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第十九章六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十九章七节: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十九章八节: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以上《论语》原文片段中的重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幺峻洲释义: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孔子说:“只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笃实而加以赞许,[他]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神色上伪装庄重的人呢?”
第十九章六节: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十九章七节:子夏说:“各种行业的工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入于道的目的。”
第十九章八节:子夏说:“小人对过错必定要掩饰。”
本文作者解读:
毛主席说过,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定是个好的哲学家,而一个好的哲学家不一定是个好的经济学家。毛主席这儿是强调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价值观的重要性。其直接的意思是说,你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价值取向;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好的价值取向,甭管是当经济学家,还是当数学家,还是当法学家……都当不好。
针对上述四段语录,我想专谈如下几点体会:
我以为,孔子这儿强调的是:(“言”)论要笃(实),(色)庄要真(庄),“博学而笃(符合)志(向),切问要‘近思’”,这才能生成“仁”。而如何“有仁”,孔子讲必须以“成其事”来“致其道”,有过必须改,不能文过饰非;文过饰非者,那是“小人”。今天,我们建设新商业文明,必须以孔夫子及其子弟们这些理念武装之。我以为,从企业角度来讲,作为企业家来讲核心就是有一条根本指导线索,这就是划清“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具体到如何打造新的商业文明,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四个视角分析问题、规范行为。
第一个视角:
企业是“事销”还是“事消”?
或者说,企业是事客(户)还是事商(业)?我以为,在多事之秋的今天,当务之急应该以“事消”替代“事销”。新的商业文明的基础是建立在“事消”这个平台上。一个真正的企业、企业家应该天天搞“事消”,处处事事为消费者着想,真正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出解决方案来,而这也就是孔子说的“论笃”了,真正“事消”了,那个“论”才“笃”(实),你那些言论、承诺才是有效的,才会有用,才会真实。或者说,表面上在那儿看像个君子,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是不行的!真正“事消”,而非“事销”。
近日某下午,我用了很长时间看邓正红的《软实力》一书,邓正红在这里边最重要一点就是强调价值,他说:“软实力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此话很有道理。他讲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企业精神,本人理解他讲的就是这些东西。甭管我们讲的“仁”也好,“道”也好,从企业家来讲,最要紧的是要真正去“事消”而非“事销”,这是多数企业成败的最后分水岭。《论语》第十一章二十一节中“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就是讲的这个东西。企业不能老停留在承诺上。现在好多企业都在那儿大搞表态,一说社会责任就出了好多的承诺,天花乱坠。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能只看承诺,光看承诺是不行的。从企业来讲就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价值上,而要从使用价值上来检验,从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价值当中倒过来检验这个价值怎么样,检验值不值那么多钱。
前不久《北京你早》说了一件事,一个不懂手机的老教授手机电池没电了,他找到修手机的人请他修修手机,而修手机的人二话不说,上来就把手机盖打开,这儿捅捅那儿捅捅,随即就说:“80块钱吧!”老教授一听挺贵的,便又找了一家,这家说“50吧”,最后一家说要20元。正在这时,他的学生遇上了,拿过手机一看,说:“这是没有电池了!”拉着他就走。你看,这是典型的乱收费蒙骗消费者,这绝非“事消”,而是“事销”。
第二个视角:
企业是拒黑(箱)还是造黑(箱)?
在今天“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几乎可以肯定,企(业)客(户)之间,几乎没有完全不存在黑箱的。卖东西的人总要赚一点,有人认为,问题是赚多少?而我总认为,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商业文明要求的是拒绝黑箱而不是黑箱大小问题。“小人之过也必文”,是个什么意思呢?文过饰非呀,“文过饰非”就是造个黑箱,忽悠顾客,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天天都有这个问题。现在好多人喜欢通过所谓的危机公关来解决问题,实际是用个黑箱把它、把自己的问题藏起来。“小”人之过必定是掩饰的,君子之过如日月经天,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另一方面,一些人合作之中、同人打交道之中总是想忽悠别人——掠夺别人,宰别人。所以,像赵本山演的“忽悠”那个节目,究竟起正作用大还是副作用大还是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生活,尤其一说到新商业文明建设,实际上是天天在自己同自己作斗争的问题,要使这个斗争取得胜利,就得不设黑箱,不保存黑箱。设黑箱还是不设黑箱这是一个要不要现代精神文明的问题。设黑箱说严重一点是个大错误,而把它掩盖起来仍然也是一个错误。有的人有时也这样想,我这是小毛病,我自己偷偷把它改了就行了,不一定要去大张旗鼓。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讲这是小人和君子的分界。正义者就是要每天同黑箱作斗争,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这对于企业、企业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这对于每个员工来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家无非是经营上的大问题,员工无非是作业上的小问题,但都是问题。
第三个视角:
成事致道还是矢事致道?
