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卑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个体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又是限制个体成长的一个消极因子,严重的自卑心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冲击,本文就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提出几点粗浅分析。
【关键词】自卑;补偿;气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13-01
一、自卑的概念
自卑(inferiorit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自卑是个体在自我认知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否定态度。自卑存在于人类所有个体身上,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自卑的个体可以将自卑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从而打破自我局限,成功地超越自我;而有的人则会被自卑感吞噬,将自卑渗透到人格之中,形成自卑情结|,它会剥夺人的行动能力,使个体陷入心灰意冷、万事皆休的无助状态。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心理非常普遍,自卑心理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孤独体验,无论自卑对个体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从个体主观感受方面来讲,自卑心理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严重的自卑心理还会让个体陷入无助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着力于改善自卑心理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
自卑心理的形成因素的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1)自卑的形成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是个性形成的先天因素,是由人类的遗传决定的,在人的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刻,对生活中的事件反应敏感,当经历压力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其他几种气质类型的个体差,从行为习惯和归因风格来说,这类个体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形成诸如“能力太差没办法”、“我就是不行” 的错误认知。
(2)个体成长的不良环境也是自卑形成的一个重要成因。每个人的个性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才得以形成,而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如情感忽略、体罚和虐待等会严重威胁幼儿的内心安全与人际信任。自卑的人往往也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方式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的同学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往往有着潜在的敌意,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温和的甚至是顺从的,但在内心深处真正的行为动因则是对人际关系不信任,害怕被人不接纳。
(3)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形成自卑感。社会比较是个体确认自我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身处密集生活空间,与周围人的社会比较几乎时刻伴随着大学生。这种对比既包括了身材相貌,也有家庭出身、经济能力,还包括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普遍比较关注,有些条件较差的同学也会因此形成自卑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异性交往的时候畏手畏脚,甚至演变成社交恐惧。
(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督促自己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然而如果理想太过“丰满”,就容易与“骨感”的现实形成较大落差,当目标太过遥不可及就演变成了前进的阻力。因此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要结合自身实际,使其具有可行性。
四、大学生自卑心理应对
(1)树立正确的自卑概念。由于认知局限,导致有些大学生谈“自卑”色变。改变自我的前提是正视自我。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愿或者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卑往往和“不好”“弱势”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会整日沉浸在自己不如人的消极认知中,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同学为了平衡内心,竭力掩饰自己的自卑感,甚至表现出自大和咄咄逼人的架势,更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封闭自我逃避社交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但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自卑感越来越重。因此个体应该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能辩证的看待自卑,认识到自卑对人的促进力量。
(2)用实际行动来对抗自卑。自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有整体性也有具体性。在自卑的行为表现中,其核心是否定自己,这其中既包括全面的否定自己,也包括个体就某些具体方面否定自己,诸如学业、人际、身体特征、性格、特长等(1)。对于大多数引起自卑的因素来说,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进行改善的,诸如学习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勤学好问来提高成绩,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而获得改善。
(3)利用补偿心理克服自卑。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是一柄双刃剑。有些人利用自卑超越了自我,有些人则被自卑打倒。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2)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积极的补偿心理能推动个体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个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自卑理论的提出者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因身体缺陷而深感自卑的人,但也是这种自卑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巨人。
(4)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减少心理落差。当个体把生活目标定得太高而难以实现的时候,就会限于不满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很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这种盲目的高要求高标准。这类学生在性格方面往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标准过于严苛,一旦目的未达成就会陷入自责自罪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树立目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5)学习和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人的信念系统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圣雄甘地有言:“人相信自己是什么,通常就会变成那个样子。”自我暗示是运用心理语言来暗示自己的方法,心理语言包括自我对话、音乐、图像等。如在内心对自己说:“我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件事!”,积极心理暗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让个体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卑的学生要多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相信别人可以做好的自己通过努力也是可以的。此外自卑严重的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每天列出自己的不同优点,看到那些被自己习惯性忽略的正面品质。
(6)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自我努力收效甚微的时候应主动寻找社会支持,接受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帮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自我,重建自信系统,克服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培养坚韧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阿德勒(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 [M].作家出版社,1986
