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因为闲居他乡,还是缘于人已中年,我发现最近真正能让自己感动的,不再是宏大的史诗和经典的剧作,而是过去曾视而不见的生活细琐。前天去附近一家超市,看见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姑娘,正踮起脚站在卖腌渍鲑鱼的柜台前,好奇地用手指蘸了蘸生鱼块,然后伸出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手指。腥咸的味道让她做了个鬼脸,然后发出一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这一举动激发了孩子内心不为成人所解的好奇心,小姑娘竟开始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个柜台之间,对自己能够触及的各类腌制食品,无论酸甜苦辣和生熟,逐一先蘸后舔,笑声盈耳,一脸喜色……孩子那纯粹得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让我早已变得麻木的内心里产生一丝颤动。我忘记了购物,一直傻愣愣地站在那里盯着她看,以至于孩子的母亲以为碰上了心怀不轨的坏人,疑惑地瞪我一眼,急匆匆地拉着孩子走开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一只爬行的蜗牛足以让他们消磨半天的光阴,几粒普通的石子就能给他们催生出一脸的灿烂。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历经沧桑的心早已空洞而粗疏,看遍红尘的目光早已恍惚而飘散。我们瞻前顾后,追古思今,唯独遗漏了当下,忽视了眼前。我们沉陷于仪式,去简就繁,偏偏忘记了人生的纯粹和真实。
人生多有被称羡的得意之时,什么金榜题名啦、洞房花烛啦、独中头彩啦、加官晋爵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我看来,无论当事者是开怀畅笑,还是窃窃自喜,内心却都免不了生出一丝别样的情绪:或是出人头地的扬眉吐气,或是苦尽甘来的悲喜交加,或是鸿运当头的迷惑惊愕……而这些情绪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无关的。在世务俗累缠身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对意义的探究。人生一切的一切,无论动机、过程还是结局,都逃脱不了来自公众的评判,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意义的色彩。笑要有笑的理由,哭要有哭的道理,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无法做到随心所欲,都要顾及别人投向你的审视的目光。这些目光纵横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形成了成人世界里的束缚、限制和重压,让每个人不是缩手缩脚、无法舒展,就是动作夸张、形同演戏。《儒林外史》中考到一把年纪的范进,穷困潦倒,屡遭嘲笑,甚至连杀猪的老丈人对他都看不上眼,动辄吆三喝四。范进就是一个在世俗目光大网中被囚禁得几近窒息的典型,一朝忽然中了举人,涌上心头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愉悦,而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所以失足跌倒并发起疯来,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悲剧结局。
人们常以“无欲则刚”来进行摆脱贪欲、回归本真的自警,但真正能实践者却大乏其人。这并非人们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而是陷身于世俗的束缚时间太久,已经对天真和单纯没有了清晰的记忆,忘记了快乐是生命存在的本能或者天性之一,而是动不动就自觉深沉地陷入思考:我为什么而快乐?这样的快乐有什么意义?
一种需要注明意义的快乐,还会是真正的快乐吗?
(苏海涛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6月11日)
人生多有被称羡的得意之时,什么金榜题名啦、洞房花烛啦、独中头彩啦、加官晋爵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我看来,无论当事者是开怀畅笑,还是窃窃自喜,内心却都免不了生出一丝别样的情绪:或是出人头地的扬眉吐气,或是苦尽甘来的悲喜交加,或是鸿运当头的迷惑惊愕……而这些情绪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无关的。在世务俗累缠身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对意义的探究。人生一切的一切,无论动机、过程还是结局,都逃脱不了来自公众的评判,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意义的色彩。笑要有笑的理由,哭要有哭的道理,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无法做到随心所欲,都要顾及别人投向你的审视的目光。这些目光纵横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形成了成人世界里的束缚、限制和重压,让每个人不是缩手缩脚、无法舒展,就是动作夸张、形同演戏。《儒林外史》中考到一把年纪的范进,穷困潦倒,屡遭嘲笑,甚至连杀猪的老丈人对他都看不上眼,动辄吆三喝四。范进就是一个在世俗目光大网中被囚禁得几近窒息的典型,一朝忽然中了举人,涌上心头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愉悦,而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所以失足跌倒并发起疯来,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悲剧结局。
人们常以“无欲则刚”来进行摆脱贪欲、回归本真的自警,但真正能实践者却大乏其人。这并非人们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而是陷身于世俗的束缚时间太久,已经对天真和单纯没有了清晰的记忆,忘记了快乐是生命存在的本能或者天性之一,而是动不动就自觉深沉地陷入思考:我为什么而快乐?这样的快乐有什么意义?
一种需要注明意义的快乐,还会是真正的快乐吗?
(苏海涛摘自《广州日报》2012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