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形结合”动起来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教版《数学》“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中,“分析与解答”作为其中重点的思考步骤,是教师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教师要读懂“数形结合”在课本中呈现的意图,通过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将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考过程从书本静态转为学习动态,让学生内化的思维方式借助图形和语言表达出来,并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经验。
  【关键词】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教学;实施策略;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以往的应用题教学非常重视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侧重于解题技能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如今这个提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是,“解决问题”板块的课堂教学常常让老师们束手无策。十几年前的应用题尚有几种类型可以教,“解决问题”板块却开放性强,与生活紧密结合,看似方方面面都要教,教师却不知从何教起。
  事实上,在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改动是相当明确的。编者有意识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考程序做了明确标注,即三个基本步骤,以促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清晰的感知,从而积累起“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例题步骤是“知道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解”;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例题步骤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以上为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明确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考程序。在了解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思考步骤后,笔者认为,最重要是第一、第二个环节,其目的是收集、整理信息。这部分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体现?教师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这些环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呢?
  笔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中的“分析与解答”环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读懂教材,了解“数形结合”的意图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在课本的“解决问题”板块中,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怎样解答”以及中高年段的“分析与解答”等环节里,教师可多次实施“数形结合”的策略。
  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例4,用简单的长方形示意图的长度来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用抽象的线段图与数量关系分析相结合。这些都是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来分析与解答问题。
  二、通过做一做,让“数形结合”动起来
  (一)圈一圈,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以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为例,这是一个把“数形结合”“画”出来的经典案例。主题图出现后,学生要解决“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执教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学生独立思考
  (1)为了方便同学们思考,教师将图里的人用小圆点来表示。
  (2)请你想一想,要列式计算,应先算什么?在点子图里圈一圈。
  (3)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上面有点子圖的作业纸(如图1)。(学生写,师巡视,选择“一分步,一综合”进行备用展示)
  (4)看看同桌圈的点子图,猜猜他先算什么,然后再互相说一说算法。
  2.全班汇报
  (1)第一种算法
  ①分步式
  师(投影展示分步式,盖住点子图):这是一位同学的算式,大家看一看,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0×8=80(人)80×3=240(人)
  生:10表示每行10人,8表示有8行。他先算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算3个方阵有多少人。
  师:再看看他的点子图是怎样的?
  师:请看图(如图2),图上画的和他的计算思路一样吗?
  生:一样。
  ②综合式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学列的式子(投影展示综合式,盖住点子图)。你能猜到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0×8×3=240(人)
  生:他先算1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
  师(展示学生画的点子图进行验证):对,因为他们都是先算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所以他们的点子图都是一样的。
  (2)第二种算法
  师(展示第二种算法,如图3):大家再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是先算什么?
  10×3=30(人)30×8=240(人)
  生:每行10人,他先算3个方阵一行共30人,再算8行共240人。
  (3)第三种算法
  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②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投影展示)
  在学习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中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间量是这节课的难点,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虽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的描述能否达到“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却无从反馈和监管。
  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经验完成,而学生的经验又不可避免存在差异。这节课的中间问题是“先算什么”,这对于思维清晰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的,对于思维不清晰的学生来说,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该如何帮助他们整理出“先算什么”呢?这时候从主题图抽象出的点子图就起到了承上启下、搭建思维平台的“数形结合”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点子图的“圈一圈”行为,让“数形结合”动起来,将数学信息直观化、模型化,从而学会思考“先算什么”。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点子图独立思考两步计算中的列式计算,想一想“先算什么”,并圈一圈。在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结合点子图来阐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还可以让一部分还没听懂的学生能借助点子图加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囫囵吞枣、随意连乘,无法将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计算过程相对应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摆一摆,通过“数形结合”悟出来
  “数形结合”能有效防止学生学习数学一知半解状态的出现,防止“隔靴搔痒”教学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入木三分。而低年段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摆小棒或摆示意图的方法,这是使“数形结合”动起来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例1,学习“()是()的几倍”。书本上画出的是“()里有()个几”。如果只看图,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书本为什么这样画,无法达到人人感悟、人人能表达的目的。
  在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将直观图有意识地进行间隔、分组摆放,体会“()里有()个几”;在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多次摆放示意图进行体会。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摆、不停地说,老师提炼,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是()的几倍”就是“()里有()个几”。
  (三)画一画,通过“数形结合”说出来
  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例2,要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问题。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图提问题,目标直指“()里面有几个()”,然后让学生在画图情境中体会“()是()的几倍”。学生在画“有相同数量几组”的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的过程,充分体会“()是()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人教社课标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多次呈现了“数形结合”的思考过程。合理直观的“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信息整理有序、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手脑并用地活动起来,并在活动经历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频现冷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解读学生;优化教法  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像过去一样,老师教什么,就乖乖学什么,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己的想法。只有当他们对事物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接受、理解和探索。  进入初中后,随着单词量的增加,语法的
期刊
【摘要】本文在明确基本数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相同案例为研究对象,从良好的情境设置、有效的问题提出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思想的呈现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教材善于设置情境呈现数学思想,美国教材重视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中国教材重视数学思想启发思考,而美国教材关注数学思想的有的放矢。  【关键词】中美教材;数学思想;比较研究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符号美学以符号论为核心展开美学与文学研究,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符号美学中的情感理论、生命形式理论和艺术直觉理论引导人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立足文本的情感体悟,围绕文本自身的生命规定,并紧密契合学生的直觉经验。实现这一诉求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紧扣文本的教育性,关注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肯定直觉价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符号美学
期刊
摘 要:音乐文化的提升越来越被全社会重视,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组建了管乐团。当组建好自己的乐团后便要开始辛苦而漫长的训练,而任何不尊重艺术规律随心所欲的基础训练,都会导致乐团毫无结果的惨痛失败。在我国,由于管乐艺术普及不均,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极其有限,因此,常常会在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现就管乐团在日常训练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音准”、“节拍”、“声部”、“配合”等问题通过“纠正方法”、“编排座
期刊
【摘要】从读者角度来看,阅读主要有普通阅读、教学阅读与文本解读三种存在形态。普通阅读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以获取文本内容为目的;教学阅读主要面向中小学师生,以正确认识文本价值、学习作者创作手法为旨归;文本解读主要面向科研或学术研究者,以多元理解并建构文本意义为指向。我们厘清上述三者的关系与界限,有助于纠偏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乱象,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普通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活动作文是写作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以多元的活动、新颖的模式吸引着众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同时,想象文是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命题类型——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都与想象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想象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并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将立足于活动作文的特点以及想象文的文体特点,结合课例谈谈“探寻自我”的方式在想象文活动作文中的教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及其与考试竞争的关系,杨启亮教授做了简明扼要的概念澄清与鞭辟入里的价值判断。他的报告从宏观上描绘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又从微观层面对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些基本概念、具体目标及相互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这对当前正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竞争  在一次市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
期刊
【摘要】抽象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本质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借助教学改进课题,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核心内容的教学为例,对课堂中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的教学建议及改进方案。教学改进效果表明,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能有效促进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抽象概括;数学理解;教学改进 
期刊
【摘要】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应充分彰显民族数学文化,将民族数学文化引进数学课堂,利用民族数学文化辅助数学教育。为了创设基于民族数学文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文化适应性,让已经存在于民族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数学结论,让民族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数学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本教
期刊
【摘要】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内化概念,以“情境”为抓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从物理知识间的联系出发,创设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类比和联想,完成动能定理公式的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再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