰如其分,过犹不及,谨防捧杀。
回过头来看看那位作家的意思,他是想表达现在的作家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人崇拜;现在的影视明星很受人崇拜,但是,现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比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作家的崇拜。因此,应该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不是“过犹不及”。
能“拔”山涉水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鼎。
话说广东省有位人大代表。名叫李德锋,他就能将一座山“拔”起扛在肩上还能渡过一条河;广东《人民之声》2006年第2期作了报道,文中写道:“李德锋当选省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经常抽时间拔山涉水深入基层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李德锋能“拔山涉水”,难道他是现代项羽不成?原来,文中将“跋山涉水”误写为“拔山涉水”了。一字之差,竟然演绎成一个笑话。
“跋山涉水”,原作“跋涉山川”。早在《左传》中就巳出现。到宋·王回《霍丘县驿记》化为;“虽跋山涉水,荒陋遐僻之城具宗庙社稷者,一不敢缺焉。”“跋山涉水”,顾名思义,就是翻山越岭,徒步过河。形容长途远行的艰辛。“跋”。在山上行走。“跋”用脚,“拔”用手,我们的老祖宗在“人猿相揖别”的时期,手脚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在“跋山涉水”的时候,可别以手当脚啊!
“无动于衷”常被误用为“心不在焉”或不刻苦勤奋。例如:“这孩子,基础本来就不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读书学习的态度只能说认真不认真、刻苦不刻苦、勤奋不勤奋,不能说关心不关心,感动不感动,所以,这里不能用“无动于衷”。说他读书不认真可以说“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思想不集中)。
误用“过犹不及”
曾有某作家感叹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对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用得不当。
“过犹不及”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贡问:‘师(子张名)与商(子夏名)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一“过”,过度,过分。“犹”,如,像。“不及”,不足,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①对人热情是好的,但是热情过了头,反而使人不舒服,这就是过犹不及。②对新秀要肯定,要宣传,但要恰如其分,过犹不及,谨防捧杀。
回过头来看看那位作家的意思,他是想表达现在的作家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人崇拜;现在的影视明星很受人崇拜,但是,现在人们对明星的崇拜比不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作家的崇拜。因此,应该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不是“过犹不及”。
能“拔”山涉水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慷慨悲歌。项羽说他力大能拔起一座山来,那是夸张,项羽充其量力能扛鼎。
话说广东省有位人大代表。名叫李德锋,他就能将一座山“拔”起扛在肩上还能渡过一条河;广东《人民之声》2006年第2期作了报道,文中写道:“李德锋当选省人大代表后,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经常抽时间拔山涉水深入基层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李德锋能“拔山涉水”,难道他是现代项羽不成?原来,文中将“跋山涉水”误写为“拔山涉水”了。一字之差,竟然演绎成一个笑话。
“跋山涉水”,原作“跋涉山川”。早在《左传》中就巳出现。到宋·王回《霍丘县驿记》化为;“虽跋山涉水,荒陋遐僻之城具宗庙社稷者,一不敢缺焉。”“跋山涉水”,顾名思义,就是翻山越岭,徒步过河。形容长途远行的艰辛。“跋”。在山上行走。“跋”用脚,“拔”用手,我们的老祖宗在“人猿相揖别”的时期,手脚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在“跋山涉水”的时候,可别以手当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