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年,为了让千禧一代的塔利亚·科卡尔(Talia Kocar)和她的小伙伴们变成忠实客户,广告商不知花了多少钱。最近,在加州圣莫尼卡的一个下午,25岁的科卡尔看着焦点小组里的青少年边喝着免费的Snapple饮料,吮吸着沾在手指上的零食沫,边回答一系列和智能手机有关的问题。
科卡尔在Wishbone工作,这是一款社交网络App,里面有各种各样轻松愉快的问卷,内容从流行文化到舞会装扮,再到其他青少年的生活话题,无所不有。其用户大部分都是女孩,她们通常会发一些对比照片,把饶舌歌手和名人等拿来相互比较。
科卡尔表示,她最初几次市场调研的尝试都是从星巴克和美甲沙龙里开始的,她就是在那里找到了Wishbone的用户,向他们询问这款应用的优点和缺点。她得到了很多信息,但还想知道更多。于是便出现了“焦点小组”。
尽管来参加小组的都是青少年,房间里却充斥着焦虑和矛盾。他们爱极了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文字会被人忽略或嘲讽。在即时聊天软件Snapchat上,他们的压力会小一些,但又觉得Snapchat上的消息发送没多久就消失,让他们很难将对话持续下去。他们不喜欢广告,但也不喜欢花钱。
当被问及自己什么时候不在线时,一位女孩这样回答:“洗澡的时候。”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引人发笑,因为它并没有言过其实。皮尤研究中心近期一项研究发现,美国约有3/4的青少年都有智能手机,其中大部分人每天都会上网,约有1/4的人“几乎时时”在线。
这一数字推动了广告市场的迅猛增长,也为Snapchat和Instagram这样的手机应用创造了财富。据研究公司eMarketer表示,今年美国各大公司预备在应用内广告投入300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14年翻了一番。
即便这些应用都拥有同样的核心功能—找朋友、发图片、发信息—青少年们却很懂得因地制宜,比如某些内容只在某些特定应用上发布,一旦某款应用不再好玩,他们就会寻找其他替代品,这样的使用模式的确令人费解。
这种“折腾”为Wishbone这样的后起之秀提供了很多出路,该公司成立只有一年之久,每月有300万用户。数据和分析公司App Annie提供的信息显示,自2015年7月开始,Wishbone成为蝉联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次数最多的前30款社交媒体App。要保持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移动App是项非生即死的业务,在这样的生死场上,总有些顶级玩家拥有最多的用户和金钱。
无数像科卡尔这样的人都希望让自己的应用跻身佼佼者的行列,于是他们挖掘数据,转向焦点小组来获取灵感,让新用户不断涌入,老用户也忠实不二。这些努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青少年的生活是如何实实在在地被记录在手机屏幕上。
Wishbone是Science Inc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其首席执行官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表示:“只是触碰下屏幕,他们就能迅速获得社交认可,也可能迅速遭到遗弃。因此,如果你觉得及时行乐早在前两代人身上就有了,那么和一个玩手机的孩子待一会,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及时行乐。”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莱拉·卡恩(Leila Khan)和露西·内莫洛维(Lucy Nemerov)这两位来自加州帕罗奥图的8年级学生去当地商场逛街,在糖果店See’s Candies拿走不少试吃小样后,又在时装店Brandy Melville驻足,只看不买。内莫洛维是Wishbone的超级忠实用户,但她和朋友们每天还要刷许多其他应用。
为了能在口袋里掌管好自己的身份,完成对这个世界的义务,无论是她们,还是自己的同伴,都多少沉溺于并坚守着某种规则。比如,当天下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内莫洛维便在Snapchat上推了几段视频(包括我采访她的片段),在Instagram却没发布任何内 容。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卡恩解释说,因为Instagram很特殊。在Snapchat上,信息转瞬即逝,对质量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不用很计较。但在Instagram上,你得注意,不能让低质量的图片充斥在朋友圈里,这会让朋友感到厌烦。
应用开发者对这种切换模式的恐惧,有如电视网络对录像机的恐惧。每当有人喜新厌旧时,用户很可能一去不复返。鉴于应用只有在用户充分沉溺其中,被广告耳濡目染时才能赚钱,月度用户数量就没有每日用户增长量—及其使用时间—来得重要了。
来自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尔娜·阿尔弗雷德·利欧萨斯(Erna Alfred Liousas)表示,现在的大广告商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千禧一代的身上,但深谋远虑的人已开始将下一群体纳入考虑范畴。她还表示,已经有一些金融服务和媒体公司让他们研究17岁以下的群体。
就像咖啡和报纸一样,一款App成功的关键是要让它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在近期Science举办的一次焦点小组活动中,一位女孩表示,她会在推送前把发在Instagram上的内容给至少3个人审阅。还有一位女孩称,但凡是点赞数量不够的推文,她都会删掉。
