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其要求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学习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自主实践的能力,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而非单纯的陈述性知识。针对新课程所提出的精神和理念,笔者结合自身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活动;自主性;主体;合作;评价
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题为依托,设计活动环节
教师在活动当中是起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要。此外,一个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完整的初中数学课题活动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计划的组织必须由教师来做。笔者的设计思路为:课前预习→自主提问→探究问题。课堂上出示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生成新的知识点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初中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为例,本节的教学是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课文中提供了四种情境。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在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性质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发现图形与数字规律这两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这个活动分为设计为三个过程。三个时间的具体工作设计如下:
在前期,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和牙签若干,并告知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引导,将如下图的长方形纸片按照图示折叠、裁剪、展开。其次,在第二个活动中,也是让学生进行如下图的操作。在每个活动活动学生操作实践完毕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如在第二个活动中,提出:如果让你搭1个、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牙签。进而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搭10个、11个、1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牙签?
在实践后,在学生探索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并达成共识,得出: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的牙签数为3n+1个。
此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总结,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要多设计学生的操作与探索环节。
二、以问题为基础,提高趣味性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而问题的创设要具有情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应该是生活当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曾经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过:“数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枯燥的数字运算与推理,现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中也充满了生活问题,我学起来有动力多了,不怕数学上的挑战,而且面对挑战越来越有劲”。由此可见情境化的数学作用之大。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数学活动——平面图形的镶嵌为例。若我们单纯灌输学生各个图形的各个角的度数和如何将他们拼接起来为360度的知识,虽然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这样数学活动就失去其意义所在。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生活问题,创设课堂教育的情境,如: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的地板、墙壁、天花板都是用一个个图形镶嵌起来的,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了解一下它们具体是由哪些具体的图形镶嵌组成的,一起来观察美的所在。其次,教师在充分探究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个镶嵌图形,相信每个人都会拼接处不同的镶嵌图案,这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现实中去,增加了其趣味性。如下图所示为学生可能出现的镶嵌图形。
当然,问题的创设不仅仅在创设情境中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问题的创设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俨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自主性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而今天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交流与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体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在八年级下册《估计袋子中红球的白球的数目》这一课中,在教师说明袋子里只有红球和白球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有放回的摸球并进行登记,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红球和白球数目的方法。
四、以合作为模式,继续深化拓展
小组合作模式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中学的课堂中,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小组合作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可以就数学活动进行沟通、讨论与合作,能够互相分享其数学活动的所思、所想、所得,填补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缺漏的知识点。再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创新力土壤的形成,也可以深化对于数学活动问题的看法,提出超出现有知识背景的、具有可探索意义的问题来。如同样以上面平面图形镶嵌为例,可能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镶嵌方案,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得到不同的答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与结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创设小组合作环节。
五、以评价为引导,反馈并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充当任何角色,不进行任何指导,我们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应该设计一系列的评价学生的指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们也应该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能单纯为了一个活动而去设计。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不断对学生进行反馈与提升,也是我们整个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在熟练把握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进取与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精神,课堂也才会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马佩强,孟静.化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J].山东教育,2011(Z2).
[2]赵宏山.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尝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
[3]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活动;自主性;主体;合作;评价
针对新课标所提倡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题为依托,设计活动环节
教师在活动当中是起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要。此外,一个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个完整的初中数学课题活动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计划的组织必须由教师来做。笔者的设计思路为:课前预习→自主提问→探究问题。课堂上出示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生成新的知识点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初中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为例,本节的教学是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课文中提供了四种情境。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在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性质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发现图形与数字规律这两个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这个活动分为设计为三个过程。三个时间的具体工作设计如下:
在前期,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和牙签若干,并告知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引导,将如下图的长方形纸片按照图示折叠、裁剪、展开。其次,在第二个活动中,也是让学生进行如下图的操作。在每个活动活动学生操作实践完毕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如在第二个活动中,提出:如果让你搭1个、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牙签。进而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搭10个、11个、1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牙签?
在实践后,在学生探索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并达成共识,得出: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的牙签数为3n+1个。
此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总结,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要多设计学生的操作与探索环节。
二、以问题为基础,提高趣味性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而问题的创设要具有情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应该是生活当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曾经有一位学生跟我说过:“数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枯燥的数字运算与推理,现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中也充满了生活问题,我学起来有动力多了,不怕数学上的挑战,而且面对挑战越来越有劲”。由此可见情境化的数学作用之大。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数学活动——平面图形的镶嵌为例。若我们单纯灌输学生各个图形的各个角的度数和如何将他们拼接起来为360度的知识,虽然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这样数学活动就失去其意义所在。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生活问题,创设课堂教育的情境,如: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的地板、墙壁、天花板都是用一个个图形镶嵌起来的,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了解一下它们具体是由哪些具体的图形镶嵌组成的,一起来观察美的所在。其次,教师在充分探究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个镶嵌图形,相信每个人都会拼接处不同的镶嵌图案,这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现实中去,增加了其趣味性。如下图所示为学生可能出现的镶嵌图形。
当然,问题的创设不仅仅在创设情境中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问题的创设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俨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自主性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而今天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交流与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过程中充分体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在八年级下册《估计袋子中红球的白球的数目》这一课中,在教师说明袋子里只有红球和白球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有放回的摸球并进行登记,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红球和白球数目的方法。
四、以合作为模式,继续深化拓展
小组合作模式近年来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中学的课堂中,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小组合作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可以就数学活动进行沟通、讨论与合作,能够互相分享其数学活动的所思、所想、所得,填补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缺漏的知识点。再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创新力土壤的形成,也可以深化对于数学活动问题的看法,提出超出现有知识背景的、具有可探索意义的问题来。如同样以上面平面图形镶嵌为例,可能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就有着不同的镶嵌方案,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得到不同的答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与结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创设小组合作环节。
五、以评价为引导,反馈并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充当任何角色,不进行任何指导,我们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应该设计一系列的评价学生的指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们也应该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能单纯为了一个活动而去设计。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不断对学生进行反馈与提升,也是我们整个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在熟练把握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拓进取与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精神,课堂也才会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马佩强,孟静.化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J].山东教育,2011(Z2).
[2]赵宏山.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尝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
[3]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