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出生的那天,正当村头那棵老槐树开花,一串串槐花洁白无瑕、花香四溢,于是她爹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槐花。
  槐花八岁那年,村里闹旱灾,因姐妹多,父母负担重,槐花的爹娘也就把槐花送给邻居一对老夫妻做女儿。
  三年后,老夫妻带着槐花离开村里,回到赣南老家。又过了十余年,槐花和养母的儿子结婚,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儿子听话,丈夫勤快体贴,小日子也算美满。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槐花丈夫驾驶拖拉机出山运货,刹车失灵,不幸人车翻下山谷,车毁人亡。无奈,槐花带着年迈的公婆和四个儿子艰难度日。
  春天来了,稻田里的秧苗长出了尺余高,槐花天还没亮就起床,煮好早饭,然后一个人来到了秧田里拔秧苗,蚂蟥爬满了她的腿肚子时,槐花也上岸了,她捉掉蚂蟥,挑着秧苗,回家扒了几口没菜的干饭,接着又下地去莳禾苗了。槐花手脚麻利,莳起禾苗就像在田岸行走,不到一天工夫,一口气插了一亩地的秧苗……太阳落山时,槐花望着禾苗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茁壮地生长,她会心地笑了。有一年夏季天干,秧苗长势良好,但是槐花家的秧田在高处,经常缺水,其他很多村民的稻田也缺水,槐花花了两天两夜到山上到处找水源,找到水源后愣是开出了一条小水渠,从此村里人的稻田再也不缺水了,乡亲们都说,槐花心善,好人呐!
  一亩田的粮食维持一家七口一年的生计都成问题,儿女们慢慢长大都提出辍学回家务农,帮助母亲维持生计。槐花坚决不同意,一定要让四个孩子读书成才。夜深人静,槐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要想出一家人能好好活下去的办法来。那晚她披着单薄的衣服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山风习习,让槐花不禁打了一个寒噤,她特别想大声哭泣,她希望自己的哭声让九泉下的丈夫听见,让丈夫知道他是多么的无助与艰辛,但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给了她活着的希望,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似乎在告诉她要学会坚强,一定要坚强。
  第二天一大早,槐花就进城去了,晌午时分,她用借来的钱买回了十头小猪崽,之后她的日子基本就跟小猪做伴。每天天蒙蒙亮,她就到自家后山背的山坳里去割猪草,割回后又马上煮猪食,可是猪一天到晚吃野菜也不是一个事呀!看着一只只活蹦乱跳的猪怎么也不见肥胖起来,她心里急了。怎么办?买猪崽的钱都还没有还上,不可能又去借钱买饲料吧!于是槐花想到了二十里外有一个工厂,那里的工人三班倒,一日三餐都要在那里吃饭,一定会有潲水,于是槐花马上来到那家工厂,找到厂领导,请求他的帮助,厂领导看到槐花勤劳能干就一口答应了。于是,以后的日子每天早上五点和下午三点槐花就会拉着一辆板车行走二十里山路去工厂拉潲水,山里的雾气打湿了槐花的头发,汗水浸湿了槐花的衣襟,槐花踩着崎岖的山路,累在身上,乐却在心里。
  每当她看着一桶桶有油水的潲水,她似乎看到了希望,她会遐想她的十头猪崽一下子就变成十头又肥又大的膘猪。艰辛的付出给槐花带来了惊喜。一年下来,十头猪有了野菜和潲水的滋润,慢慢长大,除了两头猪中途生病死了,八头猪长大后年末也卖了好价钱。这一年,除了还清买猪崽的借款,还赚了两千多元,一家老老少少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富有的年,四个孩子开春的学费也不用向亲友借了。
  快乐的年还没有过完十五,厄运从天而降,年迈的公公查出得了肝病,不治命难保。看着公公日渐憔悴、布满皱纹的脸,她不忍心丢下他,她默默地发誓:一定要救公公!于是槐花再向亲友借了几百塊钱,到集市上买了100多只小鸡,在后山放养,白天她除了在山下的房子里做家务、干农活外,晚上她也一个人搬到山上住,一步不离陪着这群小鸡,她相信只要她好好喂养,过几个月小鸡就可以慢慢变大鸡,然后卖得好价钱。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一个人在漆黑的后山屋子里,单薄的被子冻得她直打寒战,夜风呼啸着如鬼哭狼嚎,时不时还会听到几声怪异的叫声,吓得她心惊胆战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槐花饲养的鸡顺利出笼,看着那活泼乱跳的鸡群,槐花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公公治病的钱和四个孩子读书的钱都有了。槐花由于养鸡有了经验,以后每年增加一二百只鸡,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很多年,槐花办起了一家养鸡场。四个儿子也争气,大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老二考上了本地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老三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后来公派到了美国留学,老四大学毕业后在东莞一家外企做管理人员。
  槐花撑起了这个原本破碎的家,她送走了公公婆婆,建起了一栋大房子,培养了四个优秀的大学生。儿女们觉得母亲一个人在家太寂寞,就建议母亲到处走走,大儿子说去北京一起生活,三儿子要求母亲去一趟美国,老四请母亲去广东生活。可是槐花前思后想哪也不去,她说她舍不得家后山的那一群鸡,依然养她那群鸡。
  之后,槐花越来越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可是她却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在家没事的时候,村前村后走走看看,每次她走到村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看村头那棵槐花老树,看槐树长出来的老叶和新叶,看槐花花开花落。
