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老晚年为老区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吴志中赞叹,“他今年已90高龄了,虽然在家休养,可是心还在老区建设上。”
随即,吴志中从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了一本书——《不改其乐》。“这是许老晚年整理的回忆录,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经历的事,这里面都讲到了。”
“回忆我这一生,我感到有几点很幸运。一是我有幸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为民族独立、人民翻身解放出了力;二是有幸能参与改革开放的大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出过力。这两个有幸让我的生命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不虚此生。”许集美在回忆录里如是说。
“小诸葛”泉州劫狱
1948年夏,时任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的许集美与战友一起打了个漂亮仗。自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洪流到解放战争的9年时间,许集美参与了加快解放福建进度的策反国民党三少将行动;顶着掉脑袋的风险偷偷派人给厦门城工部通风报信,使该城工部的所有成员幸免于难;以一件舶来品航空衣说退了前来搜查的反动军警……因为足智多谋,他被许多地下党同志称作“小诸葛”。
1948年的这一仗,是武装劫狱,目的是解救关押在泉州监狱里的地下党同志。泉州监狱是当时国民党关押政治犯的所在,四周围墙高筑,一天24小时严密把守,数百米内驻有国民党军、警、宪、特千把人枪。在戒备如此森严的情况下,许集美等人仅靠1把竹梯、2发子弹、3块石头、4分钟时间,迅速救出了5名党员骨干。
他们竞以如此少的兵力在国民党人的眼皮底下劫狱成功?从越狱计划初定到越狱生变转为劫狱再到最终成功,前后历经了5个多月。
1948年正月间,许集美收到了被关押在泉州监狱的党员施能鹤传出来的纸条。纸条上说狱中一位叫王福胜的看守可帮助几个被关押的同志越狱,但需要组织上派人在监狱后面的围墙处接应,还附带了一张用墨笔画在草纸上的监狱地形和越狱路线示意图。为确保越狱计划可行,许集美命颜嘉祥到泉州以探监为由,找施能鹤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县委部署最适合的越狱方案。
几天后,颜嘉祥顺利地见到了施能鹤,得知监狱看守有一位叫霍劲波的外地人较为可靠,为避免敌人的注意,以后有什么事可直接找他。随后,他又从霍劲波处了解到看守的值班情况和监狱地形。霍劲波说,如果临时有紧要事通报,可以到县政府对面的一间北方面店找王福胜的老乡,请他帮忙传达信息。
听了颜嘉祥打探来的消息,许集美等人决定利用王福胜这一内应协助施能鹤等人越狱。可问题是,即便越狱成功了,又该如何逃脱敌人的追捕呢?于是,向导成了计划成败的一大关键。许集美等人计划把越狱后组成的队伍分成几路,经九峰岭带入四都隐蔽,可县委目前对这条路线并不熟悉。为此,许集美几次带着颜嘉祥到四都踩点,并通过四都党组织找到了熟悉该路段的人。四都党组织还派出一支队伍在九峰岭上协助负责“前线”的颜嘉祥等越狱一行人逃进四都,许集美则留在四都做接应工作。
4月上旬的一个夜晚,一切准备就绪了。然而这时向导却突然不知去向,越狱行动只能取消。时隔一个月后,他们正欲部署第二次越狱方案时,内线王福胜却被调离了监狱,不得不重新研究越狱计划。他们再次探监,查探监狱地形,寻找机会。就在十几天后,党员许东汉探监时了解到,男监狱后排号房距离围墙只有2米宽,只要在中间架上梯子,施能鹤他们逃出就方便多了。据此有利情况,县委确定里应外合,将计划由越狱改为武装劫狱。
6月28日晚7时,游击队员把竹梯往监狱后墙一靠,队员许昔丛就攀梯而上,张尚楚、吕清河紧随其后,之后再把竹梯抽上去,搭在墙头和牢房屋顶。确定没有异常后,按约定信号向院子投下第一块小石子,暗示队伍已到屋顶,第二块小石子准备行动,第三块小石子立即行动。狱内同志接到信号后迅速跑到栅栏下,顺着铁栅栏往上爬。颜嘉祥则留在墙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动静。几分钟后,监狱内的5位党员与前来接应的同志会合,劫狱取得了胜利。第二天,泉州劫狱的消息不胫而走,泉州全城轰然。
以“不变”应万变
十几年性命朝夕不保的战争生涯,许集美多次化险为夷,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反倒是解放战争胜利后,在极左思想盛行之下,因曾是地下党人、白区工作者,许集美一次次遭受打击迫害,被冠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蒙冤长达26年。
1957年,福建“反地方主义”运动兴起,许多地下党员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反地方主义者”的标签,遭受不同程度的处分。许集美则被扣上了“反地方主义集团头目”的帽子,被撤销了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政籍,押送劳改。直到1963年,福建省委成立甄别小组,对此案进行认真调查,认定当时定罪所据材料都不能成立,许集美才得以平反,党籍、职务和名誉得到了恢复。平反后的许集美调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中共三明地委副书记。
