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上。物理课程也不例外。这表明物理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教学要求处于不同层次,教材难度明显提高,新课程高一物理教材,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实验、制作、讨论、研究等方面的活动过程。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物理有一个知识体系、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而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注重定性分析。另外,在教学中,很多高一物理教师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物理思维过程的教学,这就造成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因此初中生升入高中,往往产生不适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这是高一物理教学面临的难题。搞好高一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讲弹力的概念时,初中阶段只涉及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原因和弹力方向,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概念的来龙去脉,即:物理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物理概念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并把许多物理思想,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的价值观,使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轻松。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动起来,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把生活中的事物恰当的引入物理实验课堂,让学生觉得物理实验离我们很近,很有趣。另外就是加强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得到启发。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物理思维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也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通洋初级中学)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教学要求处于不同层次,教材难度明显提高,新课程高一物理教材,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实验、制作、讨论、研究等方面的活动过程。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物理有一个知识体系、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而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注重定性分析。另外,在教学中,很多高一物理教师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物理思维过程的教学,这就造成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因此初中生升入高中,往往产生不适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这是高一物理教学面临的难题。搞好高一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具有积极意义。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一与初中物理衔接教学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讲弹力的概念时,初中阶段只涉及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原因和弹力方向,那么如何使知识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把概念的来龙去脉,即:物理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物理概念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并把许多物理思想,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教学过程既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情感和正确的的价值观,使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轻松。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
使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动起来,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把生活中的事物恰当的引入物理实验课堂,让学生觉得物理实验离我们很近,很有趣。另外就是加强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得到启发。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物理思维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也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通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