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观点综述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特别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硬实力、硬件要素主导的博弈,转向软实力、软件要素主导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软实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上有着历史性的进步,但整体实力仍然不强,软实力相对更软,成为了制约中国企业科学发展、走向世界的软肋和短腿。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在不断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增强企业和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应硬化和优化自身的软实力,让企业软实力也硬起来,从而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竞争力。本着这一愿望,由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主办、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的“创新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软实力研讨会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11月21日至25日在南昌举办。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等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专题报告,50多家中央一级企业和天津、成都、青岛等地方国资委以及著名民营企业的代表近250人汇聚于此,就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这一课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就国际、国内、央企、集团文化建设等课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其观点综述如下:
央企企业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自2003年成立以来,国资委始终把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提升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一是设立工作机构,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开展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三是召开研讨交流会,全面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四是制定下发《指导意见》,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五是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发展;六是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评价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为全面开展央企企业文化评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会长王瑞祥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特点》专题报告中回顾了上述历程后指出:几年来,中央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走在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
从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有5个方面的显著进展:一是认识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力度,营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四是探索方式方法,企业文化建设的路数基本形成;五是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看,主要有4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不断巩固;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是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增强了企业软实力;四是保证和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与会代表从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王瑞祥同志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开拓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他认为:
首先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更加紧密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要求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新提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并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打造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一要贯彻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推动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致力发展、为国奉献的理念,引导广大职工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改革的促进派和稳定的中坚力量,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二要贯彻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树立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了更好地推動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广大职工的利益而建设企业文化,依靠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发挥广大职工的力量和智慧来建设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既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又源于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和谐统一;三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科学统筹、协调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以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推进、员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和保障支撑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四要贯彻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与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关系,形成企业、职工和社会和谐发展局面。
第三,紧密联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围绕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工作,加大文化融合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要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要围绕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创新企业价值理念。
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启示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会长曾坚在《当代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状况与借鉴》的报告中,广泛介绍了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将其归纳为以下10大特点:
1.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在跨国经营中充分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如:德国的企业文化冷静、理智、严谨、认真;而美国的企业则有着讲究个性、追求多样化、敢于冒险的特性;日韩的企业文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带有中庸、和谐、强调团队精神的特色;瑞典的企业文化则彰显民主、开放、和谐、追求卓越、重视环保…… 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
2.重视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如:瑞典的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形成小国家、大企业、小产品、大市场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构建“战略、管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经营体系,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紧密融合。
3.重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员工参与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企业的设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的空间,并要根据这一思想去确立自己的企业使命,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4.着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建设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把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业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跳槽,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日本企业,对于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更是十分重视,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用共同的企业价值和愿景来吸引和凝聚员工;二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理念真正根植于员工之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三是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保障;四是实行多种员工奖励机制,对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五是重视工会作用,由管理者与工会共同协调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六是注重非正式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
