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引发共鸣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cun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读者,我还记得大學毕业前后,在迷茫的时候,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由叶咏梅编辑、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如同一道强光给予了我巨大力量。
   那时候文坛最时兴的是另一种倾向,整体氛围是追赶新潮,现实主义并不“时髦”。《平凡的世界》读下来,你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混响,奋斗意志与生活气息的统一,百姓情怀与建功企望的融合。这大概是路遥创作内在的基本逻辑。
  重读《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会发觉路遥一直在和读者发生着奇妙的对话关系,读者心里所盼的东西,路遥自然会给出由头,抻长念想。
  确实应该研究路遥和读者的关系。路遥一直怀有普通人都有的接触世界的愿望,并且以《平凡的世界》找到与世界、与读者最贴心的交流方式。他的情感一直很浓烈,是身入、心入,更是情入。在路遥这里,虚构不是虚设,慈悲不避伤悲。他赞扬人生奋斗和改变命运的理想,也正视奋斗和改变的限度,如果只有一腔热情、硬拼死磕,那就不是路遥,他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这种对限度的“正视”,让路遥和我们这些带泥行路的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路遥接触世界的方式有“惊”,同时又有“敬”,他对自然生命和历史运行是有敬意的。他有忍同时又有仁,我们都记得那个情节,孙少平打工要离开的时候,人家给他工钱,他按约定只拿一半,把多给的钱退掉了。当时曹书记夫妇惊异的表情上写的是:你到底是个什么人?这么个年纪,怎就懂得这么高的礼义?如果没有这些对礼义的敬意,《平凡的世界》的骨肉也没有这么坚实。路遥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不虚飘也不糊弄。一方面,命运和机遇重要,但并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正视苦难、走出苦难,但是走出的过程必然是艰难而漫长的。孙少平从高考落榜到教书再到务农,宁做“一丛飘蓬”也不愿“安分守己”,于是孑然独闯。磕碰摔打之后收获的不是别的,正是深刻的生活辩证法。如同这部小说经常出现的字眼“生活告诉你”,它希望读者都能成为小说人物的共情者。
  路遥常情不自禁地与读者在《平凡的世界》里交心:宽容的读者,不要责怪他吧……不妨让他去吧……读者也愿意向着某种意义的方向去延伸自己的情感意愿,从中受到鼓舞,甚至影响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这大概是一代代读者亲近路遥小说的理由。尽管孙少平从地理上看走得并不远,尽管孙少安在原地经历时代变迁,在读者心目中,这些人走出去,就是向上走、往前奔的榜样,这些人回来了,就是归于人生的慰藉和报偿。
  并不是每部知名的小说都能让人读出声来,路遥的文字有节奏更有节操,深的情感化为好的语感,有魅力、有魔力,也有亲切的神情,所以他的作品一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地活着。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3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由总评价引出切入点
  开头两段先简述“我”在“迷茫的时候”听电台演播《平凡的世界》收获“巨大力量”的经历,增强立论的真切感;然后指出“当时”文坛的“整体氛围”是以排斥现实主义为“时髦”,这就确立了立论的现实针对性;接着以中心词为“混响”“统一”“融合”的一组排比句揭示路遥作品“内在的基本逻辑”,肯定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实践的丰富与创新。这样,文章在进入切入口前就为立论提供了新论背景,让下文展开的评述都与“混响”“统一”“融合”这三个总评价密切相关,从而显示切入的自然和论述的严谨。
  2.用精约语言强化表达力
  作者从多维度拓开论域评述路遥的作品,提炼精准简约的语言提升表达力。文章或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义,如前面提到的“混响”“统一”“融合”;或用原创性短语概括新论的核心内容,如“对限度的‘正视’”“小说人物的共情者”等都具有言简意新的特点;或锤炼整饬句式表达新意,例如用“虚构不是虚设,慈悲不避伤悲”,将读者思考引入深层;或用“这些人走出去,就是向上走、往前奔的榜样,这些人回来了,就是归于人生的慰藉和报偿”。这样的精约语句,揭示路遥作品对读者的人生启示。
  3.设多维度开掘新见解
  作者以“路遥和读者的关系”为切入口,设多维度拓开论域,亮出新见。一是“对话关系”论。读者有所“呼”,作品有所“应”;作品“基调”的描述“浑然天成”,读者的感觉“身临其境”,甚至会与作者一起“抻长念想”,此时作者与读者构成对话关系。二是“有限‘正视’”论。作者“身入、心入,更是情入”的创作素养,使他发现并“正视奋斗和改变的限度”,与“带泥行路的读者”之间有了“共情语”。三是“交心读者”论。让读者与作者的心贴在一起,让路遥小说成为影响“一代代读者”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精神产品。上述三个维度的开掘,都基于“路遥和读者”的“贴心”关系,都与开篇“混响”“统一”“融合”的论断相呼应。
其他文献
2020年底,我们国家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我认为,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再全力以赴,必将无坚不摧。  对个人而言,坚定的信念是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社会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险和荆棘,只有锁定目标,坚定信念,全力以赴,才能跨越这些障碍。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脱贫致富之门,草王坝村大队长黄大发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村民用了36年的时间,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最终
