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德立身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行为根本传承了五千余年,成就了中国特有的历史风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祖宗留下的德却在消失,一些功德缺失、诚信缺失、感恩缺失的现象频频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普遍落实、做好德育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身体力行为切口探究了小学生德育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身体力行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整体提升。故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情况,希望从小时起儿童就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然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并不到位,一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解读与背诵并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缺失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而高效的德育实际上包括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行为实践两部分,所以教育者在实施德育时不光要关注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组织行为实践,让学生切实理解德育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一、校园内身体力行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在校园中儿童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创造很多趣事。既然有不经意的发生,自然也会有刻意的发生,比如,学习知识的行动就是刻意发生的。关于刻意发生,教师也可以种下德育的种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参加德育学习,体验、感受思想精神、道德文明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以“校园标语实践小能手”活动为例,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全力落实标语践行工作,让小学生每天都以标语为指导端正自身行为。面对这一德育活动,小学生身体力行,感受了思想道德的伟大力量,提高了自身践行优秀道德品质的能力。比如,践行标语——守时惜时活动周,小学生每天早早地来到校门口,手里或捧一束送给老师的花,或读一本故事书,或与同学友好互动,等待着校门打开,看着迎接他们的笑脸,或者用笑脸迎接别人,充分感受到了守时惜时的好处,培养了守时惜时的好习惯。所以,在校园环境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德育的气氛,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参加德育行动,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成思想品质,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
二、家庭中身体力行
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主要环境,在家庭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与德育有关的故事,比如,帮助妈妈打扫卫生,给爷爷奶奶修剪指甲等等。所以,家庭是德育的又一重要场所,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双方共同合作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家庭德育中,除了让家长讲述一些德育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德育知识,享受德育行为带来的好处,从而建立德育行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以“我是家庭小助手”活动为例,一周的时间内家长要配合、指导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儿童在为家庭做出贡献的同时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思想精神水平。比如,家庭A的“我是家庭小助手”活动:
一周时间内,妈妈让小C每天帮忙摘菜、洗碗,在一餐一食中做出贡献。除了饮食上帮忙,小C还负责家里的卫生打扫、浇花、给爷爷洗脚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小C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劳动快乐、助人为乐价值观念。所以,在家庭环境中,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完成身体力行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每天的成长中接受德育的熏陶,让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融入到学生的骨血之中。
三、社会上身体力行
社会环境是儿童接触较少的环境,但是社会环境是最能强壮思想意识的环境。如果小学生能到社会中进行锻炼,德育将达到一日千里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学生适合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儿童到社会上身体力行德育内容,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成儿童的行为标准,指导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以“勤俭节约社会公益”活动为例,目前,贫困山区很多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城里的孩子却不珍惜粮食。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教师组织了勤俭节约社会公益活动,小学生每天节省下来的粮食、水滴都可以换算成同等重量的粮食、水,输送到贫苦山区,帮助贫困儿童。在这个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每天都吃完每一粒粮食,不浪费每一滴水,久而久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所以,社会是锤炼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到社会中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更不能局限在书本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到校园里,到家庭中,到社会上去践行德育知识,感受德育知識的魅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柴晓锦.浅析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J].教育界,2015,(17):13.
[2]傅涵麟.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浅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11-11.
关键词:小学;德育;身体力行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整体提升。故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情况,希望从小时起儿童就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然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并不到位,一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解读与背诵并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缺失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而高效的德育实际上包括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行为实践两部分,所以教育者在实施德育时不光要关注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组织行为实践,让学生切实理解德育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一、校园内身体力行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在校园中儿童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创造很多趣事。既然有不经意的发生,自然也会有刻意的发生,比如,学习知识的行动就是刻意发生的。关于刻意发生,教师也可以种下德育的种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参加德育学习,体验、感受思想精神、道德文明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以“校园标语实践小能手”活动为例,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全力落实标语践行工作,让小学生每天都以标语为指导端正自身行为。面对这一德育活动,小学生身体力行,感受了思想道德的伟大力量,提高了自身践行优秀道德品质的能力。比如,践行标语——守时惜时活动周,小学生每天早早地来到校门口,手里或捧一束送给老师的花,或读一本故事书,或与同学友好互动,等待着校门打开,看着迎接他们的笑脸,或者用笑脸迎接别人,充分感受到了守时惜时的好处,培养了守时惜时的好习惯。所以,在校园环境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德育的气氛,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参加德育行动,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成思想品质,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
二、家庭中身体力行
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主要环境,在家庭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与德育有关的故事,比如,帮助妈妈打扫卫生,给爷爷奶奶修剪指甲等等。所以,家庭是德育的又一重要场所,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双方共同合作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家庭德育中,除了让家长讲述一些德育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导、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德育知识,享受德育行为带来的好处,从而建立德育行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以“我是家庭小助手”活动为例,一周的时间内家长要配合、指导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儿童在为家庭做出贡献的同时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思想精神水平。比如,家庭A的“我是家庭小助手”活动:
一周时间内,妈妈让小C每天帮忙摘菜、洗碗,在一餐一食中做出贡献。除了饮食上帮忙,小C还负责家里的卫生打扫、浇花、给爷爷洗脚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小C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了劳动快乐、助人为乐价值观念。所以,在家庭环境中,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完成身体力行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每天的成长中接受德育的熏陶,让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融入到学生的骨血之中。
三、社会上身体力行
社会环境是儿童接触较少的环境,但是社会环境是最能强壮思想意识的环境。如果小学生能到社会中进行锻炼,德育将达到一日千里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学生适合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儿童到社会上身体力行德育内容,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成儿童的行为标准,指导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以“勤俭节约社会公益”活动为例,目前,贫困山区很多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城里的孩子却不珍惜粮食。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教师组织了勤俭节约社会公益活动,小学生每天节省下来的粮食、水滴都可以换算成同等重量的粮食、水,输送到贫苦山区,帮助贫困儿童。在这个公益性质的社会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每天都吃完每一粒粮食,不浪费每一滴水,久而久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所以,社会是锤炼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到社会中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更不能局限在书本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到校园里,到家庭中,到社会上去践行德育知识,感受德育知識的魅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柴晓锦.浅析如何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J].教育界,2015,(17):13.
[2]傅涵麟.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浅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