5.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强调责任意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首先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强调5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统一起来。
6.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把宣传企业、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在宣传产品的同时,经营企业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如:资深堂的宣传部有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
7.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当前,新的一轮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导致企业文化的对撞与重组。据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00个不成功的企业合并事例中,85%是因为管理模式不同、管理风格迥异、企业管理层不能融合造成的。因此,找出一条并购重组中行之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8.努力做到文化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通过对一些长寿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奠基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时又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之中;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达到传承文化、宣传形象、塑造品牌的目的。
9.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积极应对新闻突发事件,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境外企业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形象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0.把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丰田汽车公司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表面看,丰田竞争力的背后是管理效率,但管理效率的背后主要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二是不断改善、无止境改善的思想已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中,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三是现场管理,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相互责难或逃避责任,而是充分暴露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曾坚认为,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如下启迪:
1.要将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认真予以落实;2.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3.在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融合问题;4.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5.要加大中央企业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塑造企业品牌;6.要大力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7.要结合我国国情,注意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中国企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自觉性。把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考虑,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与展望》的报告,如数家珍地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企業文化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作了阐述,并结合实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作了科学预测。他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到现在经历了近30年发展,走过了四个阶段:从1983年、1984年开始到198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知识的传播和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适合性问题,就是企业文化理论适不适合于中国企业,它是不是有这种文化上底蕴上的沟通,能不能适合中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实践,争论的焦点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从1989年到1991年是第二阶段,这3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低潮徘徊阶段。企业文化理论,这种外来的理论是一种舶来品,这种外来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置疑,甚至被认为是自由化的产物,是被划在西化理论范畴中去的。从1992年到2003年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广泛探索试验期。这几年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就是小平南巡讲话,他把中国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再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十四大报告写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2004年到现在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全面系统深化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在大庆召开,它使企业文化从散在的、个别的实践形式,成为了被权威部门肯定的系统的组织行为。
孟教授还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其一,企业文化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主观偏好的产物;其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生性的动力和再生性的资源,而非外在的形象形式;其三,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创新、文化主导、文化自觉;企业文化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一是建立企业灵魂信仰体系;二是改革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生长点和落实途径。
在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未来的展望时,他说:企业文化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会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的范围将突破企业领域,走向社会;企业文化的实践将进入一个巩固期,创新期远未到来。
孟教授希望未来对企业文化的实践注重这样六个问题:1.重视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凸显其管理职能;2.强化集团文化、分公司文化、母子文化的研究;3.企业文化要向精细化发展,在内容提炼、体系设计和外延确立三个方面做到精细化;4.着力研究企业文化的接力与传承问题;5.文化冠名;6.企业文化评估测量的科学性问题……
集团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中央企业集团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但要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骨干、导向、示范和表率作用,也要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发挥骨干、导向、示范和表率作用。中央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要体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水平,要引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集团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对此,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长、国资委宣传工作局企业文化处处长李世华在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集团文化建设》的报告中,从四方面强调了集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中央企业“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国资委确立中央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实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集团文化。集团文化要在实施这些重要战略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中央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供动力源泉。2.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中央企业实施集团化管理的需要。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建立战略管理系统和文化共享平台,企业集团要走向持续成功,必须在文化层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寻找可持续存在的理念依据,即明确企业集团的使命追求、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体系。二是企业集团的决策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考。3.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中央企业调整重组的需要。自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来,不断加大企业重组调整力度,中央企业的户数从最初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43家,到2010年,通过进一步的调整重组减少到80到100家,同时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集团。推进内部重组、整合是增强企业控制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举措,是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央企业重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集团的战略、组织结构的调整、内部企业资源和业务的重组和整合、管理流程的再造、等等,但调整重组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一个对所属成员单位文化进行不断整合、融合、超越、创新的过程。企业体制的转型只有和文化转型相适应、相互推动、共同提高,才能降低企业改革的成本,实现改革目标。4.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和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需要。