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减负增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学校和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减负效果。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客观规律,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学生负担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扭曲学生的天性,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和家庭要搞好配合,齐心协力减负,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力措施。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我们要备精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巧妙。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和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氛围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再次,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主导的教学效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只要教师教育得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各种认知本领,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讲、自练,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完成知识的传授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发生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和生活间的距离。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且效果差。教学中教师可用多种形式教学促进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因此,课堂上,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在减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作业内容要有度。教师要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提倡布置弹性作业,引导自主学习。比如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殊不知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减负增效”并非一句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希望能让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几乎每次作文都有抄袭应付的现象。我发现他们不愿写作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倡导 构筑对话平台 激发 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几乎每次作文都有抄袭应付的现象。我发现他们不愿写作的根本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构筑对话平台,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
期刊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生活资源的数学化,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课堂延伸,拓宽实践渠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了实践,学生才能不断创新,才能热爱数学。  关键词:能力 兴趣 数学化 生活化  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
期刊
摘 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具体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新课程  兴趣是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化距离
期刊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熟悉几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帮助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反思本人教学实践,总结了教材中几种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一、“列表”的策略  这个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中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的方法。如在学习人教版第7册《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时,为了研究烙饼个数与烙饼
期刊
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幽默感,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一、教学幽默的作用  1.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评判一堂语文课上得成功与否,课堂气氛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幽默能打破沉闷的局面,缓解紧张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激起
期刊
摘 要: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代价之一,农村弱势群体已经浮出水面,其子女的教育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困境日渐突出,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小学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期刊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
期刊
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体现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沈家骢院士曾题词:“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是实验教学的新发展。强化实验训练,节约试剂,减少污染,一举多得,值得推广。”由此,农村背景下从微型化实验入手,寻找实验药品、实验装置的代用品、创新综合性实验等实现了化学实验的生态化,使我们达成环保、经济与教学效益的双赢。  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用
期刊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