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学校和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减负效果。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客观规律,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学生负担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扭曲学生的天性,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搞好配合,齐心协力减负,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力措施。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我们要备精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巧妙。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氛围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再次,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主导的教学效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只要教师教育得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讲、自练,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完成知识的传授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且效果差。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教学促进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作业内容要有度。教师要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提倡布置弹性作业,引导自主学习。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力措施。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我们要备精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巧妙。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氛围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再次,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主导的教学效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只要教师教育得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讲、自练,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完成知识的传授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且效果差。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教学促进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作业内容要有度。教师要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提倡布置弹性作业,引导自主学习。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