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自得”思想与当今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暗自契合,学生对中学物理的学习要经历“生活—物理—生活”的过程,本文就如何用“自得”思想指导其中各环节的教学实践做一简要说明。
关键词: 自得 中学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探究 观察
孟子离娄章句下写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1]这里的“自得”译为“有所收获”,君子喜欢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运用自如,愈近炉火纯青。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便认识到,“深造”才可得“道”,而持续地得“道”才可能达到“深造”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追逐,共同实现君子的“自得”愿望。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的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2]这或许是对孟子“自得”思想在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目的的最浅显又最为深刻的注解了,而且与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完全吻合。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为达到这样一种美好的目标,怎样做到从教到不教,怎样践行“自得”思想呢?教师怎么教就显得比教什么更为重要了。
物理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又运用所得到的物理学理论来指导改变周围客观世界,促进人类进步。因此中学物理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科目的鲜明特点: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通过生活现象进入物理,通过实验探究探索物理,又通过解释生活现象深刻理解物理。为将“自得”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下面我从以上三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具体实施教学活动。
一、引起学生兴趣,带学生自愿从生活走进物理
中学生在13—18岁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身心迅速发展与完善,自我意识逐渐兴起,是情感、兴趣、意志等方面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如果能够在为学生掀开物理的面纱之时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热情;而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恰恰是因为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开场没有悉心准备,陈词滥调又落后于时代,学生对物理最初的认识就会有失偏颇,继而影响后续的学习。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感官印象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最为直接,生活经验又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原始的判断依据。教师要独具慧眼,挖掘一切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平实琐碎人人都可触及;又要有原则和方法,巧妙地将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认识过渡到物理的殿堂中来,让学生感到物理的奇妙,关于物理的本质还要去探索。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既提供“机遇”又给予“挑战”,勾起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自愿深入其中,是学生能够持续“深造”最本真也是最强有力的原动力,还能为实现“自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究,带学生自主从实验探索物理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实验为基础,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来说,仍需要相当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实力才能完成。除却教师所必备最基本的实验专业知识不必多谈以外,要想让学生形成“自得”的习惯,教师还要对有关实验的各个方面做足功课。我们拿实验器材的使用这一点来举例,酒精灯常见于用来加热固体和液体,但学生一般很难想到用酒精灯也可以用来加热附近空气,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变成不均匀的介质,而这正是研究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传播时需要的条件,非均匀的液体和固体较难实现,但非均匀的气体就很容易得到,且实验现象明显。人的思维容易被“理所应当”的现象所禁锢和迟钝。打破僵化的思维,听起来很宽泛又似乎摸不着边际,从加热固、液体到气体,看似不起眼,但却是思维的一转弯,一跳跃。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不单单为了得出早已知晓的结果,根本目的是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中学物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点滴滴都了然于胸,对一个知识点可以深入讲解,但也要辐射全面,多给学生指出一条方向,学生就多一条探索的途径。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会在途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稳固的发散性思维,并在其引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正确、有效的探索。学生为实现“自得”并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扎实丰富的知识和实验能力做基础,才有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鼓励学生观察,带学生自觉从物理回归生活
对知识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知识的应用,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发问也学会释问,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被深刻理解,并引起学生往更深层再度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仍以引导为主,将学生未能发觉的生活现象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展示在学生眼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学生开阔眼界,帮助学生培养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有信心和愉快的心理去享受“自得”的喜悦和乐趣。
实现学生“自得”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且繁复的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努力,当然在这里教师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像是一艘结实的船只,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风浪,但在知识的海洋里瞬息万变,只有学生亲自撑船下海,经历各种困难,才能磨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自由着陆到任意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得”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中华书局,196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自得 中学物理教学 学习兴趣 探究 观察
孟子离娄章句下写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1]这里的“自得”译为“有所收获”,君子喜欢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运用自如,愈近炉火纯青。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便认识到,“深造”才可得“道”,而持续地得“道”才可能达到“深造”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追逐,共同实现君子的“自得”愿望。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的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2]这或许是对孟子“自得”思想在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目的的最浅显又最为深刻的注解了,而且与初中、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完全吻合。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为达到这样一种美好的目标,怎样做到从教到不教,怎样践行“自得”思想呢?教师怎么教就显得比教什么更为重要了。
物理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又运用所得到的物理学理论来指导改变周围客观世界,促进人类进步。因此中学物理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科目的鲜明特点: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通过生活现象进入物理,通过实验探究探索物理,又通过解释生活现象深刻理解物理。为将“自得”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下面我从以上三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具体实施教学活动。
一、引起学生兴趣,带学生自愿从生活走进物理
中学生在13—18岁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身心迅速发展与完善,自我意识逐渐兴起,是情感、兴趣、意志等方面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如果能够在为学生掀开物理的面纱之时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热情;而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恰恰是因为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开场没有悉心准备,陈词滥调又落后于时代,学生对物理最初的认识就会有失偏颇,继而影响后续的学习。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感官印象对学生大脑的刺激最为直接,生活经验又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原始的判断依据。教师要独具慧眼,挖掘一切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平实琐碎人人都可触及;又要有原则和方法,巧妙地将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认识过渡到物理的殿堂中来,让学生感到物理的奇妙,关于物理的本质还要去探索。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既提供“机遇”又给予“挑战”,勾起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自愿深入其中,是学生能够持续“深造”最本真也是最强有力的原动力,还能为实现“自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究,带学生自主从实验探索物理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实验为基础,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来说,仍需要相当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实力才能完成。除却教师所必备最基本的实验专业知识不必多谈以外,要想让学生形成“自得”的习惯,教师还要对有关实验的各个方面做足功课。我们拿实验器材的使用这一点来举例,酒精灯常见于用来加热固体和液体,但学生一般很难想到用酒精灯也可以用来加热附近空气,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变成不均匀的介质,而这正是研究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传播时需要的条件,非均匀的液体和固体较难实现,但非均匀的气体就很容易得到,且实验现象明显。人的思维容易被“理所应当”的现象所禁锢和迟钝。打破僵化的思维,听起来很宽泛又似乎摸不着边际,从加热固、液体到气体,看似不起眼,但却是思维的一转弯,一跳跃。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不单单为了得出早已知晓的结果,根本目的是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中学物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点滴滴都了然于胸,对一个知识点可以深入讲解,但也要辐射全面,多给学生指出一条方向,学生就多一条探索的途径。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会在途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稳固的发散性思维,并在其引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正确、有效的探索。学生为实现“自得”并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扎实丰富的知识和实验能力做基础,才有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鼓励学生观察,带学生自觉从物理回归生活
对知识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知识的应用,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发问也学会释问,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被深刻理解,并引起学生往更深层再度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仍以引导为主,将学生未能发觉的生活现象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展示在学生眼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学生开阔眼界,帮助学生培养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有信心和愉快的心理去享受“自得”的喜悦和乐趣。
实现学生“自得”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且繁复的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努力,当然在这里教师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像是一艘结实的船只,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风浪,但在知识的海洋里瞬息万变,只有学生亲自撑船下海,经历各种困难,才能磨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自由着陆到任意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得”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中华书局,196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