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瞎子阿嬷走了,终年63岁,坟墓面朝大海。
  世界上有一种特殊的群体,声音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最直接的入口,耳朵是他们连接心灵与世界的最便捷的路径。是的,他们就是盲人。古往今来,盲人太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美丽的、普通的、聪明的、愚蠢的、有钱的、贫穷的、有才能的、潦倒混日子的、有名声在外的、声名狼藉的、寂寂无名的。致盲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遗传、疾病、意外、发育不良、受伤……他们中间有人生来就没见过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有的是一下子从五彩缤纷的精彩画面中,进入到无边无际的黑夜里。春夏秋冬在他们的概念中,只不过是冷了又暖,暖了又热,还有知了在叫,犬在吠;有的则像是抽丝剥茧,生命中的色彩逐渐模糊,黑白,最终堕入黑暗的深渊,怎么也望不到一丝光明。他们在黑暗中挣扎,努力地睁大失神的眼睛,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眼眶,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丽与丑陋。他们有的以乞讨为生;有的流浪街头;有的在推拿房里挥汗如雨,养家糊口;有的禁足于家里,磕磕碰碰,在别人的嘲笑与谩骂中,度日如年。他们中间也不乏优秀的,智慧的,励志的,令人起敬的,比如海伦·凯勒,阿炳。但大多数人在黑暗中摸索,挣扎,生平如書,无大起大落,情节简单,故事平凡,生命如草,春风时生,寂寞山野,萧瑟枯萎。瞎子阿嬷就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呆在家里,生儿养女,缝缝补补,最终,老去,死去。
  海伦·凯勒走了,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瞎子阿炳走了,留下了《二泉映月》。瞎子阿嬷走了,什么都未曾留下。如同那缕缕炊烟,她的一生就这么悄然谢幕。然而,这个平凡的女人,却在不经意间撩起我对过往的回忆,有关故乡的,童年的。就像鲁迅当年回忆起三味书屋,覆盆子,何首乌,闺土。有时候,怀念是一个入口,历史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它们很容易带我们遇见昨天,遇见过去。
  瞎子阿嬷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岛,生于厮,长于厮,老于厮,死于厮,在这片地域完成生老病死的所有仪式。
  听说她病了的时候,刚好我正忙着置办嫁妆。阿嬷素来身体硬朗,少有感冒咳嗽,这次病得很厉害,显然带着不祥之兆。抽空去看她,她容颜憔悴,声音低下,拉着我的那双手,冰凉。她再次跟我提起我与她那些年的交集。我是三岁跟了她,妈妈早上出工前把我领到她家,晚上放工后再把我抱回去,算一天的工资,直到五岁。她夸当年的我如何乖巧懂事。
  她的记性一向甚好,疾病与疼痛也未曾削弱了它。她能记住只打过一次招呼的人,她能通过我们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准确无误地叫出我们的名字。有时候,我们从她身边经过,故意蹑手蹑脚,屏住呼吸,没想到,一下子,她就说出我们的名字。很长一段时间,我怀疑她的眼睛能看见。她的头发一丝不乱,一身的青布衫整洁得体。她扫过的地清清爽爽,甚至连细小的纸屑都不剩下。她洗过的碗筷搁在碗架上闪闪发光。经她缝补的衣服,针脚均匀,疏密得当。一个正常人,如能做到这般尚属不易,何况一个盲人呢?这更加深了我的怀疑。不过,她额头上的包包却有力地击溃了我的揣测。
  如果没有五岁那年的一场麻疹,阿嬷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呢?她会不会离开小岛,与心爱的人赴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或许是因长相清秀而嫁入富有人家,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又或者嫁一个老实本分的渔民,在鱼鲞飘香的屋子里,守候着平凡的幸福。当然,一切都只是如果而已。
  五岁那年的一场麻疹,没有夺去她的生命,也没有毁了她清丽的容颜,却轻而易举地取走了她似水的清眸,命运,重重地关上了那扇心灵的窗户。从此,无助,惊恐,如梦魇陪伴她从一个黑夜辗转到另一个黑夜,无休无止。
