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经济开发者的成功透析
他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深谙经商之道,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他亦官亦商、相得益彰,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披荆斩棘,写下了华丽篇章,最终将晋商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如此“官商”,值得推崇。
坐在山西榆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贵海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办公室里,记者一行一边望着两幅铜质的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凝神,一边听着瘦削而睿智的他感慨万千地回溯打造中国“西部药谷”与“榆次开发区现象”的话题。十年前,在全国乡镇企业风起云涌的大潮中,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们饥不择食,走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之路,这片土地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产品“黑、大、笨、粗”,小建材、小;台炼、小化工、农产品加工唱着主角戏。而今,这里已是一区多园,医药、汽贸、民营高科技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蔚然形成。提及“西部药谷”现象,刘贵海谦逊地道出个中缘由:这是结合太谷龟龄集等传统医药产业,引进清华紫光、山西安特、山西德元堂等10多家省内外大型现代化医药企业,是集原料基地、医药销售为一体的结构调整尝试。榆次开发区以三大龙头企业为辐射点,以民营经济为着力点,以高科技为突破点,以内向外向为延伸点,构成了“榆次开发区现象”的经济内核。且让我们关注以下这组数字:
2005年,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GDP7亿多元,财政收入1.3亿元,同1996年税收650万元比增加20倍。
与中国500强企业长春汽车制造厂联姻,建成山西汽车改装基地,年改造汽车能力可达5万辆;建成亚洲第二的的沸石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医药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兽药生产企业;山西最大的可控肥生产企业……
刘贵海领导的榆次开发区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佳绩呢?
千年磨一剑。我们试对刘贵海的“官商之道”做一次理性的解密吧。
成功真经:亲商情深似海
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且不说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中商人的低卑地位,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重农轻商的观念始终在中国老百姓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何况是由此导致的“官本位”思想。作为前榆次市(区)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刘贵海却不这么看,在开发区成立之初,他即把“亲商”思想贯穿在优惠政策的实施中。也许比起深圳蛇口、上海浦东重视人才、重视高科技的引进战略,榆次开发区并无过人之处,但由“亲商”延伸的招商、安商、富商举动却让榆次开发区棋胜一着。刘贵海在招商引资中首先把自己看作投资商的办事员,不但在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投资关键环节要求办事人员对凡是符合手续的要立等可办,对手续不全的要给予指导三天完成,而且对投资商工商税务登记等也力求一周内完成。每迎进一个投资商,他就像请来一位暌别已久的朋友、落叶归根的亲人,待之以上宾主礼,尊以之亲戚之仪。
世界500强之一的宝钢公司子公司入驻榆次开发区时,刘贵海组织人员大至论证项目、银行贷款,小至员工子女就学、落户,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无一不上心,无一不入眼。感动得该公司的魏总经理说:“你们的优惠招商政策‘含金量’高,‘含情量’更高啊!”
海内同胞如此褒扬,海外同胞亦有同感。台商石祥风尘仆仆来到三晋考察投资时,选定了榆次开发区的一块三、四十亩的荆棘地,地段布局都很满意,就是水、电、暖设施奇缺,刘贵海亲临现场带领经济开发区的员工除草拔根,“清扫战场”,让荒地面貌焕然一新。这位台商因不服水土病倒后,刘贵海还亲自登门探望并责成专人上门送医送药,捧来了香喷喷的小米稀饭,台商颤声道谢: “你们待我像亲人一样,在台湾,长官是不提供这种服务的啊!”
