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对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应固步自封,应当实现自身对于情境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本文通过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从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出发,从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中对“趣味性”、“可接受性”以及“层次性”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的完善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理解及具体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助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以及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理解的固化,教师自身的实际教学模式也容易固化,进而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深化自身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并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完善自身情境教学策略,实现更为高效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趣味性”的加入
部分教师选择问题情境的设计最偏爱生活情境,他们误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上,不可能所有的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教师在尽量练习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情境创设的设计加入 “趣味”因素。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性”的存在,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体现情境教学的高效性,应当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例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时,结合了以往的教学经验,为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高效情境教学,决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趣味”情境。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展示了镜头由远及近拍摄的煽动翅膀的蜻蜓以及蝴蝶的动图。加上教师暂停后,对于“蝴蝶”图形中对称性的解释,让学生明白了“轴对称”的概念。因为学生经过直观的情境式的动图的观看,对轴对称知识有了准确的理解,所以学生在这种“趣味”情境的推动作用下,快速理解了本课的知识,也进行了针对“轴对称”知识的趣味应用。教师在本课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将情境的“生活化”性质特点充分表达出来,但是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事物进行了运用,增加了情境的“趣味性”。
二、情境创设要重视“可接受性”的加入
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趣味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情境的“可接受性”应是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部分教师急于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就特别注重了趣味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的参考,这就导致了情境的“可接受性”受到了挑战,继而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情境资料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出发,重视情境创设的“可接受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本课知识,就为学生进行了情境创设。但是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避免了学生难以接受的“学生零用钱”等主题方面的情境创设,而是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情境创设。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运动的时间进行统计,作为自己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原始数据。学生对于可以带起自己娱乐回忆的运动主题为主的数据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接受。因此,学生在“可接受”情境的环境中进行了关于折线统计图知识的系统学习,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层次性”的加入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导。引导的过程是提升学生理解效率的主要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注重对于情境“层次性”的设立发起重视。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考过程中,习得数学思维,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让情境创设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就注重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如故事情境:“小名的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同小名与其妹妹、父母进行分享。小名的妈妈将西瓜平分成了八等分。”然后,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逐步分析。“小名吃了三块,小名的妹妹吃了两块。请问小名和妹妹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教师根据每一份占整个西瓜的分数表示,再讲小名所吃的西瓜与妹妹吃的西瓜占总数的多少用分数表示出来,然后进行了分数的加法运算。对于分数减法也是运用了递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让情境具有了可分析的“层次性”,展現了情境创设方法的更大用处,完善了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方法的理论以及应用技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实现自身对于情境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让学生在情境环境中的学习更为高效,同时提升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方法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颜新疆.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12):79-80.
[2]孙艳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6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理解及具体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助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以及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理解的固化,教师自身的实际教学模式也容易固化,进而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深化自身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并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完善自身情境教学策略,实现更为高效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趣味性”的加入
部分教师选择问题情境的设计最偏爱生活情境,他们误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上,不可能所有的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教师在尽量练习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情境创设的设计加入 “趣味”因素。创设的情景中“趣味性”的存在,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体现情境教学的高效性,应当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例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时,结合了以往的教学经验,为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高效情境教学,决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趣味”情境。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展示工具,为学生展示了镜头由远及近拍摄的煽动翅膀的蜻蜓以及蝴蝶的动图。加上教师暂停后,对于“蝴蝶”图形中对称性的解释,让学生明白了“轴对称”的概念。因为学生经过直观的情境式的动图的观看,对轴对称知识有了准确的理解,所以学生在这种“趣味”情境的推动作用下,快速理解了本课的知识,也进行了针对“轴对称”知识的趣味应用。教师在本课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将情境的“生活化”性质特点充分表达出来,但是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事物进行了运用,增加了情境的“趣味性”。
二、情境创设要重视“可接受性”的加入
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在趣味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情境的“可接受性”应是情境创设的首要因素。部分教师急于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在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就特别注重了趣味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的参考,这就导致了情境的“可接受性”受到了挑战,继而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情境资料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出发,重视情境创设的“可接受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学会运用本课知识,就为学生进行了情境创设。但是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避免了学生难以接受的“学生零用钱”等主题方面的情境创设,而是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情境创设。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运动的时间进行统计,作为自己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原始数据。学生对于可以带起自己娱乐回忆的运动主题为主的数据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接受。因此,学生在“可接受”情境的环境中进行了关于折线统计图知识的系统学习,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层次性”的加入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导。引导的过程是提升学生理解效率的主要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应该注重对于情境“层次性”的设立发起重视。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考过程中,习得数学思维,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让情境创设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就注重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如故事情境:“小名的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同小名与其妹妹、父母进行分享。小名的妈妈将西瓜平分成了八等分。”然后,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逐步分析。“小名吃了三块,小名的妹妹吃了两块。请问小名和妹妹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教师根据每一份占整个西瓜的分数表示,再讲小名所吃的西瓜与妹妹吃的西瓜占总数的多少用分数表示出来,然后进行了分数的加法运算。对于分数减法也是运用了递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让情境具有了可分析的“层次性”,展現了情境创设方法的更大用处,完善了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方法的理论以及应用技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实现自身对于情境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让学生在情境环境中的学习更为高效,同时提升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方法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颜新疆.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12):79-80.
[2]孙艳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