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音乐因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成为幼儿园音乐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作品篇幅较长,需要剪辑,而有些作品进行剪辑后其流畅性和审美性就会被破坏。那么,如何在音乐的长度和幼儿的生理耐受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使幼儿容易学习呢?笔者尝试结合教学活动“魔仙的指法”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活动的音乐《化石》选自圣桑作曲的世界名曲《动物狂欢节》,为ABACA’回旋曲结构,速度较快。一开始,我按照经验对作品进行了处理:在不改变音乐性质的情况下减慢速度,并将结构变为AB或ABA。这时,我发现音乐的完整性、审美性和流畅性被破坏了。于是我决定不作删减,以保证音乐的完整性。但问题产生了:如此长的乐曲增加了幼儿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那么如何减轻幼儿的负担,使他们能更多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呢?我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策略,从故事、动作、图谱、探究时间、创编数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为音乐选配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
我首先对音乐《化石》进行了分析。A段乐曲中急促活泼的木琴敲击声好像是手指在弹奏,B段乐曲犹如用点指法弹奏,C段乐曲相对比较自由,犹如身体在舒展地活动。我决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思维特点,结合音乐的风格与结构来创编故事。《化石》的音乐具有幽远的意境,与孩子们喜欢的魔仙形象较吻合。如果创编一个“这些石头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被施了魔法,魔仙通过弹奏法、点指法解救了他们,使他们复活了”的故事,孩子们一定喜欢。我还提取了童话故事里幼儿喜欢的一些元素,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进入音乐: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有许多活泼可爱的王子和公主。有一天,这些王子和公主被坏心肠的巫婆用魔法变成了石头雕像,一动也不能动了。国王非常伤心,每天都在想办法解救王子和公主。终于有一天,天上的魔仙被感动了。魔仙有两种神奇的魔法:一种是弹奏法,一种是点指法。我们今天听的音乐里说的就是魔仙使用弹奏法、点指法解救王子和公主,使雕像复活的故事。
二、给音乐配上具有审美性和流畅性的动作
为了降低幼儿的认知难度,我结合音乐、故事的特点设计了弹奏、点指等手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并让幼儿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性和流畅性。
1.把握难度
我根据音乐的结构、节奏来设计动作。节奏难度大的,动作要求就低;节奏简单的,动作的精准性要求就高。如《化石》音乐的A段由四句结构工整的乐句组成,我把它设计为四句弹奏动作。前半乐句由两小节×× ×× × 0|的节奏组成,节奏比较简单,动作设计为中指、食指交替在身体的一个部位按语言指令“弹弹 弹弹 弹 0|”做弹奏动作,在做最后一个“弹”的动作时手向上抬起以表示休止;后半乐句由×× ×× × ×|× × × 0|的节奏组成,节奏比较复杂,我就降低了动作难度,只要求幼儿用中指、食指交替在身体上弹奏,在最后一小节按照语言指令做弹奏动作。实践证明,这样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较适宜。
2.设置双角色
在动作的设计上,我注意处理好角色的关系,以让动作变得更加生动。“魔仙的指法”的故事有魔仙和王子、公主。在音乐开始前,我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合作动作:王子或公主被巫婆施了魔法后变成石头雕像——做静止造型动作,魔仙找到王子或公主——准备用弹奏法解救。在音乐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成功的造型动作。又如B段,我将动作设计为:魔仙用点指法点一点,王子的雕像就动一动。如果没有魔仙点一点的动作,王子的动一动就不够生动,而且很难合拍。
3.动静交替
