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可以说,宿迁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更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宿迁儿女始终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书写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篇章。“春到上塘”拉开了江苏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耿车模式”有力推进了民营经济发展。1996年地级宿迁市的组建,更是奏响了改革创新的强劲音符,干部任前公示制、产权制度改革、教育卫生领域改革、勤廉公示制、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制度等一次次探索实践,都大大激发了内在发展动力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宿迁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时期,也是改革攻坚、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支持宿迁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确定宿迁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近期又正式批准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面对省委、省政府寄予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唯有大力弘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心和独特的智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无止境,创新无穷期。新一轮改革创新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定位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切实找准推进举措和落实办法。首先,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破除观念束缚。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自我,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都要不争论,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其次,必须紧扣第一要务,夯实发展基础。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坚持围绕发展不动摇,以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不断强化发展基础,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发展步伐。第三,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破。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边试边探索、边试边完善,努力减少失误、防止偏差,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带动整体改革的有序推进。第四,必须广泛发动群众,释放基层活力。尊重基层的改革力量,积极为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舞台,真正让群众愿意改革、敢于改革、参与改革。
当前,对宿迁来说,推进新一轮改革创新,就是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激活内生动力,推动跨越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具体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在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宿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跨越,但是产业的规模还不大、层次还不高、结构也不尽合理。我们将紧紧围绕2015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以上的目标,积极探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办法、三次产业优化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确处理好总量扩张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努力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互动并进”新机制。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速跃升,确保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形成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在激励产业转移、深化南北挂钩、推进合作共建、策应沿海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成为台资集聚、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二是在增创城乡统筹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目前,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农村人口超过城镇人口的地级市,城市化率低于全面小康目标值5.2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将充分借鉴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完善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三个县城为支撑、重点中心镇为纽带、一般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上做文章,加快形成各有侧重、梯度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向百万目标加速集聚,县城和小城镇功能形象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确保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破除二元结构的新路子,稳步实施“双置换”试点,不断创新与户籍挂钩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管理机制,消除束缚城乡统筹的体制壁垒。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确保农民生活质量有提高、耕地有增加的前提下,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在增创和谐发展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将坚持把“人本”理念、“普惠”意识贯穿于改革全过程,进一步探索完善建设民生生态的内涵、途径和评价标准,着力构建以突出创业富民、加快收入倍增、促进共同富裕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民生生态建设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网,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平安和群众问政“三大网络”,继续保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省领先。扎实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扶贫成效考核奖补机制,确保到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是在增创要素集聚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资源要素短缺是影响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我们改革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坚持向改革要资源,靠创新聚要素,健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断提高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扎实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广聚各类人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确保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机制,创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与生态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
五是在增创内生动力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建市以来,宿迁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实现后发快进、跨越发展,靠的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靠的是一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内生动力,这是全市广大干群特有的“精气神”。我们将大力弘扬宿迁精神,积极培育宿迁气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做活人的文章、激发人的斗志,全面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坚持以创业文化为引领,切实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全面激活广大干群干事业、创家业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探索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加快形成分层分类、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根据省政府印发的《总体方案》,制定涵盖十大领域27个方面的《宿迁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行动计划》,确保改革工作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奖惩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改革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宿迁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时期,也是改革攻坚、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支持宿迁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若干意见、确定宿迁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近期又正式批准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面对省委、省政府寄予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唯有大力弘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心和独特的智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无止境,创新无穷期。新一轮改革创新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定位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切实找准推进举措和落实办法。首先,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破除观念束缚。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自我,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都要不争论,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其次,必须紧扣第一要务,夯实发展基础。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坚持围绕发展不动摇,以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不断强化发展基础,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发展步伐。第三,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破。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边试边探索、边试边完善,努力减少失误、防止偏差,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带动整体改革的有序推进。第四,必须广泛发动群众,释放基层活力。尊重基层的改革力量,积极为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舞台,真正让群众愿意改革、敢于改革、参与改革。
当前,对宿迁来说,推进新一轮改革创新,就是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激活内生动力,推动跨越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具体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在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宿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跨越,但是产业的规模还不大、层次还不高、结构也不尽合理。我们将紧紧围绕2015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以上的目标,积极探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办法、三次产业优化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确处理好总量扩张与转型升级的关系,努力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互动并进”新机制。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速跃升,确保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形成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和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商贸物流三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在激励产业转移、深化南北挂钩、推进合作共建、策应沿海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成为台资集聚、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二是在增创城乡统筹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目前,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农村人口超过城镇人口的地级市,城市化率低于全面小康目标值5.2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将充分借鉴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完善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三个县城为支撑、重点中心镇为纽带、一般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上做文章,加快形成各有侧重、梯度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向百万目标加速集聚,县城和小城镇功能形象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确保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积极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破除二元结构的新路子,稳步实施“双置换”试点,不断创新与户籍挂钩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管理机制,消除束缚城乡统筹的体制壁垒。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确保农民生活质量有提高、耕地有增加的前提下,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在增创和谐发展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将坚持把“人本”理念、“普惠”意识贯穿于改革全过程,进一步探索完善建设民生生态的内涵、途径和评价标准,着力构建以突出创业富民、加快收入倍增、促进共同富裕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民生生态建设体系。深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网,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平安和群众问政“三大网络”,继续保持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全省领先。扎实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扶贫成效考核奖补机制,确保到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是在增创要素集聚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资源要素短缺是影响宿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我们改革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将坚持向改革要资源,靠创新聚要素,健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断提高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扎实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广聚各类人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确保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机制,创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与生态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
五是在增创内生动力新优势上下更大功夫。建市以来,宿迁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实现后发快进、跨越发展,靠的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靠的是一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内生动力,这是全市广大干群特有的“精气神”。我们将大力弘扬宿迁精神,积极培育宿迁气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做活人的文章、激发人的斗志,全面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坚持以创业文化为引领,切实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全面激活广大干群干事业、创家业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探索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加快形成分层分类、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根据省政府印发的《总体方案》,制定涵盖十大领域27个方面的《宿迁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行动计划》,确保改革工作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奖惩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改革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