科卡尔在Wishbone工作,这是一款社交网络App,里面有各种各样轻松愉快的问卷,内容从流行文化到舞会装扮,再到其他青少年的生活话题,无所不有。其用户大部分都是女孩,她们通常会发一些对比照片,把饶舌歌手和名人等拿来相互比较。
科卡尔表示,她最初几次市场调研的尝试都是从星巴克和美甲沙龙里开始的,她就是在那里找到了Wishbone的用户,向他们询问这款应用的优点和缺点。她得到了很多信息,但还想知道更多。于是便出现了“焦点小组”。
尽管来参加小组的都是青少年,房间里却充斥着焦虑和矛盾。他们爱极了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文字会被人忽略或嘲讽。在即时聊天软件Snapchat上,他们的压力会小一些,但又觉得Snapchat上的消息发送没多久就消失,让他们很难将对话持续下去。他们不喜欢广告,但也不喜欢花钱。
当被问及自己什么时候不在线时,一位女孩这样回答:“洗澡的时候。”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引人发笑,因为它并没有言过其实。皮尤研究中心近期一项研究发现,美国约有3/4的青少年都有智能手机,其中大部分人每天都会上网,约有1/4的人“几乎时时”在线。
这一数字推动了广告市场的迅猛增长,也为Snapchat和Instagram这样的手机应用创造了财富。据研究公司eMarketer表示,今年美国各大公司预备在应用内广告投入300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14年翻了一番。
即便这些应用都拥有同样的核心功能—找朋友、发图片、发信息—青少年们却很懂得因地制宜,比如某些内容只在某些特定应用上发布,一旦某款应用不再好玩,他们就会寻找其他替代品,这样的使用模式的确令人费解。
这种“折腾”为Wishbone这样的后起之秀提供了很多出路,该公司成立只有一年之久,每月有300万用户。数据和分析公司App Annie提供的信息显示,自2015年7月开始,Wishbone成为蝉联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次数最多的前30款社交媒体App。要保持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移动App是项非生即死的业务,在这样的生死场上,总有些顶级玩家拥有最多的用户和金钱。
无数像科卡尔这样的人都希望让自己的应用跻身佼佼者的行列,于是他们挖掘数据,转向焦点小组来获取灵感,让新用户不断涌入,老用户也忠实不二。这些努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青少年的生活是如何实实在在地被记录在手机屏幕上。
Wishbone是Science Inc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其首席执行官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表示:“只是触碰下屏幕,他们就能迅速获得社交认可,也可能迅速遭到遗弃。因此,如果你觉得及时行乐早在前两代人身上就有了,那么和一个玩手机的孩子待一会,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及时行乐。”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莱拉·卡恩(Leila Khan)和露西·内莫洛维(Lucy Nemerov)这两位来自加州帕罗奥图的8年级学生去当地商场逛街,在糖果店See’s Candies拿走不少试吃小样后,又在时装店Brandy Melville驻足,只看不买。内莫洛维是Wishbone的超级忠实用户,但她和朋友们每天还要刷许多其他应用。
为了能在口袋里掌管好自己的身份,完成对这个世界的义务,无论是她们,还是自己的同伴,都多少沉溺于并坚守着某种规则。比如,当天下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内莫洛维便在Snapchat上推了几段视频(包括我采访她的片段),在Instagram却没发布任何内 容。
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卡恩解释说,因为Instagram很特殊。在Snapchat上,信息转瞬即逝,对质量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不用很计较。但在Instagram上,你得注意,不能让低质量的图片充斥在朋友圈里,这会让朋友感到厌烦。
应用开发者对这种切换模式的恐惧,有如电视网络对录像机的恐惧。每当有人喜新厌旧时,用户很可能一去不复返。鉴于应用只有在用户充分沉溺其中,被广告耳濡目染时才能赚钱,月度用户数量就没有每日用户增长量—及其使用时间—来得重要了。
来自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尔娜·阿尔弗雷德·利欧萨斯(Erna Alfred Liousas)表示,现在的大广告商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千禧一代的身上,但深谋远虑的人已开始将下一群体纳入考虑范畴。她还表示,已经有一些金融服务和媒体公司让他们研究17岁以下的群体。
就像咖啡和报纸一样,一款App成功的关键是要让它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在近期Science举办的一次焦点小组活动中,一位女孩表示,她会在推送前把发在Instagram上的内容给至少3个人审阅。还有一位女孩称,但凡是点赞数量不够的推文,她都会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