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雨》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陶金鸿。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时节”,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
《秋天的雨》题为写秋雨,实则是写秋天。全文读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美”字——修辞美、音律美、色彩美,秋色五彩缤纷,秋香沁人心脾,秋声欢乐无比。陶金鸿先生用秋天的雨把秋天的众多景物串联于一体,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亦美亦乐。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扇”“曲”,会读课后条形框中的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11个生字;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三是要弄清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四是照样子写句子;五是阅读德国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节选。
一、诵读诗句,步入秋雨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语文课的导入又何尝不是如此!新教一篇课文,总要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来导入,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既简短精练,又富有韵味,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指单元学习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单元导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这样引导: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秋天的雨,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诗人的心里(出示秋雨的诗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
这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在陶金鸿先生的眼中,秋雨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秋天的雨》。你看,秋雨滴答滴答下起来啦!
这样,抓住单元导语展开谈话,链接古诗中的秋雨,让学生朗朗读来,声声入耳,不知不觉便步入秋雨之中。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老师来检查一下。
(1)出示第一组词语(加点的字是本课要认读的生字。钥匙 五彩缤纷 一枚枚 喇叭 厚厚的)。指名读,正音,强调“匙”读轻声,“缤”是前鼻音。
(2)出示第二组词语(加点的字是本课要写的生字。一盒颜料 邮票 飘哇飘哇 争着 菊花仙子 梨 勾住 油亮亮 一曲丰收的歌)。指名读,正音。说说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颜”“飘”“勾”等字,学生练习描红并书写。“曲”(qǔ)还有一个读音读“qū”,可组词:弯曲 曲折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秋天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出示: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1)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这首小诗,可不是一般的小诗,每一句都概括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优化方法,品读语言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助学路径之一,统编语文的课后练习,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求非常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课后练习资源,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巧妙融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时,可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来贯穿全文的教学。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你见过“钥匙”吗?钥匙,很常见,但很神奇。拿着钥匙,塞进锁孔里,轻轻一旋,门就被打开了。走进秋天的大门,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呢?(学生读过“小诗”,不难回答: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教师接着追问: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当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最感兴趣时,教师可这样引导:(1)“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2)齐读。读着这些词,你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了吗?(3)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呢?①当学生答道“它把黄色给了银杏叶”时,教师引导:你见过银杏叶吗?出示“银杏叶”图片,它像什么?读准“扇”的两个读音,做做“扇哪扇哪”的动作。(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接着,教师引读:一片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引读:两片银杏树叶像两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引读:满树的银杏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②当学生答道“它把红色给了枫树”时,教师引导:这里把枫叶比作什么?“邮票”有什么用?指名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一句。③当学生说到“田野”时,教师引导:“金色的海洋”在喊什么?④当学生说到“果树”时,教师引导: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地在说什么?⑤当学生说到“菊花”时,教师出示菊花图片引导:你们看,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还有什么颜色?让我们把省略号中的内容说出来。(4)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说一说。(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①出示“喇叭花”“葡萄”图片,指导学生仿说。②你还能试着说几句精彩的句子吗?(指名说。适时表扬:啊,你们说的句子让秋天更漂亮啦!)(5)配乐《秋日私语》并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当学生讲到对“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最感兴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你为什么对这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与同桌同学交流交流:秋天的雨藏着哪些好闻的气味呢?(2)“勾住”是什么意思?(吸引住、迷住)移情对话:假如你就是课文里的小朋友,你的脚被谁的香味勾住了?为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当学生讲到对“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感興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为什么对这部分内容最感兴趣?(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什么?(引读: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还有哪个小动物或者哪种植物准备怎么过冬?(2)戴上头饰演一演。
这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紧扣”五彩缤纷“展开,把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融为一体,做到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逐层推进,井然有序。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移情体验”,让学生入境入情,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演一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具身认知,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真正领悟到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阅读链接,拓展视野
《秋天的雨》一文后面有“阅读链接”栏目,内容是德国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的节选内容。尽管与课文相比,“阅读链接”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但教师千万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一定要用心策划课文与“阅读链接”链接的形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秋天的雨》和《迁徙的季节》看似没有关联,但如果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两者都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1.在《秋天的雨》中,你从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认真阅读《迁徙的季节》,你又在哪里找到了秋天。
2.学生潜心阅读,提取信息,然后分享阅读体会(在《秋天的迁徙》中,“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传播”,“许多幼小的动物正在成长。它们离开了父母,自己去找一处新的住所”,“候鸟开始了它们的旅途”)。
3.在《迁徙的季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呢?
