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分析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探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意义. 问题是引导教学过程开展的核心,是教学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衔接组成的,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再分析问题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知识探究的关键框架.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引导过程,为提出问题的每个环节打造比较精彩的、吸引学生的问题引入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探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创设矛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有矛盾产生,就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还有矛盾问题.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注重将数学课堂真实化和情境化,打造贴近学生的幽默数学课堂,使得学生被有趣的课堂气氛所吸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矛盾与困难是极具吸引人的魅力,矛盾让人产生质疑和疑惑,令人焦虑不安而又欲罢不能,深陷其中而又试图将自己摆脱出来,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宗旨,即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得学生的认知产生需要和冲突,不断地想找到知识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怀.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创设矛盾情境如下:“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设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10头牛吃20天,总共吃了200份,15头牛吃10天,总共吃了150份,为什么会产生200和150的差别呢?如果固定的150份草给10头牛吃,这分明只能吃15天,为什么是吃了题目中给出的20天呢?”由于一系列反问的提出,学生从中分析了题目给出的矛盾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多出来的50份是草多出来的10天长的,也就是每天长5份. 那么,我们可以让这5份草专门派5头牛去吃,从而原有草(10-5)×20=100份,原来的100份可以给25-5=20头牛吃5天,得出最终答案.
  ■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似是而非谁得知,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能力和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新鲜事物或者未知事物都特别感兴趣. 基于这一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悬念设置的方法非常多,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可以选择比较适合的悬念设置方法.
  例如,学习经典的数学题目“牛吃草问题”时,题目为: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课前悬念,对于这一问题,它与我们经常学到的乘除法问题有什么区别之处呢?难道不是简单的乘除问题吗?课后悬念,谁能归纳出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呢?再转入第二节课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规律,教师最终进行整理: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每天长的份数=(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 草的生长速度. 从而由一步步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逐步进行探索,得出总体规律.
  ■ 创设幽默情境,提高学生热情
  幽默是一切兴趣的催化剂,它能引导人、感染人以及促进人的神经细胞,让学生集中全身心注意力,只为找到那个答案. 创设幽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发现其无穷的奥秘,探寻无尽的真知. 往往课堂的生动与否会决定课堂的质量好坏,而这又与教师的幽默细胞有关. 幽默的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想象的奇境,可以将课堂气氛营造得活跃而又充满生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幽默语言的效果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聚集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想要表达的问题理解清楚,并采用恰当的修饰手法,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和语调,采取声情并茂与幽默诙谐的讲述方式,使得学生“亲其师”,最后“信其道”. 学生在幽默情境的带动下,不断地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引导而思考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由于这是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教师可以展开以下幽默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从左边走到右边,边走边示范,“我在吃草,我在吃草,不行,前面又长了新草,我又继续吃,前面又长了新草. ”“同学们,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重点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关键点在于,“草”会长. 那么草每天长多少呢?教师接着“草儿草儿你不要长,让我先把你吃光. ”当学生在欢笑之余,提问“在本题中,草儿每天长多少份?”从而引导学生作答. 如果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那么20天吃了10×20=200份,10天吃了15×10=150份,从而多吃了200-150=50份,而这50份是多出来的20-10=10天长的,那么每天长50÷10=5份草. 接着继续带领学生解决此题. 幽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讲述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进行高速旋转,快速思考和解题.
  ■ 创设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又指导生活方向.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熟悉,借助他们比较熟悉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生活情境的引入、引申和总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分析问题和探索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具有现实的、有挑战的性质,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让学生走近生活学习数学,更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给出的情境,可以进行转化、创设、整合,再现出生活情境,达到问题情境的生活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例如,还是上文中的牛吃草问题,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每个小组分配3名学生,用小木棒代替草. 挑选小组一名同学做“牛”,一名同学做新长的草,另一名同学观察操作变化. 从结果出发,原有100根小木棒,然后定时一分钟,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0根木棒,需要多长时间拿完?第二次,原有100根小木棒,每分钟“草”同学拿进来5根木棒,“牛”同学每分钟拿走15根木棒,又需要多长时间拿完?根据小组生活实验,三名同学会观察到自己桌子上小木棒数目的变化. “牛”同学会分析第二次总量吃得少,“草”同学会发现第二次拿进去的少,这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变化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起因是,时间不同.
  接着,辅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牛在后面一边吃,草地一边向外面延伸,慢慢的小草在发芽生长. 同学们就可以观察出,草地是可以生长的,如果它们每天生长的量相同,那么每天生长了多少份草呢?继而引导学生再分析. 这类数学问题可能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困惑,对于其中的转换和变量理解起来可能会产生困难.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增量和相互变换的关系,这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状况,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引导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采用悬念情境、矛盾情境、幽默情境、生活情境的方式,为问题奠定基调,从而合理导入和说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发展性”,并以“真实性”为导向,体现数学的“严密性”,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高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师版四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大数的认识”数学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人教版中数学史料的来源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多元文化性,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多,在数学史的应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西师版教科书更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方面,苏教版高度关注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人教版、北师大版对各类现实生活的关注度相对均衡些;在数学与科学技术方面,四个版本渗透生物数学、地理科
数学绘本俗称故事书,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探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中学习知识。为了让小学低段数学课变得有趣好玩,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时选择了《从小爱数学:好玩的几何系列》读本中的《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旨在通过数学绘本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在绘本阅读和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规律,探索出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和数学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聆听故事
摘 要:针对《找规律》的教学,执教者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换位;二是增加“两端不同,一样多” 的探究;三是渗透数学对应思想。  关键词:找规律;基于教材;教学与评析  一、初步感知规律  师(投影出示情境图):小猴模仿小明串珠,他们共串了四串,哪两串是小猴串的呢?  生:2、3两串是小猴串的。  师:你是如何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针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数次提问,这种提问方法就是“二度设问”。小学数学教师应用“二度设问”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反思数学错误、延伸数学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二度设问”技巧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二度设问  “二度设问”,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前预设了好几个问题。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以
摘 要:笔者从六上“圆环面积”这一课配套练习的一道错题中,发现学生少有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教法,让笔者体会到如何去提升学生画图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法,更让笔者体会到虽是简单的“画个草图”而已,但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却是一点也“草”不得,每一步扎扎实实就可以促进学生“草图”的精确和精致,解题的高质和高效,更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错例;分析;草图;画图能力;培养  一、缘
摘 要:每一份教材都凝聚着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也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者意图,读透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教材;整合;价值;学生;主体  “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曾先后三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其教学的改革、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小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趣味教学;改革;小学数学;高效  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接收有着至关
摘 要:为了让学生经历整合表格过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例,通过学生经历“读表格”“表格转换”“画表格”和“编新表格”等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表格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关键词:人教版;表格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中的表格问题是把现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经过高度抽象而成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将同一数学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数量表征,沟通了表格问题、纯文字问题
摘 要:在统计与概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已成为当下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包括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数学知识的性质特点、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数学知识的特点,才能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为了说明这种数学教学实施的方法,本次研究以一名数学教师的《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为案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