在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中,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的管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央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中,部分企业集团正在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也必然面临母子管控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在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導推进企业内部的重组整合,出台多项包括内控机制建设、法制风险防范在内的措施,以加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5.中央企业迫切需要加强集团文化建设。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总体上说主要是推动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的状况反映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何做好集团文化建设,特别是如何搞好集团文化与所属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怎样推进集团文化建设?李秘书长认为:首先,着眼战略,系统规划集团文化建设。着眼战略有三个层次:一是要着眼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的五大发展战略,集团文化建设要以实施这五大战略为重点和着力点。二是要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发展与战略转型的要求,提出能够实现战略发展与战略转型的文化理念,进而转化为各级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方式、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在集团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文化战略先行,为集团战略转型提供动力。三是对集团文化自身要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规划。其次,把握本质,精心构建集团价值理念体系。包括明确使命、规划愿景、提炼企业精神、确立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企业职能相匹配的相关经营管理理念。第三,遵循规律,着力推动集团价值理念的转化。集团文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有: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成长的规律、文化育人的规律。企业价值理念的转化模式: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推进集团价值理念转化重点要关注与把握:集团各级领导要率先转化、转化应是基于全价值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转化。第四,彰显个性,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集团文化品牌。企业文化它姓“企”,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体现行业特点,使职工感到这种文化既是本行业经营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又是本组织所唯一具有的独特表述,从而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把集团文化建成具有个性的品牌文化。集团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决定集团文化建设一定具有个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吸引社会关注的标志。企业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本土性、个性化、人性化,是不能复制、不能模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调研时强调:“企业文化的结晶是竞争力,企业文化只有来源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是吹的文化。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要实现集团文化本质的统一和个性化发展。第五,以人为本,不断追求集团文化建设的高境界。建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集团文化应树立一系列与之相适的价值理念。树立“依靠人”的集团发展根本前提理念,树立“提高人”的集团发展根本途径理念,把人才工作纳入集团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中央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坚持把“提高人”作为集团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全员培训放在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努力营造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的氛围。树立“尊重人”的集团发展根本要求理念。企业应做到尊重和珍惜员工的生命价值,建立生命安全保障体系。尊重员工独立人格与尊严和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张扬个性,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树立“为了人”的集团发展根本目的理念。为了人,就要把人(员工、客户、股东、出资人等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使企业和企业相关者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人的发展。树立“为了人”是集团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就要畅通充分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企业发展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
更高的竞争靠软实力
众所周知:高端的竞争靠软实力。对此,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总编辑李祖荣以《企业软实力及提升》为题,从软实力的“态势、作用、构成、途径”四个方面对提升企业软实力进行了全面解析,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对企业软实力的构成和塑造途径进行了阐述:
企业软实力目前的态势是:在面上已经感受到它的热度。软实力成为高频词、软实力的文章著作日渐丰富、建设全国企业软实力示范基地、进行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优秀成果评比、成立机构、开发学科、中国软实力产业协会、中国软实力产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应运而生,咨询、研究培训、建立网站、认证……“软实力”让我们从比较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从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的观念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概念。比如,我们企业的战略规划、党的建设、思想工作、精神文明、法制建设、心理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等各种工作,以一个新的范畴加以概括和研究,进行统筹和整合,如:企业软实力、软资产。
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即为什么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国家之间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方略发生了变化,国家确立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软实力缺失阻碍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脚步,企业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的软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报告揭示:我国大企业在包括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经营绩效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所占份额偏低、服务业企业比重偏低等;除数量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大企业“硬实力”方面的差距外,在资源整合、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内部管理、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等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软实力”方面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已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需要加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整合能力明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职业化水平明显滞后、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增强、跨国经营能力仍有待提高。
企业软实力及构成要素:李祖荣总编详细地阐述道:软实力是社会有机体(国家、区域、企业等)整合运用软资源形成的一种非物质力量,能够对外部和自身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他认为企业软实力包括政治力、领导力、思想力、说服力、包容力、整合力、行动力、学习力 、文化力、心理力、创新力、传播力等,关键是要形成合力,还需要认识和把握的几种关系:硬软实力关系、软实力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企业软实力的塑造路径要不拘一格,但求有效;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包括:跻身企业战略、实施人本管理、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整合能力、建造精神支柱、搞好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责任、重视品牌建设、保证必要投入、呵护心理健康、提高传播效能、宣扬公司英雄、搭乘网络快车、培育创新精神、追求特色实效。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天津市工业系统党委书记研究会、中国正泰集团的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代表们考察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航空工业公司,并听取了他们对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的介绍;参观了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加深了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理解。
代表普遍对会议感到满意。认为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国际国内和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势、主要规律与特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新思路也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把握;几个企业的经验典型、很有借鉴性。代表们对会议提供的精细化服务给予了积极评价。希望以后至少每年举办一次类似的会议和培训。王瑞祥会长也认为这种活动形式很好,建议每年开展一次,把对企业文化建设新认识的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推广出去。
