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淳华、杜时忠:超越教师平庸之恶
傅淳华、杜时忠在《教师教育研究》第7期撰文指出,所谓教师平庸之恶,是指教师因为无思想,甚至无动机服从一定制度而导致的道德冷漠。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
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首先,正确对待制度现实。学校理应按照道德的本意推进制度变革,但是切不可陷入道德理想主义的泥潭,将制度变革引入歧途。其次,全面重视对话精神。应强调各方的对话,使制度变革行进在一个较理性的轨道上。再次,推进制度转恶为善。认真面对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刻检视。如此,我们方能产生对好制度的理性认识。而在这种理性认识与具体推进中,制度方能转恶为善。对于制度下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投以必要的关注,并辅以各种保障。首先,主张权利。作为学校制度而言,我们更应使之纳入教师权利,尤其是自然权利的框架之中,使教师能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而不是作为制度的附庸而存在。其次,重视反思。学校制度全面重视教师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日常反复中为制度所驯化。再次,强调选择。学校制度应该避免简单、粗暴地对教师的生活选择进行干涉或控制,而应该让教师能够真正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彰显出生活的本意。第四,明晰责任。应努力让教师明晰自身的伦理责任,切不可以简单的职业责任代之,而罔顾教师的人性根本、教育的道德本意。
李伟:构建个性化教学
李伟在《教育研究》第5期撰文指出,个性化教学回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教育规模与效率的崇拜中,个性化教学深陷于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考试与量化教师评价的樊篱中而难以实现。
建构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应着力于三个层面。第一,关怀生命,在反观自身中凸显教学的独特性。其主要有两个要点:其一,关怀生命,展现生命的光彩。其二,反观自身,发挥教师的独特性。第二,超越考试,在知识重构中彰显教学的创造性。个性化教学需要超越考试,在知识重构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理性的愉悦,并在知识学习、认知结构的建构中获得成长的欢愉,在愉快学习中达成自我实现。第三,特色评价,在反思完善中强化教学的标识性。个性化教学本身就蕴涵着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特长,让教师积极主动发展之含义,其教师评价观是一种“成长观”,即把教师教学视为一种复杂、多维的活动,教师教学不再是弥补缺陷,而是寻找特色,从而使教师评价转变为不断发现、培育每位教师教学特色的过程。
傅淳华、杜时忠在《教师教育研究》第7期撰文指出,所谓教师平庸之恶,是指教师因为无思想,甚至无动机服从一定制度而导致的道德冷漠。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
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首先,正确对待制度现实。学校理应按照道德的本意推进制度变革,但是切不可陷入道德理想主义的泥潭,将制度变革引入歧途。其次,全面重视对话精神。应强调各方的对话,使制度变革行进在一个较理性的轨道上。再次,推进制度转恶为善。认真面对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刻检视。如此,我们方能产生对好制度的理性认识。而在这种理性认识与具体推进中,制度方能转恶为善。对于制度下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投以必要的关注,并辅以各种保障。首先,主张权利。作为学校制度而言,我们更应使之纳入教师权利,尤其是自然权利的框架之中,使教师能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而不是作为制度的附庸而存在。其次,重视反思。学校制度全面重视教师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日常反复中为制度所驯化。再次,强调选择。学校制度应该避免简单、粗暴地对教师的生活选择进行干涉或控制,而应该让教师能够真正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彰显出生活的本意。第四,明晰责任。应努力让教师明晰自身的伦理责任,切不可以简单的职业责任代之,而罔顾教师的人性根本、教育的道德本意。
李伟:构建个性化教学
李伟在《教育研究》第5期撰文指出,个性化教学回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教育规模与效率的崇拜中,个性化教学深陷于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考试与量化教师评价的樊篱中而难以实现。
建构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应着力于三个层面。第一,关怀生命,在反观自身中凸显教学的独特性。其主要有两个要点:其一,关怀生命,展现生命的光彩。其二,反观自身,发挥教师的独特性。第二,超越考试,在知识重构中彰显教学的创造性。个性化教学需要超越考试,在知识重构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理性的愉悦,并在知识学习、认知结构的建构中获得成长的欢愉,在愉快学习中达成自我实现。第三,特色评价,在反思完善中强化教学的标识性。个性化教学本身就蕴涵着尊重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特长,让教师积极主动发展之含义,其教师评价观是一种“成长观”,即把教师教学视为一种复杂、多维的活动,教师教学不再是弥补缺陷,而是寻找特色,从而使教师评价转变为不断发现、培育每位教师教学特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