然而重回任上不过四五年,一场“十年动乱”再次将许集美卷入黑暗之中。他被扣上了“叛徒”“汉奸”“三反分子”的帽子,遭到长期的关押与审查。后来因缺乏证据罪名不成立,许集美才恢复自由,并先后担任了莆田县委副书记、莆田地委副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等职。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四人帮”倒台之后,福建省委部分人借清查“四人帮”运动炮制了“四○五”案件,诬陷原闽中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完全被国民党特务所控制。曾为该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许集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叛徒、特务、内奸”,再一次被开除党籍,被判17年有期徒刑,亲朋好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不幸接踵而至,未能动摇许集美“共产党是好党”的信念,他始终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荒唐事”,“是部分人所为,不是党的意志,总有一天党组织会调查清楚,还我一个清白。”长期以来,许集美以这一不变的信念来应对万变的现实。
1983年,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努力,许集美的冤屈终得昭雪,此时的他已近花甲之年。重获自由后,许集美先是被派到了省侨务办任办公室副主任,后又担任了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会长,林则徐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泉州侨乡开发会会长……他每天里里外外地跑个不停,忙得不亦乐乎。 “改革开放前30年,虽然是自己最年富力强之时,却长时间人为地被卷在政治运动中,没有为党和国家,为当年用献血和生命支持我们的人们做多少有益的事,愧对当年引导我参加革命的先烈,愧对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愧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父老,愧对革命老区的人们群众。因此我就不顾年过花甲,仍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工作,不敢有所懈怠。”而繁多的工作中,老区建设是许集美投入心血最多的。
“不能忘记老区”
许集美常说老区不能忘。
说到老区,许多地下党员更多的是恐惧,当年在“地方主义”“宗派主义”运动盛行之时,他们被无辜迫害的印记还在。而在许集美的心里,对老区更多的是深情。
许集美不会忘记,在戴云山战役中,自己在跟随队伍摆脱敌人追捕途中因胃痛晕倒掉队,在树丛中躲了3天3夜,没吃没喝。饥饿难耐之下,他去寻找食物,找到了南斗村陈公叔家,不想一住就住了十几天。白天陈公叔忙里忙外给许集美等人弄吃的,晚上就在屋外转悠放哨,为了安全起见,陈公叔还将他转移到女儿家隐蔽。许集美也清楚地记得,自己所在的游击队在挺进安南地区后,与前来包抄游击队驻地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周旋了一天,村民王屋给他们送来了香喷喷的米饭,还告诫许集美等人此地不宜久留:“敌人已把全村包围了,你们要快走,今天我能挑饭给你们吃,明天就有可能被捕牺牲。”第二天,王屋真被自己言中,被敌人杀害了。
在许集美看来,就是因为老区人民的冒死相助的义举,自己才能幸存下来。“经历了地下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和冤案沉浮这么多事情,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或者屈死了,而我活下来了。没有老区人民的抚养、支持和保护,我是活不到今天的。以前发动老区群众革命时常说,革命成功后,人民大众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革命这么多年了,老区人民有的还这么苦,我们心里有愧啊。老区人民培养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现在他们处境困难,我们不能忘恩负义,要为他们做点事情。”
1999年5月12日,许集美向省委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加强老区工作的几点建议。信寄出去还不到一个月,省各级主要领导就带着“老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老区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快些?”等问题,实地走访了省内许多困难的革命老区。“从6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共有19位省级领导深入到分布在八闽大地的近50个老区基点村调研。”省老区办主任吴连天介绍道。
