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因此,非常有必要以雄安城市精神研讨会、雄安城市精神专项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雄安城市精神建设研究。按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理念,打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雄安地域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的雄安城市精神。
关键词:雄安新区;城市精神;建议
一、打造雄安城市精神的必要性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曾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根据历史传承、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要求凝炼出的价值理念。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形象传播、凝聚共识、价值标准、引领未来等功能。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在1961 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中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从物质上的能量(physical energy)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 energy)”,日本学者小川和佑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所著的《东京学》一书专门研究东京城市精神,把东京城市精神概括为“干练、优雅、合作”。近年来,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比如上海,在200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上海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八个字。 2007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代表中共第八届上海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新增了“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的表述。至此,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正式定格。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塑造雄安城市精神,雄安新区的发展也需要雄安城市精神的引领。因此,按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理念,打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雄安地域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的雄安城市精神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启动雄安城市精神建设研究
以雄安城市精神研讨会、雄安城市精神专项课题研究、雄安城市精神建议征集会、雄安城市精神征文等形式广泛发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开展雄安城市精神建设研究。
研究重点如下:
(一)对国内外城市精神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精神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有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为塑造雄安城市精神准备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对国内外典型城市进行城市精神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比如具有鲜明城市精神特色的国际都市纽约、巴黎、雅典,国内的北京、上海、西安等,研究这些城市打造城市精神的路径与方法、经验和教训,为雄安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镜鉴。
(二)对雄安地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建设必须“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2018年6月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上表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城市精神必须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城市精神的产生、培育、践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化。因此,必须对雄安新区的考古学文化、宋辽边关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文学文艺、民俗文化、水文化等进行系统挖掘和研究。并研究雄安地域文化与燕赵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为萃取雄安城市精神奠定基础,为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提供保障。
(三)注重从时代特点、未来发展角度研究雄安城市精神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梦想,雄安新区不仅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雄安新区也将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因此,要站在现在和未来,国内和国际的十字坐标去研究雄安城市精神。
三、对雄安城市精神塑造所应遵循原则和框架的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着眼点,以把雄安新区打造成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落脚点,以国内外先进城市精神建设理论为依据,以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精神建设实践为参考,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燕赵文化为底本,以雄安地域文化为基础,提炼和升华出雄安城市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已于2018年4月出炉,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设完成,雄安新区的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雄安城市精神的打造,必将推动雄安新区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孙志敏: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
李龙: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教授。
本文为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2020008)成果,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HB18-YB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雄安新区;城市精神;建议
一、打造雄安城市精神的必要性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曾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根据历史传承、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要求凝炼出的价值理念。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形象传播、凝聚共识、价值标准、引领未来等功能。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在1961 年出版的《城市发展史》中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从物质上的能量(physical energy)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psychic energy)”,日本学者小川和佑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所著的《东京学》一书专门研究东京城市精神,把东京城市精神概括为“干练、优雅、合作”。近年来,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比如上海,在200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确定上海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八个字。 2007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代表中共第八届上海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新增了“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的表述。至此,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正式定格。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塑造雄安城市精神,雄安新区的发展也需要雄安城市精神的引领。因此,按照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理念,打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雄安地域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的雄安城市精神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二、启动雄安城市精神建设研究
以雄安城市精神研讨会、雄安城市精神专项课题研究、雄安城市精神建议征集会、雄安城市精神征文等形式广泛发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开展雄安城市精神建设研究。
研究重点如下:
(一)对国内外城市精神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精神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有关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为塑造雄安城市精神准备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对国内外典型城市进行城市精神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比如具有鲜明城市精神特色的国际都市纽约、巴黎、雅典,国内的北京、上海、西安等,研究这些城市打造城市精神的路径与方法、经验和教训,为雄安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镜鉴。
(二)对雄安地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建设必须“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2018年6月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上表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城市精神必须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城市精神的产生、培育、践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化。因此,必须对雄安新区的考古学文化、宋辽边关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文学文艺、民俗文化、水文化等进行系统挖掘和研究。并研究雄安地域文化与燕赵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为萃取雄安城市精神奠定基础,为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提供保障。
(三)注重从时代特点、未来发展角度研究雄安城市精神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梦想,雄安新区不仅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雄安新区也将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因此,要站在现在和未来,国内和国际的十字坐标去研究雄安城市精神。
三、对雄安城市精神塑造所应遵循原则和框架的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着眼点,以把雄安新区打造成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落脚点,以国内外先进城市精神建设理论为依据,以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精神建设实践为参考,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燕赵文化为底本,以雄安地域文化为基础,提炼和升华出雄安城市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已于2018年4月出炉,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设完成,雄安新区的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雄安城市精神的打造,必将推动雄安新区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孙志敏: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
李龙: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教授。
本文为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2020008)成果,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HB18-YB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