类似的“亲商”举动还有很多,像安特总经理的亲属在外地病故,开发区派人前往帮助料理后事,帮助外地商户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等。每一个动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中国官员刘贵海“亲商”管理的佳话。
成功途径:优化机制勇者胜
当今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的竞争,即以政府营造的“环境磁场”吸引聚集生产要素。这是刘贵海总结国内外大量的市场行为后得出的结论,我们且不遑思考其题中之义。作为一种理性思辩,作为一种实践操作,市场机制、行政机制,颇让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市场行为运作者的刘贵海两难抉择,但刘贵海还是有机把机制优势与市场优势融于一炉,走出了开发区建设的新路。
案例一:2003年,山西德元堂药业落户山西时,由于土地价格与开发区产生分歧,德元堂药业认可的地价与实际土地成本每亩相差6万元余元,所征土地共计差价600多万元。按照政策,如此大的差价空间,入住几乎是不可能,但刘贵海考虑到德元堂药业这个项目的市场优势,决定以牺牲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用未来预期效益偿还当前债务,用宏观调控的政府优势解决了微观现实的市场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区很快达成了与德元堂药业的入住协议。
案例二:1998年,国家决定在晋中扩建一座国家级储备粮库,要求无偿经营,免费提供土地。能不能把这杯美味的“奶酪”拿下,是当时棘手的问题。刘贵海召集土地、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及乡村政府一道,召开现场会,当即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数天后便引资47007元,既提供了产品市场,又为征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间找到了发展经济的跷跷板。
刘贵海用不胜枚举的案例为“官商”做了新的注脚,对一个直接在市场大潮中冲浪的政府官员来说,如何转变观念、创造财富是他为官一任、造福百姓的职责,他富有勇气的探索为晋商文化做出了有力的诠释。
成功动因:商无止境破冰前行
刘贵海为何能在官“商”角色中从容应对、负重前行?是什么潜质与素养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在采访中,面对一次次审批签字、投资商来访的打断,刘贵海戏谑为 “赶庙会”。我们在他忙碌的身影中,感悟到他创造的“西部药谷”、“榆次开发区现象”绝不是一个劳形案牍的官员所能做到的。
他说话的思绪总是明晰的,他原是一个教授,自然不乏逻辑思辩的光彩,如果不从政,他会在中国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的桌椅上埋头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他思考的问题是前瞻的,他原是一个理论探索家,他的论文多次在省部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他的理论与他的实践总是同步行走在经济开发的田地里。他还是个诗词爱好者,不管知名与否,他总在唱着“拓荒曲”,破坚冰、废羁绊,在开发区这块经济实验田和经济风向标上抒发着一个学者型官员、知识性管理者的青云之志。
临近采访结束,我们伫立在晋商文化广场的驼群雕像前,仿佛听到了像骆驼一样坚韧地穿越沙风瀚海的古晋商孤寂而执着的呐喊,回味着刘贵海建设晋商文化广场的深远用意,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呵!原来他是要塑造一种晋商精神一种诚信仁厚的经营理念,而他的“亲商”思想正契合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理念,将穿越时空,在岁月中流传与延伸……
他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深谙经商之道,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他亦官亦商、相得益彰,为当地经济的振兴披荆斩棘,写下了华丽篇章,最终将晋商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如此“官商”,值得推崇。
坐在山西榆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贵海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办公室里,记者一行一边望着两幅铜质的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凝神,一边听着瘦削而睿智的他感慨万千地回溯打造中国“西部药谷”与“榆次开发区现象”的话题。十年前,在全国乡镇企业风起云涌的大潮中,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们饥不择食,走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之路,这片土地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产品“黑、大、笨、粗”,小建材、小;台炼、小化工、农产品加工唱着主角戏。而今,这里已是一区多园,医药、汽贸、民营高科技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蔚然形成。提及“西部药谷”现象,刘贵海谦逊地道出个中缘由:这是结合太谷龟龄集等传统医药产业,引进清华紫光、山西安特、山西德元堂等10多家省内外大型现代化医药企业,是集原料基地、医药销售为一体的结构调整尝试。榆次开发区以三大龙头企业为辐射点,以民营经济为着力点,以高科技为突破点,以内向外向为延伸点,构成了“榆次开发区现象”的经济内核。且让我们关注以下这组数字:
2005年,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GDP7亿多元,财政收入1.3亿元,同1996年税收650万元比增加20倍。
与中国500强企业长春汽车制造厂联姻,建成山西汽车改装基地,年改造汽车能力可达5万辆;建成亚洲第二的的沸石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医药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纺织生产基地;建成山西最大的兽药生产企业;山西最大的可控肥生产企业……
刘贵海领导的榆次开发区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佳绩呢?