[2]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 徐涛.试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
【关键词】自卑;补偿;气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13-01
一、自卑的概念
自卑(inferiorit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自卑是个体在自我认知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否定态度。自卑存在于人类所有个体身上,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自卑的个体可以将自卑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动力,从而打破自我局限,成功地超越自我;而有的人则会被自卑感吞噬,将自卑渗透到人格之中,形成自卑情结|,它会剥夺人的行动能力,使个体陷入心灰意冷、万事皆休的无助状态。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心理非常普遍,自卑心理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孤独体验,无论自卑对个体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从个体主观感受方面来讲,自卑心理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严重的自卑心理还会让个体陷入无助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着力于改善自卑心理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
自卑心理的形成因素的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1)自卑的形成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关。气质是个性形成的先天因素,是由人类的遗传决定的,在人的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内心的情感体验深刻,对生活中的事件反应敏感,当经历压力和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其他几种气质类型的个体差,从行为习惯和归因风格来说,这类个体遭遇失败的时候往往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形成诸如“能力太差没办法”、“我就是不行” 的错误认知。
(2)个体成长的不良环境也是自卑形成的一个重要成因。每个人的个性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才得以形成,而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如情感忽略、体罚和虐待等会严重威胁幼儿的内心安全与人际信任。自卑的人往往也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方式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的同学在人际关系中对他人往往有着潜在的敌意,虽然他们表面上是温和的甚至是顺从的,但在内心深处真正的行为动因则是对人际关系不信任,害怕被人不接纳。
(3)在与他人的对比中形成自卑感。社会比较是个体确认自我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身处密集生活空间,与周围人的社会比较几乎时刻伴随着大学生。这种对比既包括了身材相貌,也有家庭出身、经济能力,还包括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特征普遍比较关注,有些条件较差的同学也会因此形成自卑心理,在与他人尤其是异性交往的时候畏手畏脚,甚至演变成社交恐惧。
(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督促自己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然而如果理想太过“丰满”,就容易与“骨感”的现实形成较大落差,当目标太过遥不可及就演变成了前进的阻力。因此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要结合自身实际,使其具有可行性。
四、大学生自卑心理应对
(1)树立正确的自卑概念。由于认知局限,导致有些大学生谈“自卑”色变。改变自我的前提是正视自我。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不愿或者不敢承认自己的问题,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卑往往和“不好”“弱势”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会整日沉浸在自己不如人的消极认知中,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同学为了平衡内心,竭力掩饰自己的自卑感,甚至表现出自大和咄咄逼人的架势,更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封闭自我逃避社交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但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自卑感越来越重。因此个体应该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能辩证的看待自卑,认识到自卑对人的促进力量。
(2)用实际行动来对抗自卑。自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有整体性也有具体性。在自卑的行为表现中,其核心是否定自己,这其中既包括全面的否定自己,也包括个体就某些具体方面否定自己,诸如学业、人际、身体特征、性格、特长等(1)。对于大多数引起自卑的因素来说,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进行改善的,诸如学习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勤学好问来提高成绩,人际交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而获得改善。
(3)利用补偿心理克服自卑。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是一柄双刃剑。有些人利用自卑超越了自我,有些人则被自卑打倒。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2)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积极的补偿心理能推动个体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个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自卑理论的提出者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因身体缺陷而深感自卑的人,但也是这种自卑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巨人。
(4)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减少心理落差。当个体把生活目标定得太高而难以实现的时候,就会限于不满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很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这种盲目的高要求高标准。这类学生在性格方面往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标准过于严苛,一旦目的未达成就会陷入自责自罪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树立目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5)学习和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人的信念系统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圣雄甘地有言:“人相信自己是什么,通常就会变成那个样子。”自我暗示是运用心理语言来暗示自己的方法,心理语言包括自我对话、音乐、图像等。如在内心对自己说:“我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件事!”,积极心理暗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让个体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卑的学生要多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相信别人可以做好的自己通过努力也是可以的。此外自卑严重的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每天列出自己的不同优点,看到那些被自己习惯性忽略的正面品质。
(6)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自我努力收效甚微的时候应主动寻找社会支持,接受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帮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自我,重建自信系统,克服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培养坚韧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阿德勒(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 [M].作家出版社,1986
[2]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 徐涛.试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