我在动作设计上注意动静交替。初次设计时,王子或公主的雕像造型是不变的,考虑到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静止的造型动作容易疲劳,以及幼儿喜欢变化的特点,我把雕像造型调整成根据A段的乐句变造型,幼儿只需将被弹奏的部位朝任何方向动一下,便可自然变成新的造型。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幼儿的能力特点,不仅能满足幼儿的新奇感,还能使幼儿身体的紧张状态得到放松。最后的A’段是音乐的高潮部分,魔仙为了让王子或公主赶快复活,弹奏得越来越快速,而王子或公主为了赶快复活也挣扎得越来越激烈。在音乐最后一小节,我设计了语言指令“成 功 耶 0|”,要求幼儿在念“成功”时做准备,在念“耶”时马上变出合作造型,以体现音乐情景的完整性。
三、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结构
乐曲《化石》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结构,我在活动中运用了简单的图谱。
1.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形象
图谱的设计只有与音乐风格以及故事形象相匹配,才能有助于幼儿对音乐风格和形象的理解。开始时,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其中有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像米老鼠卡通形象一样的手形。但幼儿用这个手形做弹奏动作时有点笨拙,与音乐的灵动风格以及魔仙的形象不吻合。后来,我重新设计了一组比较纤细的手的图片,结果幼儿弹奏的动作变得灵巧而富有弹性了。
2.借助图谱帮助幼儿找出乐曲的主要情节
借助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活动一开始,我在让幼儿结合故事倾听乐曲之后提问:“你听到音乐里魔仙好像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好像在弹奏。”我就马上出示弹奏的图片。接着我问:“音乐里除了魔仙在弹奏,你还听到魔仙在干什么?”幼儿回答:“点指。”我又出示了点指的图片,并追问:“魔仙使用弹奏法、点指法后,王子和公主的雕像开始怎么样了?”幼儿答:“雕像开始复活了。”我又出示图片。图谱的呈现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乐曲包含的三个主要内容:弹奏、点指和复活。
3.分段欣赏时根据每段音乐的需要呈现图谱
在分段欣赏时我根据每段音乐的需要以不同方式呈现图谱。(1)A段音乐,先探索再呈现图谱。《化石》A段乐曲一共有四句,每句的结构都很统一,我便先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指令帮助幼儿理解A段乐句,并随乐句创编身体四个部位的动作,然后才呈现四句弹奏图谱。(2)B段音乐,边听音乐边看教师画图谱。《化石》的B段乐曲有两部分,前面稍慢,后面渐快,快的旋律又从低到高重复两次,比较复杂。为此,我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我画图谱,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3)C段音乐,用红色线条逐步画图示。在欣赏《化石》C段乐曲时,我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先动身体,再动四肢,然后在“雕像”上用红色线条画出动作的顺序标志(身体动——一只手动——另一只手动——一只脚动——另一只脚动)。简单的标志不仅提示了幼儿动作的先后顺序,也让幼儿感觉到雕像好像真的在一步一步复活。
一、为音乐选配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
我首先对音乐《化石》进行了分析。A段乐曲中急促活泼的木琴敲击声好像是手指在弹奏,B段乐曲犹如用点指法弹奏,C段乐曲相对比较自由,犹如身体在舒展地活动。我决定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思维特点,结合音乐的风格与结构来创编故事。《化石》的音乐具有幽远的意境,与孩子们喜欢的魔仙形象较吻合。如果创编一个“这些石头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被施了魔法,魔仙通过弹奏法、点指法解救了他们,使他们复活了”的故事,孩子们一定喜欢。我还提取了童话故事里幼儿喜欢的一些元素,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进入音乐: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有许多活泼可爱的王子和公主。有一天,这些王子和公主被坏心肠的巫婆用魔法变成了石头雕像,一动也不能动了。国王非常伤心,每天都在想办法解救王子和公主。终于有一天,天上的魔仙被感动了。魔仙有两种神奇的魔法:一种是弹奏法,一种是点指法。我们今天听的音乐里说的就是魔仙使用弹奏法、点指法解救王子和公主,使雕像复活的故事。
二、给音乐配上具有审美性和流畅性的动作
为了降低幼儿的认知难度,我结合音乐、故事的特点设计了弹奏、点指等手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并让幼儿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审美性和流畅性。
1.把握难度
