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探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意义. 问题是引导教学过程开展的核心,是教学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衔接组成的,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再分析问题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知识探究的关键框架.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引导过程,为提出问题的每个环节打造比较精彩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引入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探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创设矛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有矛盾产生,就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还有矛盾问题.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注重将数学课堂真实化和情境化,打造贴近学生的幽默数学课堂,使得学生被有趣的课堂气氛所吸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矛盾与困难是极具吸引人的魅力,矛盾让人产生质疑和疑惑,令人焦虑不安而又欲罢不能,深陷其中而又试图将自己摆脱出来,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宗旨,即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产生需要和冲突,不断地想找到知识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怀.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创设矛盾情境如下:“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设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10头牛吃20天,总共吃了200份,15头牛吃10天,总共吃了150份,为什么会产生200和150的差别呢?如果固定的150份草给10头牛吃,这分明只能吃15天,为什么是吃了题目中给出的20天呢?”由于一系列反问的提出,学生从中分析了题目给出的矛盾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多出来的50份是草多出来的10天长的,也就是每天长5份. 那么,我们可以让这5份草专门派5头牛去吃,从而原有草(10-5)×20=100份,原来的100份可以给25-5=20头牛吃5天,得出最终答案.
■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似是而非谁得知,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新鲜事物或者未知事物都特别感兴趣. 基于这一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悬念设置的方法非常多,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可以选择比较适合的悬念设置方法.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课前悬念,对于这一问题,它与我们经常学到的乘除法问题有什么区别之处呢?难道不是简单的乘除问题吗?课后悬念,谁能归纳出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呢?再转入第二节课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教师最终进行整理: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每天长的份数=(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 草的生长速度. 从而由一步步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逐步进行探索,得出总体规律.
■ 创设幽默情境,提高学生热情
幽默是一切兴趣的催化剂,它能引导人、感染人以及促进人的神经细胞,让学生集中全身心注意力,只为找到那个答案. 创设幽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发现其无穷的奥秘,探寻无尽的真知. 往往课堂的生动与否会决定课堂的质量好坏,而这又与教师的幽默细胞有关. 幽默的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想象的奇境,可以将课堂气氛营造得活跃而又充满生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幽默语言的效果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聚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想要表达的问题理解清楚,并采用恰当的修饰手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语调,采取声情并茂与幽默诙谐的讲述方式,使得学生“亲其师”,最后“信其道”. 学生在幽默情境的带动下,不断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引导而思考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由于这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教师可以展开以下幽默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从左边走到右边,边走边示范,“我在吃草,我在吃草,不行,前面又长了新草,我又继续吃,前面又长了新草. ”“同学们,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重点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关键点在于,“草”会长. 那么草每天长多少呢?教师接着“草儿草儿你不要长,让我先把你吃光. ”当学生在欢笑之余,提问“在本题中,草儿每天长多少份?”从而引导学生作答. 如果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20天吃了10×20=200份,10天吃了15×10=150份,从而多吃了200-150=50份,而这50份是多出来的20-10=10天长的,那么每天长50÷10=5份草. 接着继续带领学生解决此题. 幽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讲述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进行高速旋转,快速思考和解题.
■ 创设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指导生活方向.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熟悉,借助他们比较熟悉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生活情境的引入、引申和总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具有现实的、有挑战的性质,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让学生走近生活学习数学,更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给出的情境,可以进行转化、创设、整合,再现出生活情境,达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每个小组分配3名学生,用小木棒代替草. 挑选小组一名同学做“牛”,一名同学做新长的草,另一名同学观察操作变化. 从结果出发,原有100根小木棒,然后定时一分钟,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0根木棒,需要多长时间拿完?第二次,原有100根小木棒,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5根木棒,又需要多长时间拿完?根据小组生活实验,三名同学会观察到自己桌子上小木棒数目的变化. “牛”同学会分析第二次总量吃得少,“草”同学会发现第二次拿进去的少,这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起因是,时间不同.
接着,辅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牛在后面一边吃,草地一边向外面延伸,慢慢的小草在发芽生长. 同学们就可以观察出,草地是可以生长的,如果它们每天生长的量相同,那么每天生长了多少份草呢?继而引导学生再分析. 这类数学问题可能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困惑,对于其中的转换和变量理解起来可能会产生困难.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增量和相互变换的关系,这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状况,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引导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采用悬念情境、矛盾情境、幽默情境、生活情境的方式,为问题奠定基调,从而合理导入和说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发展性”,并以“真实性”为导向,体现数学的“严密性”,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高效性”.