各级领导实地一走,老区基点村的“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对依然健在的“五老”(建国前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及老苏维埃区乡干部)人员实行了全面的定补,并提高了定补标准,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关系到老区建设的老区建设委员会及办事机构,也因为这一封信得以保留了下来。
福建老区的贫穷山区从1 98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拨一笔建设资金,现在已由之前的500万元增加到了3600~i元,加上以工代赈的3000万元,共有6600万元。但在2001年,中央曾计划将这笔资金调往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建设需要支持,然而,福建老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山区贫困面还较大,要解决剩下人口的温饱问题,还需要国家继续扶持。于是,许集美和几位老将军写信请求保留这笔资金,随后这一请求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批示,一度停拨的8000万元贴息贷款也重新拨给了福建,这对贫困的老区来说,如同一场畅快的甘霖。
老区基点村的基础设施都跟上了,国家每年对这些地方也都有物质补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可许集美还有自己担忧的问题。“一场大水完全有可能将这些基础设施摧毁,并不能解决老区的长远问题。”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老区的教育问题,许集美称之为“教育扶贫”。
“在老区,如果一个家庭能培养出一名技术工人或者一名大学生,他们的收入就可以使这个家庭脱贫。”为此,他动员了许多爱国华侨出资帮助贫困生。华侨黄仲咸在与许集美多次交谈中,被许集美迫切为老区建设做实事的决心感染,捐出1亿多元成立了黄仲威教育基金会,惠及老区数万学生。李陆大、李尚大兄弟等华侨也在许集美的呼吁下慷慨解囊,为老区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不能忘记老区。”在许集美的努力之下,福建老区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应该抓紧做事,而不是做无谓的抱怨。”
随即,吴志中从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了一本书——《不改其乐》。“这是许老晚年整理的回忆录,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经历的事,这里面都讲到了。”
“回忆我这一生,我感到有几点很幸运。一是我有幸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为民族独立、人民翻身解放出了力;二是有幸能参与改革开放的大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出过力。这两个有幸让我的生命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不虚此生。”许集美在回忆录里如是说。
“小诸葛”泉州劫狱
1948年夏,时任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的许集美与战友一起打了个漂亮仗。自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洪流到解放战争的9年时间,许集美参与了加快解放福建进度的策反国民党三少将行动;顶着掉脑袋的风险偷偷派人给厦门城工部通风报信,使该城工部的所有成员幸免于难;以一件舶来品航空衣说退了前来搜查的反动军警……因为足智多谋,他被许多地下党同志称作“小诸葛”。
1948年的这一仗,是武装劫狱,目的是解救关押在泉州监狱里的地下党同志。泉州监狱是当时国民党关押政治犯的所在,四周围墙高筑,一天24小时严密把守,数百米内驻有国民党军、警、宪、特千把人枪。在戒备如此森严的情况下,许集美等人仅靠1把竹梯、2发子弹、3块石头、4分钟时间,迅速救出了5名党员骨干。
他们竞以如此少的兵力在国民党人的眼皮底下劫狱成功?从越狱计划初定到越狱生变转为劫狱再到最终成功,前后历经了5个多月。
1948年正月间,许集美收到了被关押在泉州监狱的党员施能鹤传出来的纸条。纸条上说狱中一位叫王福胜的看守可帮助几个被关押的同志越狱,但需要组织上派人在监狱后面的围墙处接应,还附带了一张用墨笔画在草纸上的监狱地形和越狱路线示意图。为确保越狱计划可行,许集美命颜嘉祥到泉州以探监为由,找施能鹤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县委部署最适合的越狱方案。
