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笔者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结合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实际,对新课程理念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把握“同体效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同体效应”亦称“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你就要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使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单纯的命令、灌输,过分注重师生角色的差别,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
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首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换位思考,理解教学中的“同体效应”。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教师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宽严相济,可以逐渐形成师生“同体”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时,尽管学生日常消费多种多样,但对消费未必了解,由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前指导学生对高一学生家庭收入、穿着、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别人有于是自己也想有;有的说因为价格贵显得自己特别,自己有优越感;有的说名牌售后服务好;也有的说名牌没什么特别,不如选经济实惠的……将学生的回答稍加总结,课本中的知识点一下便被学生理解接受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融洽,师生间配合默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得多。
二、把握“期待效应”,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
“期待效应”即要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成才,这是教学的规律。教师的期望,能使学生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并从中得到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相信他,耐心启发,同时不要吝啬激励的话语。任何时候,都应及时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影响着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离,进而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功能。教师微笑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鼓舞。
三、把握“瓦拉赫效应”,把学生看做是“独特的人”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长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开始他选择文学,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下了这样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后,他选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调色,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教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这回,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这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者,教学中要给学生全面展示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在兴趣、爱好、特长和智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就要尊重、了解学生,灵活借鉴“瓦拉赫效应”。教师只有学会给学生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
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掘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同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真正“用心对待,从心开始”,重新审视、看待学生,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让政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袁妮)
一、把握“同体效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同体效应”亦称“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你就要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使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单纯的命令、灌输,过分注重师生角色的差别,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
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首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换位思考,理解教学中的“同体效应”。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教师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宽严相济,可以逐渐形成师生“同体”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时,尽管学生日常消费多种多样,但对消费未必了解,由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前指导学生对高一学生家庭收入、穿着、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别人有于是自己也想有;有的说因为价格贵显得自己特别,自己有优越感;有的说名牌售后服务好;也有的说名牌没什么特别,不如选经济实惠的……将学生的回答稍加总结,课本中的知识点一下便被学生理解接受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气氛融洽,师生间配合默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得多。
二、把握“期待效应”,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
“期待效应”即要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成才,这是教学的规律。教师的期望,能使学生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并从中得到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相信他,耐心启发,同时不要吝啬激励的话语。任何时候,都应及时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影响着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离,进而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功能。教师微笑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可使学生感到鼓舞。
三、把握“瓦拉赫效应”,把学生看做是“独特的人”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长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开始他选择文学,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下了这样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后,他选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调色,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教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这回,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这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者,教学中要给学生全面展示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在兴趣、爱好、特长和智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要做到这点,教师首先就要尊重、了解学生,灵活借鉴“瓦拉赫效应”。教师只有学会给学生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
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才能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掘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同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真正“用心对待,从心开始”,重新审视、看待学生,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让政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