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产房门口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conf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下午,五点多钟,天空开始暗下来,省立医院的产房在三楼西边,北边是个电梯间。
  那种等待是漫长而奇特的,做过父亲的人大都经历过。那时候,我觉得有一点孤独。
  电梯间空空的,问或有人经过,一阵响动之后,又重归安静。产房的门开过几次,也都是脚步轻盈的白衣天使在进出。我把耳朵贴在产房门上,也听不到任何动静。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你没有亲人埋在那里,你就很难对那个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对于这个城市也是这样,我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现在,情况是不是不一样了?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关系,也许只有和生死紧密相关了,才会有所改变。
  我想,从今天起,我得更加认真地善待这座城市。我的孩子就要在这里长大,在这里上,学,在它的道路上奔波,在某些楼里出入。
  孩子的名字我们早商量好了,不管男女,都叫泰格,一是那年是虎年,再就是和我喜欢的诗人泰戈尔谐音。
  有个小品叫《产房门前》,郭达演的,是专门讽刺重男轻女的。那时候,人们还普遍想要男孩子。在我们老家,谁家没有男孩子,别人背后会叫他绝户头,意思就是断了香火。有时候急了,还拿这个骂人。现在好了,想开想不开,也都得想开了。如果生了女孩子就算绝户头,那你放眼望去,城市里得有一半,绝户头。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从电梯间向外看,灯陆陆续续亮了,城市迎来了又一个夜晚。这个夜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今后,每年的这个夜晚,我都会用蜡烛把它点亮。
  在产房门的南边,有一个侧门,轻轻推开,发现没有人。小心翼翼地穿过南北向的一间小屋,就可以看见产房的一部分。我听见几个医生、护士在忙碌着,低声交谈着,还时而能看到一两个身影。从她们的交谈和紧张程度上,我判断出,事情到了关键时刻。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人说:怎么没声音啊?
  我把身子和心都往前探了探,只见一个穿白大褂的人,手里倒提着一个全裸的婴儿,在婴儿屁股上使劲拍了几下,很快,“哇——哇——”的声音就传了出来。我听得很清楚,第一声是试探性的,第二声则聚集了一个小生命的全部力量,那声音我现在还记得。
  我在很多门前呆过,走过,停留过,只有那一次,时间最长,印象最深,心情最迫切。我知道,那是人生的职责使然。我还知道,在那很多年以前,在我家乡医院的产房门前,肯定也站过另外一个人,他是我的父亲。
  产房门前,不仅仅是孩子出生的地方,也是诞生父亲的地方。在那里,父亲总是和孩子第一次平淡无奇却又神圣地相遇。多年后,我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我对这城市的热爱,源于十年前一个下午
  黄昏六点,我的女儿在省立医院出生
  一声啼哭,终结了我青春的身份
  一个小女孩,初次来到她的故乡
  从那天起,我决定认真做一个诗人
  ,
  既不富裕,也不贫穷,保持好足够的爱心
  (林之云,诗人,代表作《夜晚之心》。)
其他文献
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把握,历来有三种主张和教法。  一种是以作者为中心。即解读、分析课文,处处从作者的本意和意图出发,以揣摩和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随着时光的流逝,作者的本意难以做到十分准确的把握。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还是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作者对三味书屋及先生是厌恶鄙夷,还是留恋眷念,至今争论不休。阅读教学如果
期刊
记 忆 语 录    今年初,我列了一个读书计划。在涉及外国文学这一块时,我望着书柜里那一本本久违了的外国文学名著,踌躇很久,最后只选择了一本——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我之所以选择了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本书一直伴着我走完了读书的青春岁月,我对她有感情;二是这本书优美的语言、精湛的技巧以及深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忘不了。  说有感情,自有因缘。这本《猎人笔记》属人民
期刊
三任中学教材编选者,首度揭开隐藏在语文课本中的长达半个世纪的“秘密”。这一秘密伴随并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与思想,也折射着所谓时代禁忌回归常识的变迁,以及教育理念的日渐透明和开放。  (编者)    “818(网络用语,扒一扒的意思)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这篇由“洞庭”发出的网帖,迅速成为5月份天涯社区灌水量最多的热帖。“洞庭”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
期刊
四十余年倏忽而过,中学的执教生涯在记忆中早已淡如春云,唯有一件小事却终生难以忘怀。   我讲授的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的《我热爱新北京》。教导主任是我的老校友,事先郑重其事地嘱咐说:上好第一课至关重要,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好准备。直到上课前,他还叮嘱我:稳住架,不要慌;切记按时结束,绝对不要“压堂”。说着,从腕上摘下了手表,放到我的粉笔盒里。   走进教室,我扫视了一下全场,几十名学生坐得整整齐齐,静穆无
期刊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这一个”,但是并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写出“这一个”。我们见过太多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刻画,读过太多对逝者的浮泛溢美的回忆文章。而张玉新老师为我们描述的两位已逝的师长,却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呼之欲出,如泥土般亲切真实。字里行间,戏谑中见至诚,深情中见肺腑。足见作者是性情中人说性情话,有个性的人写人的个性。文如其人,看张玉新老师的文章,便能想见他在语文课上不循旧规灵活多变纵横捭阖的
期刊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2、“农民们都是生活忠实的儿女”中的“生活忠实的儿女”是什么含义?  3、“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似乎不无一种兴奋——他们兴奋什么?为什么兴奋?  4、“盲流”“丐帮”……这“在农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在农民看来是”,在作者看来会“天经地义”吗?  5、“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那么现在他们不再“安贫”了吗?
期刊
【现场回放】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课堂里正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诗作《死水》。朗读声停下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如下学习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又大声把全诗朗读了一遍,相信大家已经有一些收获了,谁能告诉我,这一沟死水里有些什么?  生①:这沟死水里有破铜烂铁、剩菜残羹。  师:如果这条水沟呈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处理?  生②:我就走开。  师:要注意
期刊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梼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于寝门,“以其词不工”,便自己命笔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认为这就是第一副自撰对联。至于用大红纸书写的春联
期刊
记忆语录    有时候,人有“无故乱翻书”的习惯也是一件好事,他能让你找寻到一些记忆的碎影。前些天新买了一本叶兆言的《看书:叶兆言的品书笔记》,随意翻书扫到《无名的裘德》,便停下来,看了下去。一来“《无名的裘德》也是我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二是刚好一些日子之前电视上电影频道晚十点场播放了电影《无名的裘德》。直到看到裘德与苏一路高高兴兴返回家中,推开家门,看到大儿子吊死的样子,记忆里的这个情节才被唤醒
期刊
今天,《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首发式在深圳龙城高中隆重举行。这本书是由教育部所属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由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的一本。如此高规格的著作问世,毫无疑问是一件值得赞叹的大事,因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中心,向程少堂老师同时也向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语文出版社是我国著名的出版社,在广大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