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魅力。且因有的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导致选用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或者一味求新,从而背离了语文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散文魅力如何在学生心中绽放,散文教学应采取何种方法,在当下阅读盛行的时代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本论文着重讨论的是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中学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并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提出现代散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比较还原法、思维导图法等,以期对散文教学能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一、中学现代散文教学现状
(一)忽视文本解读,解读过于随意化
散文历来是中小学阅读中的主要文体,散文阅读教学也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阅读教学的问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但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解读理论,长期以来极为缺乏。所以散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不仅表现在散文解读理论研究的缺失,也表现在我们的教师对散文文本的误解:认为散文是现代文,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学生便能理解。从而导致教师打着“拓展”“迁移”的旗号,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疏于散文文本阅读的解读,如此一来,散文教学仿佛是走过场,散文教学课堂也如同虚设。同时很多一线教师在讲解散文时没有完全落实课标中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指示,没有参看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或者阅读提示的习惯,也没有考虑散文体式的特点,仅仅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认为是考试重点的部分进行讲解,注重应试化教学,忽视散文教学解读中的教学价值,滞留于散文中的生活世界,在散文文本表面滑行,尤其是停留在散文表面的言说对象,对散文的解读过于浅显。
(二)惯用传统方法,教学模式固定化
当下许多语文教师习惯采用这样一种阅读教学套路:分析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相关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套背作答现代文答题步骤来应对现代散文阅读。就笔者自身而言,在初高中阶段即经历过套背答题模板来应对散文阅读,为了考试而学习散文阅读模板。这种为应试而制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部分老师在實际教学中罔顾学情,教学内容似是而非,教学方式固定老套。
(三)滥用多媒体,脱离散文教学的实质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写“散文”并非简单的“作文章”,而是人格、精神的展开,是生活乃至生命的实现。因此,散文教学的实质应重视作者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来体现“这一位”独特的情感流动,而非流于表面,仅仅抓住所叙述的人、事、景、物不放。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恰恰有许多教师走进了这一误区,利用多媒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停留在“外在的言说对象”上面,多媒体的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营造渲染、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这本无可厚非,但太多的资讯就犹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教师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人机对话”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散文教学的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干扰和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助长师生的惰性,让散文课堂教学成为机械的操作课和模仿课。所以多媒体的滥用也是导致现代散文教学呈现不良现象的问题之一。
如何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如何激活散文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运用正确的散文教学方法上出散文课堂的语文味,应是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现代散文主要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理运用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前,当先了解何为“教学方法”。王荣生教授参考黄甫全等人的论述,把教学方法大致分解成四个层面:“一是原理层面,它体现为一种特定的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法,无指导教学法等,二是技术层面,比如讲授法、练习法等;三是操作层面:它具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运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课文题解方法、用形声字来教识字的方法等;四是技巧层面:这是教学方法的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能体现出不同教师的个人色彩。”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散文阅读教学中具体运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指散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内容——教什么,还指散文教学课堂活动的顺序——怎么教。具体而微,林林总总体现在教师的组织教学中,融合汇聚在整个教学过程里。下面笔者将从情境教学法、抓一点切入法、比较还原法等多个微观的方法入手,探讨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散文,具有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特点,所以教师教学现代散文时可多采用情景教学法,精心设计课堂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身体会,则更易把握散文的主旨。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就是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环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成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运用画面展现情境时,要注意展示的图画不可多、滥,否则非但不能引学生入境,还可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二)抓一点切入法——品味语言,深化文本
我们常说诗有“诗眼”,其实散文也有其“文眼”。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散文文本的主要特征,结合教学的实际目标,并切实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一项切入散文文本,对学生施教,这样的方法就称之为抓一点切入教学法。这种切入教学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文本的个性鲜明之处。这里我们主要以散文的语言作为切入点的抓一点切入法。 一般来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会把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作为品味散文语言的切入点。通常而言,一篇散文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征可循的:或是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段意的关键语句;或是开头和结尾处引领后文或总结前文的“引领句”,或是有重要的指示代词,起到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作用的句子;又或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体现作者主要论点的关键语句;也可以是运用了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手法的语句或者语意含蓄且深刻的关键语句。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抓一点切入法品味语言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关键处看出文本的言外意义,看出“这一位”作者“这一篇”文章中的人生体验,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这里面的一个“夹”字就表现出一种“零余人”的漂泊感和苍凉感。教师在执教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这种苍凉感。同时应该注意,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自身所预设问题的答案进行明确,因为课堂上会出现多种问题与答案,当学生没有达到自身预设的答案时,可以让其他学生起来回答同一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感受哪个答案更为贴切,学生切身体会的学习是最直接的,也是学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抓一点切入法品味散文语言耐人寻味之处。
(三)比较还原法——还原艺术,品悟情感
