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足以让每一个驾船与造船的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当年打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就坐落在今天南京三汊河附近。沿着三汉河南街前行,一方池塘映入眼帘。如果不是那块碑石及碑文的提示,谁也不相信这里便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起始点——龙江宝船遗址。
当年朱元璋定鼎金陵,即在南京下关三汉河设厂造船。水域宽阔的龙江关由此成为明代造船工业的基地和水运枢纽。龙江船厂厂区占地面积为8100亩,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工厂隶属于王部都水司,厂设工部分司(掌管督察)、提举司(总管造船业务)、帮工指挥厅(总领监督施工)。洪武初年,明政府调集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直隶江海沿岸的船工400余户,按照明代城市居民的坊厢组织,根据专业编为四厢,各司其职,一厢工匠制造木梭橹,二厢工匠制造木铁缆,三厢工匠修补旧船,四厢工匠制造棕篷等。当年船厂共有7个船坞,皆东西向,与长江夹江相通。现在,这些船坞仅存四、五、六号3个,每个船坞长500米,宽40米,如此庞大的规模和惊人的生产能力,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龙江造船使中国造船业达到19世纪以前世界木帆船造船的顶峰。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明王朝出于其巩固政权的需要而对造船业实施的政策扶持。洪武初年,朱元璋在朝阳门外(今中山门外)蒋山之阳“建立园圃,广植棕、桐、漆树各数万株”以备造船之用。船厂所需的各种造船原料都由明朝政府调配供应。明成祖甚至宁愿停建皇宫也要建厂造船,并支动天下十几省钱粮为造船开销。郑和下西洋船舶都是在明朝中央政府的直接调控下进行生产制造的。
从这些船坞里驶出的郑和宝船最大的长138米,宽56米,载重量达2500吨,排水量3100吨。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哥伦布美洲探险的船队只有3艘小帆船组成,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帆船只有5艘,总吨位也不过500吨,远逊于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任何一艘宝船的吨位。
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因漕粮海运改为河运而最终衰败,但宝船厂的印迹却深深地烙在了这片土地上。“上四坞,下四坞”的地名,从昨天一直叫到今天。1957年,在宝船厂遗址的一个淤塘里捞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65年,从文字大塘又捞出一段绞关木,长2.21米,现陈列在南京博物院, 1983年,中堡村村民发现的一只70厘米见方的石臼里,还有当年捣制油灰的陈迹。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池塘也是一面让人警醒的镜子。如今,水塘周边的房屋已全部拆除,在龙江宝船厂原址上,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一个占地280亩的“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将在2005年6月之前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当年朱元璋定鼎金陵,即在南京下关三汉河设厂造船。水域宽阔的龙江关由此成为明代造船工业的基地和水运枢纽。龙江船厂厂区占地面积为8100亩,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工厂隶属于王部都水司,厂设工部分司(掌管督察)、提举司(总管造船业务)、帮工指挥厅(总领监督施工)。洪武初年,明政府调集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直隶江海沿岸的船工400余户,按照明代城市居民的坊厢组织,根据专业编为四厢,各司其职,一厢工匠制造木梭橹,二厢工匠制造木铁缆,三厢工匠修补旧船,四厢工匠制造棕篷等。当年船厂共有7个船坞,皆东西向,与长江夹江相通。现在,这些船坞仅存四、五、六号3个,每个船坞长500米,宽40米,如此庞大的规模和惊人的生产能力,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
龙江造船使中国造船业达到19世纪以前世界木帆船造船的顶峰。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明王朝出于其巩固政权的需要而对造船业实施的政策扶持。洪武初年,朱元璋在朝阳门外(今中山门外)蒋山之阳“建立园圃,广植棕、桐、漆树各数万株”以备造船之用。船厂所需的各种造船原料都由明朝政府调配供应。明成祖甚至宁愿停建皇宫也要建厂造船,并支动天下十几省钱粮为造船开销。郑和下西洋船舶都是在明朝中央政府的直接调控下进行生产制造的。
从这些船坞里驶出的郑和宝船最大的长138米,宽56米,载重量达2500吨,排水量3100吨。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哥伦布美洲探险的船队只有3艘小帆船组成,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帆船只有5艘,总吨位也不过500吨,远逊于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任何一艘宝船的吨位。
龙江宝船厂在嘉靖年间因漕粮海运改为河运而最终衰败,但宝船厂的印迹却深深地烙在了这片土地上。“上四坞,下四坞”的地名,从昨天一直叫到今天。1957年,在宝船厂遗址的一个淤塘里捞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65年,从文字大塘又捞出一段绞关木,长2.21米,现陈列在南京博物院, 1983年,中堡村村民发现的一只70厘米见方的石臼里,还有当年捣制油灰的陈迹。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池塘也是一面让人警醒的镜子。如今,水塘周边的房屋已全部拆除,在龙江宝船厂原址上,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一个占地280亩的“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将在2005年6月之前呈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