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关于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到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南省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按照要求,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在落实为一系列具体政策。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一、驻马店市驿城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驻马店市驿城区,全区面积1186平方公里,人口77万。驿城区是驻马店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城乡结合区,管辖11街道办事处3镇6乡、137个村委会、55个社区居委会。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校131所,其中小学110所(城市19所,农村91所),初中21所(城市9所,农村13所)。在校学生总人数60703人,其中小学生41593人(城市18404人,农村23189人),初中生19110人(城市8855人,农村10255人)。教职工总人数5898人,其中在职4563人,离退休1335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1.9万名。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驿城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驿城区辖11个街道、3个镇、6个乡:人民街道、东风街道、西园街道、新华街道、南海街道、老街街道、橡林街道、雪松街道、顺河街道、刘阁街道、香山街道、水屯镇、蚁蜂镇、沙河店镇、老河乡、板桥镇、诸市乡、胡庙乡、古城乡、关王庙乡、朱古洞乡和金河、金桥、金山三个非正式行政区划办事处。
驿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最为直观地表现在城区、城郊、山区三个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上。从驿城区2008-2009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差异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驿城区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看,城区重点中小学校与城区一般中小学校、城区普通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区直属重点学校与乡镇重点中小学校一直是区、乡镇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重点,而城区的普通中小学与农村一般中小学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学校发展缺乏动力,加之地处偏僻,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从而沦落为二、三流学校,很少有人问津。这些差异表现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化的保重点政策的产物,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和存在。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由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校际差异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驿城区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学校等级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如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区直属学校、一般学校,隶属关系不同,等级地位也不同。区直属学校一般政府投入较大,师资配备较强,办学条件好;一般学校由于经济力量相对较弱,教育投入缺口较大,办学条件较差,与区直属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校际差异增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热点学校,是指家长择校的重点对象,包括传统形成的重点学校,目前方兴未艾的各级各类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等。这些学校有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高,有的是学生毕业后出路较好,因而成为家长择校的热点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能够自主地面向市场,有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办学,因而与普通学校相比形成了办学和发展的更强优势和更好的环境。
三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校际差异。从总体上看,由于驿城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和良好的竞争力,因此驿城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小。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比可能会有比较漂亮的校舍和建筑,但在教育硬件软件的综合实力上,明显处于弱势。
二、驿城区义务教育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
从公共开支的角度来看,不仅是教育支出,包括医疗、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型支出的公共投入也是长期不足。这反映了公共开支“重建设轻福利”的结构性失衡,其原因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扭曲了各级政府的激励机制,导致政府比较在意短期的收效,而忽视了在长期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医疗等项目。具体说来,由于官员任期短,在任内急于出成绩,而福利性支出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另外其结果也不如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数值易于考核,因此和官员的激励往往不相容,从而被忽视。
因此,学校、医院是值得大力投资的公共设施,而后期经费的持续投入更是保障学校、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预算开始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防止面子漂亮、利用不足的政绩工程出现。
(二)人口的集聚和流动的不稳定
目前,驿城区民营企业达231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38家。人口集聚和流动所带来的问题中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资源集中需要更多投入,二是管理流动性强的要素需要更多灵活性。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根源是户籍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在城镇,以往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按照户籍来进行的,加上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本身就嫌不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往往得不到政府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也是出现许多无法保证质量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原因。现行的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只是规定了流入地的教育责任,但并没有规定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也不可能实现流出地的教育经费与流入地的某种联动。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在财政上存在巨大困难。若是通过增加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公立学校的上学经费,会给当地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接纳能力十分有限。2011年,驿城区接纳外来务工子弟入学占学校学生20%。
三、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对策研究
(一)更灵活的配置教育资源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流动和集聚,这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困难。随着人口管理从户籍管理转向居住地管理,教育服务也要相应的转向,以适应人口城镇化的要求。此外,教育同医疗一样,说到底还是服务业。教育所提供的,最终并不是有形的书本,而是教师的服务。对服务的定价在经济学上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和医生的服务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简单的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靠提高教师的报酬才能实现。
(二)完善城乡教育结构
一是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夯实基础教育。在不断巩固提高“普九”水平,保普及、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向“双高普九”目标迈进。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力度,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标。要强化措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对接,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镇研修,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要积极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子女和外来客商子女就学问题,真情关爱“留守”学生,为客商和劳务输出人员解决后顾之忧。通过上述措施,确保普及程度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提高标准,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