(责任编辑:胡正)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特别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硬实力、硬件要素主导的博弈,转向软实力、软件要素主导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软实力。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上有着历史性的进步,但整体实力仍然不强,软实力相对更软,成为了制约中国企业科学发展、走向世界的软肋和短腿。
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在不断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增强企业和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应硬化和优化自身的软实力,让企业软实力也硬起来,从而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竞争力。本着这一愿望,由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主办、企业文明杂志社承办的“创新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软实力研讨会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11月21日至25日在南昌举办。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等与会领导和专家作了专题报告,50多家中央一级企业和天津、成都、青岛等地方国资委以及著名民营企业的代表近250人汇聚于此,就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这一课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就国际、国内、央企、集团文化建设等课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其观点综述如下:
央企企业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自2003年成立以来,国资委始终把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正确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提升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一是设立工作机构,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开展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三是召开研讨交流会,全面启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四是制定下发《指导意见》,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五是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发展;六是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评价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为全面开展央企企业文化评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会长王瑞祥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特点》专题报告中回顾了上述历程后指出:几年来,中央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走在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
从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有5个方面的显著进展:一是认识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力度,营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四是探索方式方法,企业文化建设的路数基本形成;五是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看,主要有4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进一步完善,使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不断巩固;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是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增强了企业软实力;四是保证和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与会代表从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王瑞祥同志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开拓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他认为:
首先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更加紧密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要求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新提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并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打造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一要贯彻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推动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致力发展、为国奉献的理念,引导广大职工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改革的促进派和稳定的中坚力量,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二要贯彻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牢固树立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了更好地推動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广大职工的利益而建设企业文化,依靠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发挥广大职工的力量和智慧来建设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既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又源于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和谐统一;三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科学统筹、协调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以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推进、员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和保障支撑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四要贯彻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与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和职工发展的关系,形成企业、职工和社会和谐发展局面。
第三,紧密联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实践,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围绕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工作,加大文化融合问题的探索与实践;要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要围绕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创新企业价值理念。
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启示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会长曾坚在《当代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状况与借鉴》的报告中,广泛介绍了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将其归纳为以下10大特点:
1.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在跨国经营中充分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如:德国的企业文化冷静、理智、严谨、认真;而美国的企业则有着讲究个性、追求多样化、敢于冒险的特性;日韩的企业文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带有中庸、和谐、强调团队精神的特色;瑞典的企业文化则彰显民主、开放、和谐、追求卓越、重视环保…… 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
2.重视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如:瑞典的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形成小国家、大企业、小产品、大市场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构建“战略、管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经营体系,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紧密融合。
3.重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员工参与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企业的设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的空间,并要根据这一思想去确立自己的企业使命,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4.着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建设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把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业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跳槽,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日本企业,对于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更是十分重视,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用共同的企业价值和愿景来吸引和凝聚员工;二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理念真正根植于员工之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三是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保障;四是实行多种员工奖励机制,对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五是重视工会作用,由管理者与工会共同协调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六是注重非正式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