儒家学派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在“成其事”中来“致其道”;不成其事就无法致其道,如果还想抄近道不去成事而枉想致道,那是不可能的。“成事”可能“致道”,也可能不“致道”,二种可能都有,但不“成事”则只有一种可能,只能无“道”,道在“成事”中。对此,子夏的意思是说,你必须明了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业实践来致道,要通过实践中的明其事理而达其道。打造新商业文明,要通过实践,在实际地干一件事一件事中来悟、来发现“道”,而不是脱离了具体事来空讲道,而那种“道”是没有的。“道”一定是存在于你干成一件事一件事的过程之中。这一论点,子夏讲得非常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学”是理性的,干事是感性的,理性、感性这两者结合起来你才能成其事,才能致其道。就是这个“致道”,是以成事致道呢?还是以不干事致道呢?不干事的致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是骗人的。他讲的这个辩证关系非常好!
显然,在海尔,没有“人单合一”下作成印度40口人大家庭用的冰箱之等等的“成其事”,也就谈不上“人单合一”的“致其道”;在联想,没有购并IBM PC之机及其“成其事”,就谈不上今日联想跨国文化融合的“致其道”。
第四个视角:
由笃志而博学,由“近思”而“切问”,还是相反?
这就是说,必须以“笃志”来主导“博学”,以“近思”来主导切问。这是打造新商业文明中经常遇到的一大课题。笃志主导博学有点像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关系一样,多元化是什么都可以干,专业化则不同,就是专攻那一点,它强调以专笃志来主导其多元。就一般而言,在博学的基础上,有一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专心致志,“志”讲的是方向的问题。“志于道而居于德”,“德”是讲规范的,这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后边这个切问,“近思切问”的“近思”是说的理性的东西,切问就是切磋,海阔天空都可以聊,但是,一定要“近思”,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最近,我看了科特勒讲的关于品牌基础市场的论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看来,他讲的内容包括:一个是说基础市场是未来扩大更大市场的基础,这是一个方面;大概还有一个意思,从基础市场总结出模式来,这表明,“切问”还有个模式的问题。这个模式,实际上久而久之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中的精华。它这个东西离邓正红所说的核心价值是最切近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上升到理性,就是事物的内在逻辑上。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首席专家、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李万全)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第十九章六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十九章七节: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十九章八节: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以上《论语》原文片段中的重点符号为作者所加。
幺峻洲释义:
第十一章二十一节:孔子说:“只是因为[一个人的]言论笃实而加以赞许,[他]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神色上伪装庄重的人呢?”
第十九章六节: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且专心致志,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十九章七节:子夏说:“各种行业的工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入于道的目的。”
第十九章八节:子夏说:“小人对过错必定要掩饰。”
本文作者解读:
毛主席说过,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定是个好的哲学家,而一个好的哲学家不一定是个好的经济学家。毛主席这儿是强调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价值观的重要性。其直接的意思是说,你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价值取向;没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世界观,乃至好的价值取向,甭管是当经济学家,还是当数学家,还是当法学家……都当不好。
针对上述四段语录,我想专谈如下几点体会:
我以为,孔子这儿强调的是:(“言”)论要笃(实),(色)庄要真(庄),“博学而笃(符合)志(向),切问要‘近思’”,这才能生成“仁”。而如何“有仁”,孔子讲必须以“成其事”来“致其道”,有过必须改,不能文过饰非;文过饰非者,那是“小人”。今天,我们建设新商业文明,必须以孔夫子及其子弟们这些理念武装之。我以为,从企业角度来讲,作为企业家来讲核心就是有一条根本指导线索,这就是划清“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具体到如何打造新的商业文明,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四个视角分析问题、规范行为。
第一个视角:
企业是“事销”还是“事消”?