  一条四四方方的小板凳,与她相依。她坐在上面,仰起头,阳光很暖,风儿很轻柔,小伙伴们的嬉笑声很清脆。蓝天白云,霞光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海面,青山炊烟袅袅,石板小桥流水潺潺,于她而言就像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一首古老得发了铜青的童话。
  奶奶关爱的胸怀已变得迟暮,家人亦无暇呵护,她就像折翅的小鸟,又被催逼到悬崖峭壁,不得不一次次扑楞着,努力地想要起飞。梳头、洗脸、做饭、洗衣服,缝缝补补,这些寻常小事,她是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才学会的啊,她的额头不是撞在柱子上,就是碰到了墙壁,身体不是被桌子磕了一下,就是被椅子绊了一脚。还有些调皮的孩子,故意设下陷阱欺负她。她在磕磕碰碰中成长,泪水涟涟里坚强。
  长大后,她嫁给了本村的一个瘸子,家境贫寒。丈夫脾气暴躁,与人不善。他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拿老婆撒气。每逢这时候,阿嬷总是默默地忙着手中的活,深陷的眼窝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她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儿子高大英俊、聪明。阿嬷一个人,硬是摸索着,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大儿子聪明好学,勤劳务实,娶了个贤惠的女孩为妻,为她生了两个可爱的孙女,小夫妻两人相亲相爱。小儿子当兵入伍,一米八以上的个子,吸引了多少女孩的眼球。一家子的日子蒸蒸日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不偏不倚地应在了阿嬷的身上。瘸子丈夫身患顽疾,一病不起,终于撒手人寰,留下瞎子阿嬷继续在无尽的黑暗中,摸索,伤恸。那场黑夜里陡然响起的哭声,从她家破旧的房子里传出,惊醒了整个村庄,惊醒了甜蜜梦乡中的人们。丈夫走了没几年,大儿子又被查出癌症晚期,真是祸不单行啊!这一切,接二连三地,落在这个失明的女人身上,她深陷的眼窝里没有眼泪,她看不见我们的形体,我们看不到她的内心。
  喜欢拄着棍子到隔壁姐妹家去聊天听“新闻”的阿嬷,那个喜欢拖长了尖尖的嗓门呼唤孙女回家吃饭的阿嬷,突然偃了声息,沉默还是沉默。曾经年轻力壮的儿子皮包骨头,躺在睡椅上晒着太阳,一动也不想动。阳光很温暖,海风很轻柔,阿嬷抚摸着儿子的脸,头发,手掌,一遍一遍。海伦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想,如果能给阿嬷三分钟的光明,让她看一眼自己亲生的儿子,哪怕是付上再大的代价,她都应该会在所不惜的吧。
  儿子终于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丢下年老的母亲,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依依不舍地走了。儿子出殡的那天,瞎子阿嬷,头发依旧一丝不乱,青布衫依然整洁合体,倚在门扉,朝着出殡队伍的方向,一动不动。风儿撩起她花白的鬓发,阳光照在她依旧白晰的脸庞,还有深陷的眼窝,没有一滴泪。她就保持着这样的姿势,直到送殡的人们回来,直到夕阳跃入了海平面,直到夜色笼罩大地,直到万家灯火通明,直到寒意侵入心脾……
  再后来,两个孙女渐渐懂事,小儿子当兵复员回来,娶妻生女。儿孙绕膝,享受天伦。偶尔与她碰面,她还是能一下子就叫出我的名字,总不忘提起我与她当年秩事,提起我的乖巧。
  故事的结局,只有两种形式,悲剧或喜剧。我去看她的时候告诉她,我要结婚了,等她身体好了,去赴我的婚宴,她苍白的脸上,浮现难得的笑容,微微点头。
  离我的婚期还有一个月,阿嬷走了,走得很安祥。我去送行。她的坟墓面朝大海,阳光很暖,风儿很轻柔……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始终与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密切相连。高中语文课本中,对学生思想有启迪作用的名篇比比皆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它们,并使之融会贯通,更会对学生形成正确乃至高尚的人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册中的《〈名人传〉序言》就是这样一篇具有核心作用的、贯穿若干篇目中人物与思想的闪光篇章。  在《〈名人传〉序言》中,罗曼·罗兰满怀激情地呼唤英雄、歌颂英雄。文章以严谨的结
期刊
小城好天气!白云是蓝天的标配。  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白云相伴,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  站在坝河南岸,月湖之畔可遥望五峰山峦。晴空之下,山色青翠,蜿蜒起伏,巍峨雄伟。远远的望向北坡,似乎儿时钻树朳惊飞林鸟的欢笑声隐约可闻,骑在供水钢管上过山沟时那手心的汗还没有干,小伙伴埋在城墙洞子里的半包烟是否还在,还有偷偷摘来啃两口就扔掉没熟透的毛桃……  时光飞逝,往事随风。重拾老