5.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强调责任意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首先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强调5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统一起来。
6.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把宣传企业、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在宣传产品的同时,经营企业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如:资深堂的宣传部有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
7.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当前,新的一轮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导致企业文化的对撞与重组。据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00个不成功的企业合并事例中,85%是因为管理模式不同、管理风格迥异、企业管理层不能融合造成的。因此,找出一条并购重组中行之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8.努力做到文化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通过对一些长寿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奠基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时又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之中;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达到传承文化、宣传形象、塑造品牌的目的。
9.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积极应对新闻突发事件,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境外企业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形象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0.把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丰田汽车公司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表面看,丰田竞争力的背后是管理效率,但管理效率的背后主要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二是不断改善、无止境改善的思想已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中,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三是现场管理,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相互责难或逃避责任,而是充分暴露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曾坚认为,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如下启迪:
1.要将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认真予以落实;2.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3.在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融合问题;4.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5.要加大中央企业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塑造企业品牌;6.要大力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7.要结合我国国情,注意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中国企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自觉性。把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考虑,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与展望》的报告,如数家珍地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企業文化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作了阐述,并结合实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作了科学预测。他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到现在经历了近30年发展,走过了四个阶段:从1983年、1984年开始到198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知识的传播和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适合性问题,就是企业文化理论适不适合于中国企业,它是不是有这种文化上底蕴上的沟通,能不能适合中国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实践,争论的焦点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从1989年到1991年是第二阶段,这3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低潮徘徊阶段。企业文化理论,这种外来的理论是一种舶来品,这种外来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置疑,甚至被认为是自由化的产物,是被划在西化理论范畴中去的。从1992年到2003年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广泛探索试验期。这几年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就是小平南巡讲话,他把中国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再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十四大报告写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2004年到现在是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全面系统深化期。这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在大庆召开,它使企业文化从散在的、个别的实践形式,成为了被权威部门肯定的系统的组织行为。
孟教授还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其一,企业文化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主观偏好的产物;其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生性的动力和再生性的资源,而非外在的形象形式;其三,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创新、文化主导、文化自觉;企业文化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一是建立企业灵魂信仰体系;二是改革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生长点和落实途径。
在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未来的展望时,他说:企业文化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会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的范围将突破企业领域,走向社会;企业文化的实践将进入一个巩固期,创新期远未到来。
孟教授希望未来对企业文化的实践注重这样六个问题:1.重视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凸显其管理职能;2.强化集团文化、分公司文化、母子文化的研究;3.企业文化要向精细化发展,在内容提炼、体系设计和外延确立三个方面做到精细化;4.着力研究企业文化的接力与传承问题;5.文化冠名;6.企业文化评估测量的科学性问题……
集团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中央企业集团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但要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骨干、导向、示范和表率作用,也要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发挥骨干、导向、示范和表率作用。中央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要体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水平,要引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集团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对此,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秘书长、国资委宣传工作局企业文化处处长李世华在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集团文化建设》的报告中,从四方面强调了集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中央企业“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国资委确立中央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实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集团文化。集团文化要在实施这些重要战略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中央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提供动力源泉。2.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中央企业实施集团化管理的需要。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建立战略管理系统和文化共享平台,企业集团要走向持续成功,必须在文化层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寻找可持续存在的理念依据,即明确企业集团的使命追求、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体系。二是企业集团的决策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考。3.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中央企业调整重组的需要。自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以来,不断加大企业重组调整力度,中央企业的户数从最初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43家,到2010年,通过进一步的调整重组减少到80到100家,同时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集团。推进内部重组、整合是增强企业控制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举措,是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央企业重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集团的战略、组织结构的调整、内部企业资源和业务的重组和整合、管理流程的再造、等等,但调整重组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是一个对所属成员单位文化进行不断整合、融合、超越、创新的过程。企业体制的转型只有和文化转型相适应、相互推动、共同提高,才能降低企业改革的成本,实现改革目标。4.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和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需要。