几天后,颜嘉祥顺利地见到了施能鹤,得知监狱看守有一位叫霍劲波的外地人较为可靠,为避免敌人的注意,以后有什么事可直接找他。随后,他又从霍劲波处了解到看守的值班情况和监狱地形。霍劲波说,如果临时有紧要事通报,可以到县政府对面的一间北方面店找王福胜的老乡,请他帮忙传达信息。
听了颜嘉祥打探来的消息,许集美等人决定利用王福胜这一内应协助施能鹤等人越狱。可问题是,即便越狱成功了,又该如何逃脱敌人的追捕呢?于是,向导成了计划成败的一大关键。许集美等人计划把越狱后组成的队伍分成几路,经九峰岭带入四都隐蔽,可县委目前对这条路线并不熟悉。为此,许集美几次带着颜嘉祥到四都踩点,并通过四都党组织找到了熟悉该路段的人。四都党组织还派出一支队伍在九峰岭上协助负责“前线”的颜嘉祥等越狱一行人逃进四都,许集美则留在四都做接应工作。
4月上旬的一个夜晚,一切准备就绪了。然而这时向导却突然不知去向,越狱行动只能取消。时隔一个月后,他们正欲部署第二次越狱方案时,内线王福胜却被调离了监狱,不得不重新研究越狱计划。他们再次探监,查探监狱地形,寻找机会。就在十几天后,党员许东汉探监时了解到,男监狱后排号房距离围墙只有2米宽,只要在中间架上梯子,施能鹤他们逃出就方便多了。据此有利情况,县委确定里应外合,将计划由越狱改为武装劫狱。
6月28日晚7时,游击队员把竹梯往监狱后墙一靠,队员许昔丛就攀梯而上,张尚楚、吕清河紧随其后,之后再把竹梯抽上去,搭在墙头和牢房屋顶。确定没有异常后,按约定信号向院子投下第一块小石子,暗示队伍已到屋顶,第二块小石子准备行动,第三块小石子立即行动。狱内同志接到信号后迅速跑到栅栏下,顺着铁栅栏往上爬。颜嘉祥则留在墙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动静。几分钟后,监狱内的5位党员与前来接应的同志会合,劫狱取得了胜利。第二天,泉州劫狱的消息不胫而走,泉州全城轰然。
以“不变”应万变
十几年性命朝夕不保的战争生涯,许集美多次化险为夷,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反倒是解放战争胜利后,在极左思想盛行之下,因曾是地下党人、白区工作者,许集美一次次遭受打击迫害,被冠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蒙冤长达26年。
1957年,福建“反地方主义”运动兴起,许多地下党员被莫名其妙地贴上了“反地方主义者”的标签,遭受不同程度的处分。许集美则被扣上了“反地方主义集团头目”的帽子,被撤销了党内外职务,开除党籍、政籍,押送劳改。直到1963年,福建省委成立甄别小组,对此案进行认真调查,认定当时定罪所据材料都不能成立,许集美才得以平反,党籍、职务和名誉得到了恢复。平反后的许集美调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中共三明地委副书记。
然而重回任上不过四五年,一场“十年动乱”再次将许集美卷入黑暗之中。他被扣上了“叛徒”“汉奸”“三反分子”的帽子,遭到长期的关押与审查。后来因缺乏证据罪名不成立,许集美才恢复自由,并先后担任了莆田县委副书记、莆田地委副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等职。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四人帮”倒台之后,福建省委部分人借清查“四人帮”运动炮制了“四○五”案件,诬陷原闽中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完全被国民党特务所控制。曾为该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许集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叛徒、特务、内奸”,再一次被开除党籍,被判17年有期徒刑,亲朋好友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不幸接踵而至,未能动摇许集美“共产党是好党”的信念,他始终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荒唐事”,“是部分人所为,不是党的意志,总有一天党组织会调查清楚,还我一个清白。”长期以来,许集美以这一不变的信念来应对万变的现实。
1983年,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努力,许集美的冤屈终得昭雪,此时的他已近花甲之年。重获自由后,许集美先是被派到了省侨务办任办公室副主任,后又担任了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会长,林则徐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泉州侨乡开发会会长……他每天里里外外地跑个不停,忙得不亦乐乎。 “改革开放前30年,虽然是自己最年富力强之时,却长时间人为地被卷在政治运动中,没有为党和国家,为当年用献血和生命支持我们的人们做多少有益的事,愧对当年引导我参加革命的先烈,愧对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愧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父老,愧对革命老区的人们群众。因此我就不顾年过花甲,仍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工作,不敢有所懈怠。”而繁多的工作中,老区建设是许集美投入心血最多的。
