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更加呼唤知识的创新——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作为新世纪的中学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包括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造过程。教师地位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想的学习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到“敢问”。其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做到“善辩”。再次,学生参照教师的点拨,明辨是非,提升认识,做到“勤总结”。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质疑提问。不断地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到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利用教材上现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新教材一改往日陈旧的编排模式,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等栏目,这些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如在学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内容时,结合五幅漫画讲解公民行使监督权,请学生判断漫画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最后归纳出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诸如此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创新意识也得到增强。经过这样的安排,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论自然得出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时事丰富生动,且和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每年政治中考的方向。再者,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非常必要。例如,学生课下对 “党的十八大”“北京雾霾天气”“神舟十号”等都津津乐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上课时重视利用时事新闻和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只是注重理论传授。与时事相结合,能将理论性的知识讲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通过活动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改革的观点认为,现代教学的资源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师生的课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活动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在学习“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时,针对学生中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举行一场以“中学生该不该上网”为主题的辩论赛。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利与弊,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学生应该文明上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求知,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挖掘创新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因创新而精彩。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包括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造过程。教师地位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想的学习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到“敢问”。其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辩论,做到“善辩”。再次,学生参照教师的点拨,明辨是非,提升认识,做到“勤总结”。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质疑提问。不断地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到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利用教材上现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新教材一改往日陈旧的编排模式,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阅读与思考”等栏目,这些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如在学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内容时,结合五幅漫画讲解公民行使监督权,请学生判断漫画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最后归纳出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诸如此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创新意识也得到增强。经过这样的安排,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论自然得出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时事丰富生动,且和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是每年政治中考的方向。再者,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非常必要。例如,学生课下对 “党的十八大”“北京雾霾天气”“神舟十号”等都津津乐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上课时重视利用时事新闻和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只是注重理论传授。与时事相结合,能将理论性的知识讲活,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通过活动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改革的观点认为,现代教学的资源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师生的课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通过开展活动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在学习“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时,针对学生中形成的两种不同观点,举行一场以“中学生该不该上网”为主题的辩论赛。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利与弊,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学生应该文明上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求知,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挖掘创新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因创新而精彩。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