这样教学,使“阅读链接”和《秋天的雨》一文的学习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秋天的雨》题为写秋雨,实则是写秋天。全文读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美”字——修辞美、音律美、色彩美,秋色五彩缤纷,秋香沁人心脾,秋声欢乐无比。陶金鸿先生用秋天的雨把秋天的众多景物串联于一体,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亦美亦乐。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扇”“曲”,会读课后条形框中的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田字格中的11个生字;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三是要弄清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四是照样子写句子;五是阅读德国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节选。
一、诵读诗句,步入秋雨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语文课的导入又何尝不是如此!新教一篇课文,总要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来导入,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既简短精练,又富有韵味,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指单元学习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单元导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这样引导: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秋天的雨,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诗人的心里(出示秋雨的诗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
这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在陶金鸿先生的眼中,秋雨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秋天的雨》。你看,秋雨滴答滴答下起来啦!
这样,抓住单元导语展开谈话,链接古诗中的秋雨,让学生朗朗读来,声声入耳,不知不觉便步入秋雨之中。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老师来检查一下。
(1)出示第一组词语(加点的字是本课要认读的生字。钥匙 五彩缤纷 一枚枚 喇叭 厚厚的)。指名读,正音,强调“匙”读轻声,“缤”是前鼻音。
(2)出示第二组词语(加点的字是本课要写的生字。一盒颜料 邮票 飘哇飘哇 争着 菊花仙子 梨 勾住 油亮亮 一曲丰收的歌)。指名读,正音。说说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颜”“飘”“勾”等字,学生练习描红并书写。“曲”(qǔ)还有一个读音读“qū”,可组词:弯曲 曲折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秋天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出示: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1)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这首小诗,可不是一般的小诗,每一句都概括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优化方法,品读语言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助学路径之一,统编语文的课后练习,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求非常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课后练习资源,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巧妙融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时,可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来贯穿全文的教学。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你见过“钥匙”吗?钥匙,很常见,但很神奇。拿着钥匙,塞进锁孔里,轻轻一旋,门就被打开了。走进秋天的大门,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呢?(学生读过“小诗”,不难回答: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教师接着追问: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当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最感兴趣时,教师可这样引导:(1)“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2)齐读。读着这些词,你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了吗?(3)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呢?①当学生答道“它把黄色给了银杏叶”时,教师引导:你见过银杏叶吗?出示“银杏叶”图片,它像什么?读准“扇”的两个读音,做做“扇哪扇哪”的动作。(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接着,教师引读:一片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引读:两片银杏树叶像两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引读:满树的银杏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②当学生答道“它把红色给了枫树”时,教师引导:这里把枫叶比作什么?“邮票”有什么用?指名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一句。③当学生说到“田野”时,教师引导:“金色的海洋”在喊什么?④当学生说到“果树”时,教师引导: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地在说什么?⑤当学生说到“菊花”时,教师出示菊花图片引导:你们看,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还有什么颜色?让我们把省略号中的内容说出来。(4)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说一说。(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①出示“喇叭花”“葡萄”图片,指导学生仿说。②你还能试着说几句精彩的句子吗?(指名说。适时表扬:啊,你们说的句子让秋天更漂亮啦!)(5)配乐《秋日私语》并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当学生讲到对“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最感兴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你为什么对这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与同桌同学交流交流:秋天的雨藏着哪些好闻的气味呢?(2)“勾住”是什么意思?(吸引住、迷住)移情对话:假如你就是课文里的小朋友,你的脚被谁的香味勾住了?为什么?(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当学生讲到对“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最感興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为什么对这部分内容最感兴趣?(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什么?(引读: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柳树的叶子—)还有哪个小动物或者哪种植物准备怎么过冬?(2)戴上头饰演一演。
这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紧扣”五彩缤纷“展开,把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融为一体,做到感知、理解、积累、运用,逐层推进,井然有序。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移情体验”,让学生入境入情,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演一演”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具身认知,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真正领悟到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阅读链接,拓展视野
《秋天的雨》一文后面有“阅读链接”栏目,内容是德国乌纳·雅各布《迁徙的季节》的节选内容。尽管与课文相比,“阅读链接”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但教师千万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一定要用心策划课文与“阅读链接”链接的形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秋天的雨》和《迁徙的季节》看似没有关联,但如果细细品读,你会发现两者都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1.在《秋天的雨》中,你从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认真阅读《迁徙的季节》,你又在哪里找到了秋天。
2.学生潜心阅读,提取信息,然后分享阅读体会(在《秋天的迁徙》中,“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传播”,“许多幼小的动物正在成长。它们离开了父母,自己去找一处新的住所”,“候鸟开始了它们的旅途”)。
3.在《迁徙的季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呢?
这样教学,使“阅读链接”和《秋天的雨》一文的学习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