“不能忘记老区”
许集美常说老区不能忘。
说到老区,许多地下党员更多的是恐惧,当年在“地方主义”“宗派主义”运动盛行之时,他们被无辜迫害的印记还在。而在许集美的心里,对老区更多的是深情。
许集美不会忘记,在戴云山战役中,自己在跟随队伍摆脱敌人追捕途中因胃痛晕倒掉队,在树丛中躲了3天3夜,没吃没喝。饥饿难耐之下,他去寻找食物,找到了南斗村陈公叔家,不想一住就住了十几天。白天陈公叔忙里忙外给许集美等人弄吃的,晚上就在屋外转悠放哨,为了安全起见,陈公叔还将他转移到女儿家隐蔽。许集美也清楚地记得,自己所在的游击队在挺进安南地区后,与前来包抄游击队驻地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周旋了一天,村民王屋给他们送来了香喷喷的米饭,还告诫许集美等人此地不宜久留:“敌人已把全村包围了,你们要快走,今天我能挑饭给你们吃,明天就有可能被捕牺牲。”第二天,王屋真被自己言中,被敌人杀害了。
在许集美看来,就是因为老区人民的冒死相助的义举,自己才能幸存下来。“经历了地下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和冤案沉浮这么多事情,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或者屈死了,而我活下来了。没有老区人民的抚养、支持和保护,我是活不到今天的。以前发动老区群众革命时常说,革命成功后,人民大众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革命这么多年了,老区人民有的还这么苦,我们心里有愧啊。老区人民培养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现在他们处境困难,我们不能忘恩负义,要为他们做点事情。”
1999年5月12日,许集美向省委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加强老区工作的几点建议。信寄出去还不到一个月,省各级主要领导就带着“老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老区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快些?”等问题,实地走访了省内许多困难的革命老区。“从6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共有19位省级领导深入到分布在八闽大地的近50个老区基点村调研。”省老区办主任吴连天介绍道。
各级领导实地一走,老区基点村的“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对依然健在的“五老”(建国前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及老苏维埃区乡干部)人员实行了全面的定补,并提高了定补标准,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关系到老区建设的老区建设委员会及办事机构,也因为这一封信得以保留了下来。
福建老区的贫穷山区从1 98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拨一笔建设资金,现在已由之前的500万元增加到了3600~i元,加上以工代赈的3000万元,共有6600万元。但在2001年,中央曾计划将这笔资金调往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建设需要支持,然而,福建老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山区贫困面还较大,要解决剩下人口的温饱问题,还需要国家继续扶持。于是,许集美和几位老将军写信请求保留这笔资金,随后这一请求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批示,一度停拨的8000万元贴息贷款也重新拨给了福建,这对贫困的老区来说,如同一场畅快的甘霖。
老区基点村的基础设施都跟上了,国家每年对这些地方也都有物质补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可许集美还有自己担忧的问题。“一场大水完全有可能将这些基础设施摧毁,并不能解决老区的长远问题。”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老区的教育问题,许集美称之为“教育扶贫”。
“在老区,如果一个家庭能培养出一名技术工人或者一名大学生,他们的收入就可以使这个家庭脱贫。”为此,他动员了许多爱国华侨出资帮助贫困生。华侨黄仲咸在与许集美多次交谈中,被许集美迫切为老区建设做实事的决心感染,捐出1亿多元成立了黄仲威教育基金会,惠及老区数万学生。李陆大、李尚大兄弟等华侨也在许集美的呼吁下慷慨解囊,为老区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不能忘记老区。”在许集美的努力之下,福建老区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应该抓紧做事,而不是做无谓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