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及高校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成效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是情势所迫的集体性行动,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技术性困境;同时也促进了在线教
学模式的主动性变革。
关键词:教学模式;在线教学;
1.政策驱动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21世纪初,国际上兴起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纷纷加入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为三巨头的在线课程平台,掀起了在线教学的浪潮。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同时,“慕课”也开始迅速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领域。从政策取向来看,我国一直强调借助网络平台建设优质课程资源。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數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018年,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建设国家级线上“金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十多年来,依托“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模式,逐步建成了集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线教育的资源与环境、技术与服务是高等教育在线教学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在线教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顶层设计和政府推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全面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起步、应用、整合、创新”四阶段理论。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阶段,仍然面临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的现实困境,还处于“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境地;只有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步进入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深度引入教学过程。总体来看,应用、整合和创新仍然是今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
3.在线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在相关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下,政府和高校致力于校园信息化环境与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2001年,教育部发布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高等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络,校园网楼宇覆盖率达到85.32%,无线网公共区域覆盖率达到15.82%。2004年,我国共有68所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注册学生300多万,其中在读学生200多万,开设涉及10大学科门类、153种专业,累计988门课程。2010年高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750门,其中本科课程2525门,另外有53.4%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83.72%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截至2019年,累计共有12000余门慕课上线,2亿人次学习,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占网民整体的50.7%。网络直播、短视频、视频博客(Vlog)等高质量、个性化形式不断涌现,满足了大众对教育资源文化的需求。目前,我国校园网络与数字资源等基础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数字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和广泛应用。
作者简介:
姓名:王震,性别:男,籍贯:河北,民族:满,出生年月:1966.09.23,职称:副高,学位:硕士,院校: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新媒体技术、在线教育
作者姓名:许恒硕,性别:男,籍贯:辽宁沈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3.09,职称:CEO,学位:学士,院校:南开大学、单位 乐学恩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教育学,虚拟现实
学模式的主动性变革。
关键词:教学模式;在线教学;
1.政策驱动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21世纪初,国际上兴起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纷纷加入以Coursera、edX和Udacity为三巨头的在线课程平台,掀起了在线教学的浪潮。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兴起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同时,“慕课”也开始迅速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在线教育领域。从政策取向来看,我国一直强调借助网络平台建设优质课程资源。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數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018年,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建设国家级线上“金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十多年来,依托“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在线课程建设模式,逐步建成了集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线教育的资源与环境、技术与服务是高等教育在线教学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在线教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顶层设计和政府推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建设“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全面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起步、应用、整合、创新”四阶段理论。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阶段,仍然面临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的现实困境,还处于“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境地;只有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步进入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深度引入教学过程。总体来看,应用、整合和创新仍然是今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
3.在线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在相关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下,政府和高校致力于校园信息化环境与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2001年,教育部发布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高等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络,校园网楼宇覆盖率达到85.32%,无线网公共区域覆盖率达到15.82%。2004年,我国共有68所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注册学生300多万,其中在读学生200多万,开设涉及10大学科门类、153种专业,累计988门课程。2010年高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750门,其中本科课程2525门,另外有53.4%的高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83.72%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截至2019年,累计共有12000余门慕课上线,2亿人次学习,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占网民整体的50.7%。网络直播、短视频、视频博客(Vlog)等高质量、个性化形式不断涌现,满足了大众对教育资源文化的需求。目前,我国校园网络与数字资源等基础资源建设已基本完成,数字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和广泛应用。
作者简介:
姓名:王震,性别:男,籍贯:河北,民族:满,出生年月:1966.09.23,职称:副高,学位:硕士,院校: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新媒体技术、在线教育
作者姓名:许恒硕,性别:男,籍贯:辽宁沈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3.09,职称:CEO,学位:学士,院校:南开大学、单位 乐学恩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教育学,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