在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中,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的管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央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中,部分企业集团正在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也必然面临母子管控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在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導推进企业内部的重组整合,出台多项包括内控机制建设、法制风险防范在内的措施,以加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5.中央企业迫切需要加强集团文化建设。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总体上说主要是推动集团文化建设,集团文化的状况反映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如何做好集团文化建设,特别是如何搞好集团文化与所属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怎样推进集团文化建设?李秘书长认为:首先,着眼战略,系统规划集团文化建设。着眼战略有三个层次:一是要着眼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的五大发展战略,集团文化建设要以实施这五大战略为重点和着力点。二是要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发展与战略转型的要求,提出能够实现战略发展与战略转型的文化理念,进而转化为各级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方式、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在集团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文化战略先行,为集团战略转型提供动力。三是对集团文化自身要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规划。其次,把握本质,精心构建集团价值理念体系。包括明确使命、规划愿景、提炼企业精神、确立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企业职能相匹配的相关经营管理理念。第三,遵循规律,着力推动集团价值理念的转化。集团文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有: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成长的规律、文化育人的规律。企业价值理念的转化模式: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推进集团价值理念转化重点要关注与把握:集团各级领导要率先转化、转化应是基于全价值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转化。第四,彰显个性,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集团文化品牌。企业文化它姓“企”,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体现行业特点,使职工感到这种文化既是本行业经营所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又是本组织所唯一具有的独特表述,从而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把集团文化建成具有个性的品牌文化。集团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决定集团文化建设一定具有个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吸引社会关注的标志。企业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本土性、个性化、人性化,是不能复制、不能模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调研时强调:“企业文化的结晶是竞争力,企业文化只有来源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否则是吹的文化。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要实现集团文化本质的统一和个性化发展。第五,以人为本,不断追求集团文化建设的高境界。建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集团文化应树立一系列与之相适的价值理念。树立“依靠人”的集团发展根本前提理念,树立“提高人”的集团发展根本途径理念,把人才工作纳入集团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中央企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坚持把“提高人”作为集团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全员培训放在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努力营造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的氛围。树立“尊重人”的集团发展根本要求理念。企业应做到尊重和珍惜员工的生命价值,建立生命安全保障体系。尊重员工独立人格与尊严和员工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张扬个性,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树立“为了人”的集团发展根本目的理念。为了人,就要把人(员工、客户、股东、出资人等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使企业和企业相关者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人的发展。树立“为了人”是集团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就要畅通充分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企业发展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
更高的竞争靠软实力
众所周知:高端的竞争靠软实力。对此,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总编辑李祖荣以《企业软实力及提升》为题,从软实力的“态势、作用、构成、途径”四个方面对提升企业软实力进行了全面解析,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对企业软实力的构成和塑造途径进行了阐述:
企业软实力目前的态势是:在面上已经感受到它的热度。软实力成为高频词、软实力的文章著作日渐丰富、建设全国企业软实力示范基地、进行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优秀成果评比、成立机构、开发学科、中国软实力产业协会、中国软实力产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应运而生,咨询、研究培训、建立网站、认证……“软实力”让我们从比较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从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的观念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概念。比如,我们企业的战略规划、党的建设、思想工作、精神文明、法制建设、心理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等各种工作,以一个新的范畴加以概括和研究,进行统筹和整合,如:企业软实力、软资产。
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即为什么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国家之间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方略发生了变化,国家确立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软实力缺失阻碍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脚步,企业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的软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报告揭示:我国大企业在包括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经营绩效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所占份额偏低、服务业企业比重偏低等;除数量指标所反映的我国大企业“硬实力”方面的差距外,在资源整合、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内部管理、社会责任、人才培养等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软实力”方面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已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需要加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整合能力明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职业化水平明显滞后、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增强、跨国经营能力仍有待提高。
企业软实力及构成要素:李祖荣总编详细地阐述道:软实力是社会有机体(国家、区域、企业等)整合运用软资源形成的一种非物质力量,能够对外部和自身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他认为企业软实力包括政治力、领导力、思想力、说服力、包容力、整合力、行动力、学习力 、文化力、心理力、创新力、传播力等,关键是要形成合力,还需要认识和把握的几种关系:硬软实力关系、软实力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企业软实力的塑造路径要不拘一格,但求有效;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包括:跻身企业战略、实施人本管理、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整合能力、建造精神支柱、搞好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责任、重视品牌建设、保证必要投入、呵护心理健康、提高传播效能、宣扬公司英雄、搭乘网络快车、培育创新精神、追求特色实效。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天津市工业系统党委书记研究会、中国正泰集团的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代表们考察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航空工业公司,并听取了他们对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的介绍;参观了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加深了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理解。
代表普遍对会议感到满意。认为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国际国内和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势、主要规律与特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新思路也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把握;几个企业的经验典型、很有借鉴性。代表们对会议提供的精细化服务给予了积极评价。希望以后至少每年举办一次类似的会议和培训。王瑞祥会长也认为这种活动形式很好,建议每年开展一次,把对企业文化建设新认识的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推广出去。
(责任编辑: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