[关键词]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探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意义. 问题是引导教学过程开展的核心,是教学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衔接组成的,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再分析问题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知识探究的关键框架.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引导过程,为提出问题的每个环节打造比较精彩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引入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探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创设矛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有矛盾产生,就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还有矛盾问题.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注重将数学课堂真实化和情境化,打造贴近学生的幽默数学课堂,使得学生被有趣的课堂气氛所吸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矛盾与困难是极具吸引人的魅力,矛盾让人产生质疑和疑惑,令人焦虑不安而又欲罢不能,深陷其中而又试图将自己摆脱出来,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宗旨,即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产生需要和冲突,不断地想找到知识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怀.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创设矛盾情境如下:“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设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10头牛吃20天,总共吃了200份,15头牛吃10天,总共吃了150份,为什么会产生200和150的差别呢?如果固定的150份草给10头牛吃,这分明只能吃15天,为什么是吃了题目中给出的20天呢?”由于一系列反问的提出,学生从中分析了题目给出的矛盾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多出来的50份是草多出来的10天长的,也就是每天长5份. 那么,我们可以让这5份草专门派5头牛去吃,从而原有草(10-5)×20=100份,原来的100份可以给25-5=20头牛吃5天,得出最终答案.
■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似是而非谁得知,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新鲜事物或者未知事物都特别感兴趣. 基于这一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悬念设置的方法非常多,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可以选择比较适合的悬念设置方法.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课前悬念,对于这一问题,它与我们经常学到的乘除法问题有什么区别之处呢?难道不是简单的乘除问题吗?课后悬念,谁能归纳出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呢?再转入第二节课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教师最终进行整理: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每天长的份数=(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 草的生长速度. 从而由一步步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逐步进行探索,得出总体规律.
■ 创设幽默情境,提高学生热情
幽默是一切兴趣的催化剂,它能引导人、感染人以及促进人的神经细胞,让学生集中全身心注意力,只为找到那个答案. 创设幽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发现其无穷的奥秘,探寻无尽的真知. 往往课堂的生动与否会决定课堂的质量好坏,而这又与教师的幽默细胞有关. 幽默的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想象的奇境,可以将课堂气氛营造得活跃而又充满生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幽默语言的效果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聚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想要表达的问题理解清楚,并采用恰当的修饰手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语调,采取声情并茂与幽默诙谐的讲述方式,使得学生“亲其师”,最后“信其道”. 学生在幽默情境的带动下,不断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引导而思考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由于这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教师可以展开以下幽默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从左边走到右边,边走边示范,“我在吃草,我在吃草,不行,前面又长了新草,我又继续吃,前面又长了新草. ”“同学们,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重点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关键点在于,“草”会长. 那么草每天长多少呢?教师接着“草儿草儿你不要长,让我先把你吃光. ”当学生在欢笑之余,提问“在本题中,草儿每天长多少份?”从而引导学生作答. 如果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20天吃了10×20=200份,10天吃了15×10=150份,从而多吃了200-150=50份,而这50份是多出来的20-10=10天长的,那么每天长50÷10=5份草. 接着继续带领学生解决此题. 幽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讲述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进行高速旋转,快速思考和解题.
■ 创设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指导生活方向.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熟悉,借助他们比较熟悉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生活情境的引入、引申和总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具有现实的、有挑战的性质,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让学生走近生活学习数学,更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给出的情境,可以进行转化、创设、整合,再现出生活情境,达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每个小组分配3名学生,用小木棒代替草. 挑选小组一名同学做“牛”,一名同学做新长的草,另一名同学观察操作变化. 从结果出发,原有100根小木棒,然后定时一分钟,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0根木棒,需要多长时间拿完?第二次,原有100根小木棒,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5根木棒,又需要多长时间拿完?根据小组生活实验,三名同学会观察到自己桌子上小木棒数目的变化. “牛”同学会分析第二次总量吃得少,“草”同学会发现第二次拿进去的少,这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起因是,时间不同.
接着,辅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牛在后面一边吃,草地一边向外面延伸,慢慢的小草在发芽生长. 同学们就可以观察出,草地是可以生长的,如果它们每天生长的量相同,那么每天生长了多少份草呢?继而引导学生再分析. 这类数学问题可能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困惑,对于其中的转换和变量理解起来可能会产生困难.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增量和相互变换的关系,这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状况,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引导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采用悬念情境、矛盾情境、幽默情境、生活情境的方式,为问题奠定基调,从而合理导入和说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发展性”,并以“真实性”为导向,体现数学的“严密性”,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