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前6组21篇课文,有10篇是精读课文,11篇是略读课文,在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中,首次出现略读课文多于精读课文的现象,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然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笔者调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所取代,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二是由于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也没有词语、句子、段落积累的要求,因此一些教师把略读课文视为自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根本谈不上略读课文的教学,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种倾向使得略读课文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 “提示”引路,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能力上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特别是略读课文,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接着用“还是”转折,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提高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增大课堂容量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叶圣陶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外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加开放,这在教材编写的体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藏戏》一文,课前的连接语:“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文重点讲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关注其他的剧种,如:浙江的越剧创始人是谁,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等等,都可以成为课外阅读材料。另外,也可以从表达的角度选择有关的文章,如:在表达顺序上,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在表达方法上,运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等等,都是扩展阅读的首选材料。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要将师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从一课书引向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 “提示”引路,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能力上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特别是略读课文,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接着用“还是”转折,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提高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增大课堂容量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叶圣陶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外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加开放,这在教材编写的体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藏戏》一文,课前的连接语:“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文重点讲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关注其他的剧种,如:浙江的越剧创始人是谁,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等等,都可以成为课外阅读材料。另外,也可以从表达的角度选择有关的文章,如:在表达顺序上,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在表达方法上,运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等等,都是扩展阅读的首选材料。略读课文教学就是要将师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从一课书引向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