或者说,企业是事客(户)还是事商(业)?我以为,在多事之秋的今天,当务之急应该以“事消”替代“事销”。新的商业文明的基础是建立在“事消”这个平台上。一个真正的企业、企业家应该天天搞“事消”,处处事事为消费者着想,真正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找出解决方案来,而这也就是孔子说的“论笃”了,真正“事消”了,那个“论”才“笃”(实),你那些言论、承诺才是有效的,才会有用,才会真实。或者说,表面上在那儿看像个君子,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是不行的!真正“事消”,而非“事销”。
近日某下午,我用了很长时间看邓正红的《软实力》一书,邓正红在这里边最重要一点就是强调价值,他说:“软实力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此话很有道理。他讲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企业精神,本人理解他讲的就是这些东西。甭管我们讲的“仁”也好,“道”也好,从企业家来讲,最要紧的是要真正去“事消”而非“事销”,这是多数企业成败的最后分水岭。《论语》第十一章二十一节中“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就是讲的这个东西。企业不能老停留在承诺上。现在好多企业都在那儿大搞表态,一说社会责任就出了好多的承诺,天花乱坠。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能只看承诺,光看承诺是不行的。从企业来讲就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价值上,而要从使用价值上来检验,从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价值当中倒过来检验这个价值怎么样,检验值不值那么多钱。
前不久《北京你早》说了一件事,一个不懂手机的老教授手机电池没电了,他找到修手机的人请他修修手机,而修手机的人二话不说,上来就把手机盖打开,这儿捅捅那儿捅捅,随即就说:“80块钱吧!”老教授一听挺贵的,便又找了一家,这家说“50吧”,最后一家说要20元。正在这时,他的学生遇上了,拿过手机一看,说:“这是没有电池了!”拉着他就走。你看,这是典型的乱收费蒙骗消费者,这绝非“事消”,而是“事销”。
第二个视角:
企业是拒黑(箱)还是造黑(箱)?
在今天“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几乎可以肯定,企(业)客(户)之间,几乎没有完全不存在黑箱的。卖东西的人总要赚一点,有人认为,问题是赚多少?而我总认为,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新商业文明要求的是拒绝黑箱而不是黑箱大小问题。“小人之过也必文”,是个什么意思呢?文过饰非呀,“文过饰非”就是造个黑箱,忽悠顾客,相当多的企业经营天天都有这个问题。现在好多人喜欢通过所谓的危机公关来解决问题,实际是用个黑箱把它、把自己的问题藏起来。“小”人之过必定是掩饰的,君子之过如日月经天,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另一方面,一些人合作之中、同人打交道之中总是想忽悠别人——掠夺别人,宰别人。所以,像赵本山演的“忽悠”那个节目,究竟起正作用大还是副作用大还是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生活,尤其一说到新商业文明建设,实际上是天天在自己同自己作斗争的问题,要使这个斗争取得胜利,就得不设黑箱,不保存黑箱。设黑箱还是不设黑箱这是一个要不要现代精神文明的问题。设黑箱说严重一点是个大错误,而把它掩盖起来仍然也是一个错误。有的人有时也这样想,我这是小毛病,我自己偷偷把它改了就行了,不一定要去大张旗鼓。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讲这是小人和君子的分界。正义者就是要每天同黑箱作斗争,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这对于企业、企业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这对于每个员工来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家无非是经营上的大问题,员工无非是作业上的小问题,但都是问题。
第三个视角:
成事致道还是矢事致道?
儒家学派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在“成其事”中来“致其道”;不成其事就无法致其道,如果还想抄近道不去成事而枉想致道,那是不可能的。“成事”可能“致道”,也可能不“致道”,二种可能都有,但不“成事”则只有一种可能,只能无“道”,道在“成事”中。对此,子夏的意思是说,你必须明了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业实践来致道,要通过实践中的明其事理而达其道。打造新商业文明,要通过实践,在实际地干一件事一件事中来悟、来发现“道”,而不是脱离了具体事来空讲道,而那种“道”是没有的。“道”一定是存在于你干成一件事一件事的过程之中。这一论点,子夏讲得非常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学”是理性的,干事是感性的,理性、感性这两者结合起来你才能成其事,才能致其道。就是这个“致道”,是以成事致道呢?还是以不干事致道呢?不干事的致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是骗人的。他讲的这个辩证关系非常好!
显然,在海尔,没有“人单合一”下作成印度40口人大家庭用的冰箱之等等的“成其事”,也就谈不上“人单合一”的“致其道”;在联想,没有购并IBM PC之机及其“成其事”,就谈不上今日联想跨国文化融合的“致其道”。
第四个视角:
由笃志而博学,由“近思”而“切问”,还是相反?
这就是说,必须以“笃志”来主导“博学”,以“近思”来主导切问。这是打造新商业文明中经常遇到的一大课题。笃志主导博学有点像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关系一样,多元化是什么都可以干,专业化则不同,就是专攻那一点,它强调以专笃志来主导其多元。就一般而言,在博学的基础上,有一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专心致志,“志”讲的是方向的问题。“志于道而居于德”,“德”是讲规范的,这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后边这个切问,“近思切问”的“近思”是说的理性的东西,切问就是切磋,海阔天空都可以聊,但是,一定要“近思”,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最近,我看了科特勒讲的关于品牌基础市场的论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看来,他讲的内容包括:一个是说基础市场是未来扩大更大市场的基础,这是一个方面;大概还有一个意思,从基础市场总结出模式来,这表明,“切问”还有个模式的问题。这个模式,实际上久而久之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中的精华。它这个东西离邓正红所说的核心价值是最切近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上升到理性,就是事物的内在逻辑上。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首席专家、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