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专科学校是为中小学输送专门人才的重要渠道。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就培养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不仅会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获取、管理的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能力一起构成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信息意识。是指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以及信息的测量。它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在信息时代,如果仅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无法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4.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查寻、获取、处理、利用、创造等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人们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使知识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二、师范专科院校信息素养现状
1.信息意识缺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平台。QQ,人人,飞信,网游,几乎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旋律。而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如何获取信息,却又成了低能儿,甚至连进哪个数据库都不知道。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片面,仅局限于娱乐层次。
2.信息能力薄弱
在当前大学考试制度的引领下,学生往往重视理论大于重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以外的学生,这必然成为获取信息的一大障碍。
即便是在已经获取信息的情况下,由于部分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差,分不清信息的可用性、时代性、权威性,于是全盘接收。可见,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筛选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
3.信息道德缺失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对黑客很感兴趣,并承认曾经在学校的微机室设置密码,删除软件等。近年来,关于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师范专科学生有着知识和资源优势,在好奇心和利益的面前会不自觉的迷失自我,冲破道德底线。
三、师范专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师范专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何培养和提高师范专科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作为一线的教师,本课题从教学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难度适中;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2.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师范专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采取一种整合模式。整合是指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标的优化组合。学校信息素养课程实施可以采取“学科教学”、“专题讲座”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
学科教学是主要力量,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等;专题讲座是重要力量,学校、年级、班里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比如,定期向学生就某些社会问题(“网络沉迷”、“未成年犯罪”等)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对信息道德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科渗透是辅助力量,这就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3.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范例教学法”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应用能力,对于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要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评价方式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制作的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同时,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缺点及优点,这将有利于将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M].
[2] 沈建强.浅析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 王秀娟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不仅会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其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获取、管理的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能力一起构成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信息意识。是指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以及信息的测量。它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在信息时代,如果仅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无法与时俱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4.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查寻、获取、处理、利用、创造等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人们只有具备了信息素养,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使知识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二、师范专科院校信息素养现状
1.信息意识缺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平台。QQ,人人,飞信,网游,几乎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旋律。而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如何获取信息,却又成了低能儿,甚至连进哪个数据库都不知道。可见,大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片面,仅局限于娱乐层次。
2.信息能力薄弱
在当前大学考试制度的引领下,学生往往重视理论大于重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差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以外的学生,这必然成为获取信息的一大障碍。
即便是在已经获取信息的情况下,由于部分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差,分不清信息的可用性、时代性、权威性,于是全盘接收。可见,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筛选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
3.信息道德缺失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对黑客很感兴趣,并承认曾经在学校的微机室设置密码,删除软件等。近年来,关于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师范专科学生有着知识和资源优势,在好奇心和利益的面前会不自觉的迷失自我,冲破道德底线。
三、师范专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师范专科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如何培养和提高师范专科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作为一线的教师,本课题从教学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难度适中;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2.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师范专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采取一种整合模式。整合是指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标的优化组合。学校信息素养课程实施可以采取“学科教学”、“专题讲座”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
学科教学是主要力量,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等;专题讲座是重要力量,学校、年级、班里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比如,定期向学生就某些社会问题(“网络沉迷”、“未成年犯罪”等)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对信息道德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科渗透是辅助力量,这就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3.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范例教学法”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应用能力,对于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要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评价方式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制作的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同时,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缺点及优点,这将有利于将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M].
[2] 沈建强.浅析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 王秀娟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