我根据音乐的结构、节奏来设计动作。节奏难度大的,动作要求就低;节奏简单的,动作的精准性要求就高。如《化石》音乐的A段由四句结构工整的乐句组成,我把它设计为四句弹奏动作。前半乐句由两小节×× ×× × 0|的节奏组成,节奏比较简单,动作设计为中指、食指交替在身体的一个部位按语言指令“弹弹 弹弹 弹 0|”做弹奏动作,在做最后一个“弹”的动作时手向上抬起以表示休止;后半乐句由×× ×× × ×|× × × 0|的节奏组成,节奏比较复杂,我就降低了动作难度,只要求幼儿用中指、食指交替在身体上弹奏,在最后一小节按照语言指令做弹奏动作。实践证明,这样的难度对于幼儿来说较适宜。
2.设置双角色
在动作的设计上,我注意处理好角色的关系,以让动作变得更加生动。“魔仙的指法”的故事有魔仙和王子、公主。在音乐开始前,我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合作动作:王子或公主被巫婆施了魔法后变成石头雕像——做静止造型动作,魔仙找到王子或公主——准备用弹奏法解救。在音乐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成功的造型动作。又如B段,我将动作设计为:魔仙用点指法点一点,王子的雕像就动一动。如果没有魔仙点一点的动作,王子的动一动就不够生动,而且很难合拍。
3.动静交替
我在动作设计上注意动静交替。初次设计时,王子或公主的雕像造型是不变的,考虑到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静止的造型动作容易疲劳,以及幼儿喜欢变化的特点,我把雕像造型调整成根据A段的乐句变造型,幼儿只需将被弹奏的部位朝任何方向动一下,便可自然变成新的造型。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幼儿的能力特点,不仅能满足幼儿的新奇感,还能使幼儿身体的紧张状态得到放松。最后的A’段是音乐的高潮部分,魔仙为了让王子或公主赶快复活,弹奏得越来越快速,而王子或公主为了赶快复活也挣扎得越来越激烈。在音乐最后一小节,我设计了语言指令“成 功 耶 0|”,要求幼儿在念“成功”时做准备,在念“耶”时马上变出合作造型,以体现音乐情景的完整性。
三、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结构
乐曲《化石》的结构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结构,我在活动中运用了简单的图谱。
1.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形象
图谱的设计只有与音乐风格以及故事形象相匹配,才能有助于幼儿对音乐风格和形象的理解。开始时,我设计了一组图片,其中有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像米老鼠卡通形象一样的手形。但幼儿用这个手形做弹奏动作时有点笨拙,与音乐的灵动风格以及魔仙的形象不吻合。后来,我重新设计了一组比较纤细的手的图片,结果幼儿弹奏的动作变得灵巧而富有弹性了。
2.借助图谱帮助幼儿找出乐曲的主要情节
借助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了解音乐的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活动一开始,我在让幼儿结合故事倾听乐曲之后提问:“你听到音乐里魔仙好像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好像在弹奏。”我就马上出示弹奏的图片。接着我问:“音乐里除了魔仙在弹奏,你还听到魔仙在干什么?”幼儿回答:“点指。”我又出示了点指的图片,并追问:“魔仙使用弹奏法、点指法后,王子和公主的雕像开始怎么样了?”幼儿答:“雕像开始复活了。”我又出示图片。图谱的呈现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乐曲包含的三个主要内容:弹奏、点指和复活。
3.分段欣赏时根据每段音乐的需要呈现图谱
在分段欣赏时我根据每段音乐的需要以不同方式呈现图谱。(1)A段音乐,先探索再呈现图谱。《化石》A段乐曲一共有四句,每句的结构都很统一,我便先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指令帮助幼儿理解A段乐句,并随乐句创编身体四个部位的动作,然后才呈现四句弹奏图谱。(2)B段音乐,边听音乐边看教师画图谱。《化石》的B段乐曲有两部分,前面稍慢,后面渐快,快的旋律又从低到高重复两次,比较复杂。为此,我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我画图谱,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3)C段音乐,用红色线条逐步画图示。在欣赏《化石》C段乐曲时,我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先动身体,再动四肢,然后在“雕像”上用红色线条画出动作的顺序标志(身体动——一只手动——另一只手动——一只脚动——另一只脚动)。简单的标志不仅提示了幼儿动作的先后顺序,也让幼儿感觉到雕像好像真的在一步一步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