期刊
长大后,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会觉得不自在,会对母亲的唠叨不耐烦,就想离开母亲,“自力更生”。可和母亲分开的时间一久,又会思念起她来。  细细算起,母亲去外婆家已有两月之久——我有点想念她了。这两个月里,耳边倒是清静了许多。以前母亲总是嫌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推崇“道家”式教育,而母亲却是“法家”式教育。母亲的唠叨好像永远没有停止的一天,“今天吃什么,又吃包子?别为了
期刊
人,生而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视角不同,所看、所闻、所感也就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亲身站在山峰上,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以“事外眼”分析,才能干好“局内事”。  古语道“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仅凭主观臆想去判断、感知事物是片面的,并且浮于皮毛之上,也就无法探究真相。而躬身入局,则可收获颇多。孔子所强调的
期刊
1.每个人心底都有梦想,每天通过奋斗向着梦想更近一步,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2.做科研,要有科学家的精神与追梦人的情怀。   刘红,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30多年来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她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
期刊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前不久
期刊
全球视野  这个全新主题的植入,会使高考作文的“百花园”更为繁茂瑰丽,对语文教学中视野的拓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球视野”,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一大突破,既展现了疫情期间外国友人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援助,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价值观的呼应。  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考生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命题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学会推己及人;二是“投
期刊
我们都是武者,需要互相尊重。我们要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2019年8月31日的UFC格斗之夜中,一个“90后”中国姑娘开场仅42秒就击倒了对手,成为中国首个、更是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她叫张伟丽。  自幼,每当见到女孩子被欺负,张伟丽都会冲上去帮忙。12岁时,“能打”的张伟丽被送进武校练习散打。她拼命地学习,短短7个月后就成了学校最优秀的学员。14岁那年,张伟丽获得了河北省青年散打冠军。
期刊
阅读指要  实用类文本阅读,“评价文本”是一个高频考点。“评价文本”考点的设题方向,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二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三是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在这篇文本中所持的主要观点,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本的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体现在文本的具体
期刊
技法点拨  “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从生活、阅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要使作文“论据充实”,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个“力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考生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典型、充
期刊
魏晋之风流、灑脱与不羁,之所以独特于现世,或许正如余秋雨先生在《遥远的绝响》中所说,它诞生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  先是阮籍。“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当他驾着木车悠闲游荡,在绝路前喷涌出热泪的时候,那必然不是悲哀于无路可走,那是一种错杂而浑厚的情感,是一种找寻,是来自心底的对现实对生活最为真实的嘶吼。他的狂放,他的不拘礼法,至今都难以被人接受。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末路之前长叹一声“时无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