语文经验、人生阅历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中所描写的情境陌生而疏远,因此难以进入到散文的意境中,更无法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思哲理,此时教师就有必要采用还原法,架起作者人生经验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还原散文作品生活,还原艺术,让学生更好地品悟文本的情感,同时通过多元比较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深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运用还原法,首先要进行历史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特别是还原到产生的艺术背景中去。”孙绍振先生如是说。所以,教学经典散文,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去,想象自己处于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人生、社会中。其次是角色还原。“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经典散文所呈现的内容是作者“这一位”的独特的人生经验,是其他人不曾有的情感经验。因而,散文的审美化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重新去经历和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融入其中,丰富自身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那么该如何更好的体悟情感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师、文本和学生间进行对话,并且把这种对话建立在“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还原,教师启发学生把“我”摆进去,抓关键词句,从文本的关键处、矛盾处设置对话话题,找出情语,还原情点。并把“我”的人生经验摆进去,化为作品的一分子,进入作品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补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构具体可感的场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刹那的心灵的颤动,悟到作品的真味。
(四)思维导图法——发散思维,助力理解
思维导图,即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层级的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散文阅读教学中,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导图,一翼是通篇的重点,另外一翼是次重点,但全部围绕一个核心展开。但总体而言,通篇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课下先自己制作,课上再结合教师的导图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郑桂华老师曾说:“优秀教师的特点和风格从来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提倡个性化教学,应该坚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自身条件为依据,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虽然思维导图在我国语文教学领域应用很窄,其大多运用到语文的写作教学上,但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和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别有一番效果。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这种文体的教学不再落入“段落标号——概括段意——注意字词——总结主旨”的窠臼,凸显出这类体裁的教学个性,重拾学生对这类体裁的喜爱,符合有效教学的基础。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逻辑结构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的辅以思维导图,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布置繪制思维导图这一任务,让学生自主结合课文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和要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得到激励,发散的逻辑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新鲜形式,能引导学生合理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结构试着从绘制一些简单思维导图入手,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开思路、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结语
散文意境优美,情思隽永含蓄,是一种极富艺术气息的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篇幅较多,类型广泛,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本论文通过对现下中学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重点分析研究了几种常见并且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期望对当下散文阅读教学有所帮助。但笔者能力有限,理论基础不够雄厚,本研究具有许多局限性,深度也不够。比如笔者未能很好的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散文阅读学方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对有些问题的研究:比如教学中如何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而使用相应的教法的研究也未曾深入探讨,希望后续研究者能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自身也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晓英.运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3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6] 王荣生.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J].语文学习,2006
[7]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2019
作者简介:冯小娟(1995.3-),女,汉,江西赣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
关键词: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一、中学现代散文教学现状
(一)忽视文本解读,解读过于随意化
散文历来是中小学阅读中的主要文体,散文阅读教学也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阅读教学的问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但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解读理论,长期以来极为缺乏。所以散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不仅表现在散文解读理论研究的缺失,也表现在我们的教师对散文文本的误解:认为散文是现代文,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学生便能理解。从而导致教师打着“拓展”“迁移”的旗号,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疏于散文文本阅读的解读,如此一来,散文教学仿佛是走过场,散文教学课堂也如同虚设。同时很多一线教师在讲解散文时没有完全落实课标中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指示,没有参看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或者阅读提示的习惯,也没有考虑散文体式的特点,仅仅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认为是考试重点的部分进行讲解,注重应试化教学,忽视散文教学解读中的教学价值,滞留于散文中的生活世界,在散文文本表面滑行,尤其是停留在散文表面的言说对象,对散文的解读过于浅显。
(二)惯用传统方法,教学模式固定化
当下许多语文教师习惯采用这样一种阅读教学套路:分析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相关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套背作答现代文答题步骤来应对现代散文阅读。就笔者自身而言,在初高中阶段即经历过套背答题模板来应对散文阅读,为了考试而学习散文阅读模板。这种为应试而制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部分老师在實际教学中罔顾学情,教学内容似是而非,教学方式固定老套。
(三)滥用多媒体,脱离散文教学的实质
散文是日常的,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写“散文”并非简单的“作文章”,而是人格、精神的展开,是生活乃至生命的实现。因此,散文教学的实质应重视作者是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来体现“这一位”独特的情感流动,而非流于表面,仅仅抓住所叙述的人、事、景、物不放。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恰恰有许多教师走进了这一误区,利用多媒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停留在“外在的言说对象”上面,多媒体的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营造渲染、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这本无可厚非,但太多的资讯就犹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教师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人机对话”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散文教学的内容起到了极大的干扰和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助长师生的惰性,让散文课堂教学成为机械的操作课和模仿课。所以多媒体的滥用也是导致现代散文教学呈现不良现象的问题之一。
