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议论文的写作成为了我们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还处在写人记事状物的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强。他们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不足,也就是欠缺严密的逻辑思维。写议论文时,在语言上表现为语言贫乏,逻辑混乱,问题不明等问题。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丰富和积累议论文写作语言有几点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阅读 议论文 写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98-01
一、朗读美文,情感融入
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获得美育教育。好的文章无不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等诸多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优美动听,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拿来主义》在论述“送去主义”时,说到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鲁迅先生还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看似闲聊的话语包含了深重的讽刺意味,能想得到鲁迅先生说话时的义愤填膺,有怒难述的心酸。并且,经过反复诵读课文,对于一些好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用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提出他的观点:人是既坚强又脆弱的。人“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在反复朗读中,重读“足以”,加强语气,突出极微小的东西也能置人于死地。“一口气、一滴水”太微小了,是满不在乎的。“一口气、一滴水”要重音轻读,应读出平常人们对这些满不在乎的语气。但“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文章通过一个“多”字,在展示穿透浮华的真实之后,又送上一丝暖意,感到人的高贵和伟大。
二、背诵好句,博闻强记
背诵好句首先是在诵读基础上的熟练。通过多次大声地朗读,真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对接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节奏、情感上烙下深刻的印记,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如地模仿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但如此,背诵好句更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对文本大意的初步理解,可以提高背诵的质量。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背诵的相关内容反复地揣摩、比对、判断、领悟,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这对学生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所读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劝学》围绕“劝”字运用设喻,设喻形象具体,方式灵活,源于生活,连贯一体而不庞杂,使文章说理透彻,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感受到多变的议论语言带来的美感,也从中学习到说理语言组织的方式。
三、广泛阅读,思维创新
丰富写作语言,离不开阅读。阅读不能只是局于一隅,应该视野开阔,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增强他们的辨识能力。阅读也不能只是朗读,也需要独立地静默阅读,默读有利于思考。使学生在诵读文本时,抓住能体现文本精髓的语言,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的“只不过”“最”突出人的脆弱,“但”突出“能思想”。如此这般,让学生沉浸在作品默读时能静下心来走入文本细细品味。在言语的世界里学生勾画批注、品味词句就能水到渠成,面对优美文句,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为感悟艰深的哲理做铺垫。
四、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阅读积累不仅仅是对语言和素材的积累,更是对不同文体的深度感受和理解,是对同一材料在不同文本写作中的呈现方式的进一步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从整体文本出发,灵活多变地运用语言。比如,《过秦论》和《六国论》都运用评述结合的手法,来评论秦国灭亡的缘由和六国破灭的原因,从而达到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不同的是:在结构上,《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先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边述边评,以评为主,运用具体事实来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在组织材料上,《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则以事物类别为序,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这样对比阅读,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议论文写作与记叙文写作的不同。在写作议论文时,由于观点的不同和论证的需要,同一时期的历史都需要恰当的处理和剪裁,语言组织上则要注意到分析论证的特点。这对学生写议论文有很大帮助。
积累与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结目标。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议论文的特点,逐渐在读、诵、说、思、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 议论文 写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98-01
一、朗读美文,情感融入
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获得美育教育。好的文章无不具有语言美音乐美等诸多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优美动听,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拿来主义》在论述“送去主义”时,说到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鲁迅先生还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看似闲聊的话语包含了深重的讽刺意味,能想得到鲁迅先生说话时的义愤填膺,有怒难述的心酸。并且,经过反复诵读课文,对于一些好文章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才会在文章的布局谋篇和遣词用句方面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帕斯卡尔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提出他的观点:人是既坚强又脆弱的。人“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在反复朗读中,重读“足以”,加强语气,突出极微小的东西也能置人于死地。“一口气、一滴水”太微小了,是满不在乎的。“一口气、一滴水”要重音轻读,应读出平常人们对这些满不在乎的语气。但“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文章通过一个“多”字,在展示穿透浮华的真实之后,又送上一丝暖意,感到人的高贵和伟大。
二、背诵好句,博闻强记
背诵好句首先是在诵读基础上的熟练。通过多次大声地朗读,真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对接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节奏、情感上烙下深刻的印记,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如地模仿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但如此,背诵好句更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对文本大意的初步理解,可以提高背诵的质量。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背诵的相关内容反复地揣摩、比对、判断、领悟,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这对学生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所读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劝学》围绕“劝”字运用设喻,设喻形象具体,方式灵活,源于生活,连贯一体而不庞杂,使文章说理透彻,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感受到多变的议论语言带来的美感,也从中学习到说理语言组织的方式。
三、广泛阅读,思维创新
丰富写作语言,离不开阅读。阅读不能只是局于一隅,应该视野开阔,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增强他们的辨识能力。阅读也不能只是朗读,也需要独立地静默阅读,默读有利于思考。使学生在诵读文本时,抓住能体现文本精髓的语言,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的“只不过”“最”突出人的脆弱,“但”突出“能思想”。如此这般,让学生沉浸在作品默读时能静下心来走入文本细细品味。在言语的世界里学生勾画批注、品味词句就能水到渠成,面对优美文句,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为感悟艰深的哲理做铺垫。
四、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阅读积累不仅仅是对语言和素材的积累,更是对不同文体的深度感受和理解,是对同一材料在不同文本写作中的呈现方式的进一步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从整体文本出发,灵活多变地运用语言。比如,《过秦论》和《六国论》都运用评述结合的手法,来评论秦国灭亡的缘由和六国破灭的原因,从而达到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不同的是:在结构上,《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先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边述边评,以评为主,运用具体事实来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在组织材料上,《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则以事物类别为序,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这样对比阅读,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议论文写作与记叙文写作的不同。在写作议论文时,由于观点的不同和论证的需要,同一时期的历史都需要恰当的处理和剪裁,语言组织上则要注意到分析论证的特点。这对学生写议论文有很大帮助。
积累与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结目标。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议论文的特点,逐渐在读、诵、说、思、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