  又是一年春风起,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又开花了,一串串洁白无瑕、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其他文献
再过一段时日,又能吃到母亲种的丝瓜了。  前些年,母亲会将丝瓜栽种在后院的花坛里,到了丝瓜牵藤子的时候,母亲从自家的竹林里砍上几根细细的竹子,给丝瓜搭架子。这个时候,丝瓜藤子仿佛找到了依傍,迅速地生长蔓延,将我家的后院装点得如诗如画。待藤蔓占据爬满整个架子时,这个时候,丝瓜就等着结花了。丝瓜开花仿佛瞬间的事,如果你不留意的话。它开出来的花朵是黄颜色的,沁人的黄,小小的花朵在一片绿意里,分外地惹眼,
期刊
冬天的晚上,与伙伴们捉完迷藏,踏着星光,回到自家土坯房中,点着油灯,脱了棉衣,还没钻进被窝,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侧耳细听,仿佛是野鸭的翅膀扑打地面发出的声响,还有猫被堵住嘴巴,从鼻孔里发出来的呻吟声。  我们知道,这准是我家的花狸猫又逮到了野鸭。披上棉衣,赶快移动门闩,放开门,还没来得及看清猫与野鸭的影子,就听那声音又从床底传出来。关上门,将门闩插上,手秉油灯,俯下身子,看见床底花狸猫嘴里正咬着
期刊
那年秋季学校开学,我作为班主任站在讲桌前忙于新生入班报名注册工作。为了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和看看学生写的字体啥样,我让学生自己在表上填写个人信息。其中一个男孩引起我的格外注意,他写的字的骨架着实不敢恭维,春蚓秋蛇、歪歪扭扭,看着实在不舒服。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从他的字慢慢转移到他本人身上。  男孩脖子上挂着一条锈迹斑斑又粗又长的银色铁链子,链子的下面处正对着胸口的地方吊着一只蠢笨的同质同色的十字架。也许
期刊
我有幸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使我在17岁就成了一名中学教师,至今,依然走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四十年过去了,但那段迎考的日子始终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1973年我在本村小学上五年级,一天早操后,校长孟昭户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消息,给我们上数学课的潘立田老师被推荐上大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怦怦直跳,我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  1977年秋假的一个晚上,父亲在家中里屋和他的同学聊天,我在外
期刊
一场初秋的細雨,缠缠绵绵地洒在旷野上,洒在母亲的坟墓上。坟墓的四周长满了荒草。我知道,父母亲在坟墓中是遭不到雨淋的。那是在下葬前,我们事先就用红砖砌好了墓穴,然后才把我买的装有母亲骨灰的封闭严实的石棺放进墓穴里,在墓穴上面放上一块石板,再在石板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塑料布后,才用黄土埋葬了母亲。  那年的秋天,北方的农村要在此时腌渍好一缸酸菜,就是把新鲜的大白菜晒蔫以后,用开水略微烫一下,然后放进水里
期刊
半夜两点十三分,我和蚊子之间达成一种可疑的平衡。  它倨傲地手脚并用抠住蚊帐顶端不让自己掉下来,我看着它,深情款款,目不转睛,眼里充斥着将醒未醒的懵懂和无处发泄的起床气。  我弯腰胡乱抄起两本书复又回身向它逼近,乔斯坦贾德和三毛的脸越凑越近,越凑越近越凑越近——停!两人茫然地停在了离蚊子还有约莫十厘米的空气中,将要亲上又没亲上的亲狎动作使两人官方的笑容中都多了一丝尴尬。  我的脑海中自动生成了从蚊
期刊
父母去世,前后只隔三年。  母亲走的那天早上,我陪在身边。窗外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母亲已极度虚弱、命若游丝。她从医院回家,进入弥留之际。化疗掉光的白发,长出满头银丝;脸上毫无表情,已没笑的力气;眼睛定定地看我,似乎有话要讲。突然,她张开嘴巴,睁大眼睛,看着前方,目光中充满大惊惧,又充满大欢喜。整个人坐起来,仿佛要起身,似乎要出发。我一边抱着母亲的身体,一边哭喊着妈妈。一位亲戚进来一看,说你妈已经走
期刊
狼掉进了陷阱里,它无奈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可是过了两三天,都没有猎人来把它打死。它想,这可能是上天对它的恩赐。谁要能将它救出去,它就一辈子效忠这位恩人。  于是,被饿了几天的狼在陷阱里苦苦呼喊:“救救我吧!好心的过路人,救救我吧!”经过的人们,一听是一只狼在呼喊,都躲得远远的。  “救救我吧!如果您救了我,我会一生效忠您,服侍您!”  狼说得怪好,可谁敢信呢?  “救救我吧!再不救,我就会死了!好
期刊
庄子上的树也就那么几种,不外乎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榆树相对来讲显得比杨树和柳树贵气些,因为它的头上可以长出榆树钱来,我们这些小孩子非常喜欢它,看着那满树的榆钱,我们的哈喇子都流出来了。那时,榆树便很有些沾沾自喜,觉得从前那些幸福的时光又回来了,它又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了,便觉得自己又高出别的树一个等级了。  榆树很少,我们小村子里只有两棵榆树,一棵在村子最东头,另一棵在村子中间,离我家也最近。那棵
期刊
再一次问路时,终于有人说,不远了,往前走第二个村子就是。  过了头一个村子,又走了一段路后,在终于看见人家之处开始缓缓慢行,向前不远,在看到路边有一个人时,也看到路边院墙上的字,虽然已经模糊,却依然认得出,是“姑姑庵”三字。  那是个中年男人,在院子的门口,跪趴在地上,看蚂蚁。我们的出现让他把注意力从地上的蚂蚁洞转到了我们身上。他小心地将蚂蚁洞藏在身后,变化了方向和姿势,盯着我们。  然后在一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