如何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如何激活散文阅读教学课堂,如何运用正确的散文教学方法上出散文课堂的语文味,应是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现代散文主要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理运用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前,当先了解何为“教学方法”。王荣生教授参考黄甫全等人的论述,把教学方法大致分解成四个层面:“一是原理层面,它体现为一种特定的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法,无指导教学法等,二是技术层面,比如讲授法、练习法等;三是操作层面:它具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程序,运用一些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课文题解方法、用形声字来教识字的方法等;四是技巧层面:这是教学方法的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能体现出不同教师的个人色彩。”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散文阅读教学中具体运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指散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内容——教什么,还指散文教学课堂活动的顺序——怎么教。具体而微,林林总总体现在教师的组织教学中,融合汇聚在整个教学过程里。下面笔者将从情境教学法、抓一点切入法、比较还原法等多个微观的方法入手,探讨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散文,具有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特点,所以教师教学现代散文时可多采用情景教学法,精心设计课堂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身体会,则更易把握散文的主旨。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就是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环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成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运用画面展现情境时,要注意展示的图画不可多、滥,否则非但不能引学生入境,还可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二)抓一点切入法——品味语言,深化文本
我们常说诗有“诗眼”,其实散文也有其“文眼”。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散文文本的主要特征,结合教学的实际目标,并切实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一项切入散文文本,对学生施教,这样的方法就称之为抓一点切入教学法。这种切入教学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文本的个性鲜明之处。这里我们主要以散文的语言作为切入点的抓一点切入法。 一般来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会把一篇文章的关键语句、含义丰富深刻的语句作为品味散文语言的切入点。通常而言,一篇散文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征可循的:或是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段意的关键语句;或是开头和结尾处引领后文或总结前文的“引领句”,或是有重要的指示代词,起到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作用的句子;又或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体现作者主要论点的关键语句;也可以是运用了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手法的语句或者语意含蓄且深刻的关键语句。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抓一点切入法品味语言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关键处看出文本的言外意义,看出“这一位”作者“这一篇”文章中的人生体验,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这里面的一个“夹”字就表现出一种“零余人”的漂泊感和苍凉感。教师在执教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这种苍凉感。同时应该注意,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自身所预设问题的答案进行明确,因为课堂上会出现多种问题与答案,当学生没有达到自身预设的答案时,可以让其他学生起来回答同一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感受哪个答案更为贴切,学生切身体会的学习是最直接的,也是学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抓一点切入法品味散文语言耐人寻味之处。
(三)比较还原法——还原艺术,品悟情感
语文经验、人生阅历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中所描写的情境陌生而疏远,因此难以进入到散文的意境中,更无法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思哲理,此时教师就有必要采用还原法,架起作者人生经验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还原散文作品生活,还原艺术,让学生更好地品悟文本的情感,同时通过多元比较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深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运用还原法,首先要进行历史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特别是还原到产生的艺术背景中去。”孙绍振先生如是说。所以,教学经典散文,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去,想象自己处于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人生、社会中。其次是角色还原。“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经典散文所呈现的内容是作者“这一位”的独特的人生经验,是其他人不曾有的情感经验。因而,散文的审美化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重新去经历和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融入其中,丰富自身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那么该如何更好的体悟情感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师、文本和学生间进行对话,并且把这种对话建立在“情”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还原,教师启发学生把“我”摆进去,抓关键词句,从文本的关键处、矛盾处设置对话话题,找出情语,还原情点。并把“我”的人生经验摆进去,化为作品的一分子,进入作品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补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构具体可感的场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刹那的心灵的颤动,悟到作品的真味。
(四)思维导图法——发散思维,助力理解
思维导图,即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层级的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散文阅读教学中,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导图,一翼是通篇的重点,另外一翼是次重点,但全部围绕一个核心展开。但总体而言,通篇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课下先自己制作,课上再结合教师的导图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郑桂华老师曾说:“优秀教师的特点和风格从来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提倡个性化教学,应该坚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自身条件为依据,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虽然思维导图在我国语文教学领域应用很窄,其大多运用到语文的写作教学上,但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和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别有一番效果。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这种文体的教学不再落入“段落标号——概括段意——注意字词——总结主旨”的窠臼,凸显出这类体裁的教学个性,重拾学生对这类体裁的喜爱,符合有效教学的基础。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逻辑结构和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的辅以思维导图,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布置繪制思维导图这一任务,让学生自主结合课文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和要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得到激励,发散的逻辑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新鲜形式,能引导学生合理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结构试着从绘制一些简单思维导图入手,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开思路、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结语
散文意境优美,情思隽永含蓄,是一种极富艺术气息的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篇幅较多,类型广泛,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主导文类。本论文通过对现下中学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重点分析研究了几种常见并且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期望对当下散文阅读教学有所帮助。但笔者能力有限,理论基础不够雄厚,本研究具有许多局限性,深度也不够。比如笔者未能很好的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散文阅读学方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对有些问题的研究:比如教学中如何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而使用相应的教法的研究也未曾深入探讨,希望后续研究者能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自身也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晓英.运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3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6] 王荣生.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J].语文学习,2006
[7]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2019
作者简介:冯小娟(1995.3-),女,汉,江西赣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