二是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准。高中教育是促进国民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弱势阶层提升经济社会地位的希望所在,同时,辖区内学子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一部分人在外就业,还可带回新观念、新技术,甚至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民群众高中教育需求相对旺盛。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一、驻马店市驿城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驻马店市驿城区,全区面积1186平方公里,人口77万。驿城区是驻马店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城乡结合区,管辖11街道办事处3镇6乡、137个村委会、55个社区居委会。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学校131所,其中小学110所(城市19所,农村91所),初中21所(城市9所,农村13所)。在校学生总人数60703人,其中小学生41593人(城市18404人,农村23189人),初中生19110人(城市8855人,农村10255人)。教职工总人数5898人,其中在职4563人,离退休1335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1.9万名。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驿城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驿城区辖11个街道、3个镇、6个乡:人民街道、东风街道、西园街道、新华街道、南海街道、老街街道、橡林街道、雪松街道、顺河街道、刘阁街道、香山街道、水屯镇、蚁蜂镇、沙河店镇、老河乡、板桥镇、诸市乡、胡庙乡、古城乡、关王庙乡、朱古洞乡和金河、金桥、金山三个非正式行政区划办事处。
驿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最为直观地表现在城区、城郊、山区三个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上。从驿城区2008-2009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差异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驿城区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看,城区重点中小学校与城区一般中小学校、城区普通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均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区直属重点学校与乡镇重点中小学校一直是区、乡镇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重点,而城区的普通中小学与农村一般中小学因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学校发展缺乏动力,加之地处偏僻,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从而沦落为二、三流学校,很少有人问津。这些差异表现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非均衡化的保重点政策的产物,已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和存在。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由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校际差异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就驿城区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学校等级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如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区直属学校、一般学校,隶属关系不同,等级地位也不同。区直属学校一般政府投入较大,师资配备较强,办学条件好;一般学校由于经济力量相对较弱,教育投入缺口较大,办学条件较差,与区直属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校际差异增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所谓热点学校,是指家长择校的重点对象,包括传统形成的重点学校,目前方兴未艾的各级各类外国语学校、双语学校等。这些学校有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高,有的是学生毕业后出路较好,因而成为家长择校的热点学校。由于这些学校能够自主地面向市场,有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办学,因而与普通学校相比形成了办学和发展的更强优势和更好的环境。
三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校际差异。从总体上看,由于驿城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整体实力和良好的竞争力,因此驿城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小。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比可能会有比较漂亮的校舍和建筑,但在教育硬件软件的综合实力上,明显处于弱势。
二、驿城区义务教育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
从公共开支的角度来看,不仅是教育支出,包括医疗、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型支出的公共投入也是长期不足。这反映了公共开支“重建设轻福利”的结构性失衡,其原因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扭曲了各级政府的激励机制,导致政府比较在意短期的收效,而忽视了在长期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医疗等项目。具体说来,由于官员任期短,在任内急于出成绩,而福利性支出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效果,另外其结果也不如经济增长率这样的数值易于考核,因此和官员的激励往往不相容,从而被忽视。
因此,学校、医院是值得大力投资的公共设施,而后期经费的持续投入更是保障学校、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预算开始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防止面子漂亮、利用不足的政绩工程出现。
(二)人口的集聚和流动的不稳定
目前,驿城区民营企业达231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38家。人口集聚和流动所带来的问题中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资源集中需要更多投入,二是管理流动性强的要素需要更多灵活性。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根源是户籍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在城镇,以往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按照户籍来进行的,加上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本身就嫌不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往往得不到政府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也是出现许多无法保证质量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原因。现行的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只是规定了流入地的教育责任,但并没有规定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也不可能实现流出地的教育经费与流入地的某种联动。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在财政上存在巨大困难。若是通过增加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公立学校的上学经费,会给当地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接纳能力十分有限。2011年,驿城区接纳外来务工子弟入学占学校学生20%。
三、驿城区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对策研究
(一)更灵活的配置教育资源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流动和集聚,这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困难。随着人口管理从户籍管理转向居住地管理,教育服务也要相应的转向,以适应人口城镇化的要求。此外,教育同医疗一样,说到底还是服务业。教育所提供的,最终并不是有形的书本,而是教师的服务。对服务的定价在经济学上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和医生的服务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简单的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靠提高教师的报酬才能实现。
(二)完善城乡教育结构
一是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夯实基础教育。在不断巩固提高“普九”水平,保普及、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向“双高普九”目标迈进。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力度,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标。要强化措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对接,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改造提升农村薄弱学校。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培训,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镇研修,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要积极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子女和外来客商子女就学问题,真情关爱“留守”学生,为客商和劳务输出人员解决后顾之忧。通过上述措施,确保普及程度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提高标准,继续保持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
二是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准。高中教育是促进国民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弱势阶层提升经济社会地位的希望所在,同时,辖区内学子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一部分人在外就业,还可带回新观念、新技术,甚至资金,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民群众高中教育需求相对旺盛。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