期刊
包头的古长城遗迹很多,百姓们管它们叫“边墙”,并据此为落、乐观生活。有战国时的赵(北)长城,如青山区的东边墙、西边墙,昆都仑区的边墙壕;固阳县境内还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  妻子姥姥的坟头,就在她二舅家的东边墙村。姥姥属牛,九十二岁上走的,是“喜丧”。按照本地人的说法,老人走后的第三个年头要“大办”一下。这亦是古礼,守孝三年,“春秋”时期即已有之,人们缅怀先人,更要节哀、向生。  三年前,春
期刊
自从回到了北方,在人到中年时刻,我的梦里场景常常停留在那悠长的古巷。那些承载童年欢乐的过往,像遗失的贝壳,总是串起我丝丝的怀念,回味后是满满的甜蜜。能回去的是家乡,回不去常常思念的是故乡。无论你官居高位还是财富满车或是失意落寞,总有一种情感在灵魂深处荡涤开来,带着绵长乡音呼唤着你——那就是故乡。听老家的发小说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全部被夷为平地,要开发成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我的故乡从此少了辨识。  
期刊
时至四月,学校宿舍门口的那一片油菜花田,在成长、积蓄、等待了几个月后,终于绽放出独属于它的美丽。  每每走至楼下,望见这一片耀眼的黄就总不觉想起,二月底寒假结束回到学校时,门口的那片种满了排列有序却犹如杂草般毫不起眼的植物的田。我自小生活在北方地区,记忆中家乡不曾种植油菜花,自然不识的这为何物,偶尔兴致突发询问友人,也不曾有人能认出。大抵是家中长辈有人曾种植过其他植物的原因,平日里对植物的观察也总
期刊
三分地的小园子,种满了豌豆、秋葵、薄荷、还有小雏菊,它们都在争抢我的领地。秋葵硬朗,像一枚粗大的朝天椒,身形挺拔而直立,如此有气质,蛋黄色的小花十分惹人喜爱。周围有薄荷,马兰头与太阳花,以及野水芹,還有不知名的小草四处散着,花开的痕迹知多少?没人过问。时光倒流,那天,忽然发现墙角数枝新绿,我也没顾得上搭理它。黄昏后,整个小园喷着的细香,这,淡淡的,蓝色的,细碎的小花开了一簇又一簇,夹着泥土的芳香,
期刊
很多人都说“西藏是一种病,不去永远治不好”,在西藏已工作三年有余,在我心中,这里总有着她独特的魅力,你可以享受最慷慨的阳光,最纯净的天空,遇到最虔诚的人们,感受心灵的洗礼……每每心情烦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这美,瞬间会涤清你心中所有的愁绪……  时在2018年4月,我和朋友一起去了趟林芝,这个被誉为“西藏江南”的地方。林芝,古称工布,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译而来,藏语意为“娘氏家庭的宝
期刊
一、紫云佛音  夏夜,我在声声袅袅的梵音中走进紫云山。  月色中,亲近了你的每一寸肌肤。  有风,细软的风,从山垭间缓缓掠来,有檀香的沉醉,有佛音的缠绵。  钟声悠远且清亮。在紫云山,我把身心的全部,都安放于一片绿叶与一条溪流之上,顺着山的幽雅,抛却了凡尘所有的羁绊。  只愿静候于此,与青砖黛瓦对视,与佛的慈悲相遇。  一段温婉的邂逅,我却与你,如沐春风。  紫云山,我要将你深深咏怀,也请你记住的
期刊
故乡的四月景色宜人,风光恰好,极目远眺绵延的黄土高原一派碧波荡漾的景象。田间地头、山峁沟岔处处可以看到各种花草树木争相茁长,这时候走近山野中你可以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各种花香味,而槐花也正值这个季节盛开。  槐树在故乡是一种常见的树木,村头路口随处都可见到,在我家院子的大门外就生长着一棵大槐树,听奶奶讲那棵槐树还是爸爸小时候亲手种植的,树长的非常高,进入夏季以来整棵树长的枝繁叶茂。四月以来是槐花开放
期刊
冰心说过:“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我突然间就不那么赞同她的说法了,我生命中的父爱是直白的,是无私且光明的,在我快三十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依然可以“宝贝宝贝”的叫我,而我也像朋友一样叫他“老張”,大多时候我都叫他“皇阿玛”,因为我觉得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我就是公主,有皇阿玛护着的幸福公主。  家里有一张我四五岁时的全家福,也是仅有的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如果不是以之作为纪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