千年磨一剑。我们试对刘贵海的“官商之道”做一次理性的解密吧。
成功真经:亲商情深似海
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且不说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中商人的低卑地位,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重农轻商的观念始终在中国老百姓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何况是由此导致的“官本位”思想。作为前榆次市(区)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刘贵海却不这么看,在开发区成立之初,他即把“亲商”思想贯穿在优惠政策的实施中。也许比起深圳蛇口、上海浦东重视人才、重视高科技的引进战略,榆次开发区并无过人之处,但由“亲商”延伸的招商、安商、富商举动却让榆次开发区棋胜一着。刘贵海在招商引资中首先把自己看作投资商的办事员,不但在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投资关键环节要求办事人员对凡是符合手续的要立等可办,对手续不全的要给予指导三天完成,而且对投资商工商税务登记等也力求一周内完成。每迎进一个投资商,他就像请来一位暌别已久的朋友、落叶归根的亲人,待之以上宾主礼,尊以之亲戚之仪。
世界500强之一的宝钢公司子公司入驻榆次开发区时,刘贵海组织人员大至论证项目、银行贷款,小至员工子女就学、落户,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无一不上心,无一不入眼。感动得该公司的魏总经理说:“你们的优惠招商政策‘含金量’高,‘含情量’更高啊!”
海内同胞如此褒扬,海外同胞亦有同感。台商石祥风尘仆仆来到三晋考察投资时,选定了榆次开发区的一块三、四十亩的荆棘地,地段布局都很满意,就是水、电、暖设施奇缺,刘贵海亲临现场带领经济开发区的员工除草拔根,“清扫战场”,让荒地面貌焕然一新。这位台商因不服水土病倒后,刘贵海还亲自登门探望并责成专人上门送医送药,捧来了香喷喷的小米稀饭,台商颤声道谢: “你们待我像亲人一样,在台湾,长官是不提供这种服务的啊!”
类似的“亲商”举动还有很多,像安特总经理的亲属在外地病故,开发区派人前往帮助料理后事,帮助外地商户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等。每一个动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中国官员刘贵海“亲商”管理的佳话。
成功途径:优化机制勇者胜
当今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的竞争,即以政府营造的“环境磁场”吸引聚集生产要素。这是刘贵海总结国内外大量的市场行为后得出的结论,我们且不遑思考其题中之义。作为一种理性思辩,作为一种实践操作,市场机制、行政机制,颇让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市场行为运作者的刘贵海两难抉择,但刘贵海还是有机把机制优势与市场优势融于一炉,走出了开发区建设的新路。
案例一:2003年,山西德元堂药业落户山西时,由于土地价格与开发区产生分歧,德元堂药业认可的地价与实际土地成本每亩相差6万元余元,所征土地共计差价600多万元。按照政策,如此大的差价空间,入住几乎是不可能,但刘贵海考虑到德元堂药业这个项目的市场优势,决定以牺牲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用未来预期效益偿还当前债务,用宏观调控的政府优势解决了微观现实的市场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发区很快达成了与德元堂药业的入住协议。
案例二:1998年,国家决定在晋中扩建一座国家级储备粮库,要求无偿经营,免费提供土地。能不能把这杯美味的“奶酪”拿下,是当时棘手的问题。刘贵海召集土地、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及乡村政府一道,召开现场会,当即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数天后便引资47007元,既提供了产品市场,又为征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间找到了发展经济的跷跷板。
刘贵海用不胜枚举的案例为“官商”做了新的注脚,对一个直接在市场大潮中冲浪的政府官员来说,如何转变观念、创造财富是他为官一任、造福百姓的职责,他富有勇气的探索为晋商文化做出了有力的诠释。
成功动因:商无止境破冰前行
刘贵海为何能在官“商”角色中从容应对、负重前行?是什么潜质与素养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在采访中,面对一次次审批签字、投资商来访的打断,刘贵海戏谑为 “赶庙会”。我们在他忙碌的身影中,感悟到他创造的“西部药谷”、“榆次开发区现象”绝不是一个劳形案牍的官员所能做到的。
他说话的思绪总是明晰的,他原是一个教授,自然不乏逻辑思辩的光彩,如果不从政,他会在中国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的桌椅上埋头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他思考的问题是前瞻的,他原是一个理论探索家,他的论文多次在省部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他的理论与他的实践总是同步行走在经济开发的田地里。他还是个诗词爱好者,不管知名与否,他总在唱着“拓荒曲”,破坚冰、废羁绊,在开发区这块经济实验田和经济风向标上抒发着一个学者型官员、知识性管理者的青云之志。
临近采访结束,我们伫立在晋商文化广场的驼群雕像前,仿佛听到了像骆驼一样坚韧地穿越沙风瀚海的古晋商孤寂而执着的呐喊,回味着刘贵海建设晋商文化广场的深远用意,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呵!原来他是要塑造一种晋商精神一种诚信仁厚的经营理念,而他的“亲商”思想正契合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理念,将穿越时空,在岁月中流传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