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新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倡导一种共进共生的课程文化,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教育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就初中英语而言,必须凸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即实现“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的远景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观念上和技术上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重新审视、反思传统的“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死板的教学方法。英语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同时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包容“出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
笔者在给学生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曾举了一些学生的身体特征为例,这样可以更好、更生动、更形象、更轻松地学会其用法。如:
Li Yong is very thin.
Wang Peng is thinner than Li Yong.
Zhang Lei is the thinnest of the three.
然后让学生举例,看看学生掌握与否,结果有个调皮学生竟拿笔者“开涮”,说:
I’m fat.
Song Hanyu is fatter than I.
Mr. Xiang is the fattest of us three.
全班学生听到这几句都开心地笑了,笔者当即反应过来,这个学生“出格”了,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张扬学生个性的好机会,于是就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学生学得活,能抓住老师的特征,这说明他真正掌握其用法了,其他学生只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是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2.放弃“尊严”,尝试师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鼓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破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
在上新内容之前,笔者总是广泛搜索跟课有关的内容,尽量扩大知识面,不在一上课就说Open your books,而是抛开课本,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和实物,采取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启动学生参与,根据实际加以运用,进行逼真的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在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后再回到课本进行认读,做必要的巩固和记忆练习。有时因为上课准备不足,教师难免会讲漏,或者讲错,这时笔者会放下面子,在下一节课时主动向学生道歉,说I’m sorry。
由于教师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多,所以笔者在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搜索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肯定讲得不够全面,这时我就叫一个精通电脑的学生讲解,学生们也就知道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such as: download , upload, chatroom, arrow, window, keyboard, record, raplace, database…
这样做并不有损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觉得老师很亲切、很虚心,能够跟学生打成一片,更好地开展师生交流。笔者比较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就可以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学会“放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检测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在这里,教育者更像一个牧羊人,其职责在于将羊领到肥沃的草原上,而不是泥水地中,至于学生吃什么草、吃多少、怎么吃的最终决定权是羊而不是牧羊人。 笔者在教学现在进行时“what are you doing?”时,并不着眼于讲解现在进行时的含义和构成,而是通过教师随意做一些动作,反复提问并启发学生:
S: You are standing/writing/running/sitting.
T: Am I sitting?
S: No, you are standing.
接着让学生随意做一些动作,相互问答,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这样学生就会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有所感悟。
这样上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则成为一名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认为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空间。
4.偏爱“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笔者认为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行为表现的优良,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笔者为了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回答一些能够回答的问题,经常进行一些小组单词比赛。如:把一个Topic的单词按顺序排列,让学生按学号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有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背简单的单词。与此同时还时常科学地运用激励机制,经常性的、细水长流式的关注这些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予以表扬、肯定,即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和一次点头,都会使学生增强信心,这有助于他们逐渐建立新的“自我”。
为了让那些原本就有信心的学生更自信,笔者要求他们自选对象去帮助那些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并随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只要自己的帮助对象达到既定目标,老师就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既让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又让他们在对待同学上、情感上、学习态度上、人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再现出积极的一面,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5.刻意“让位”,留出自由活动时空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索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上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看、多说、多思、多练,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尽量保持“沉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开口“点拨”。
每个Topic都有一篇非常好的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笔者在整个过程中只在一旁稍加指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迅速回答围绕课文主题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应答能力。然后再叫学生仔细阅读,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体会到: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尽快走出以教师为核心的误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设置和组织让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明确学习目标,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要注重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总之,积极的学习态度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大量的听说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课题指南》,陈胜良主编。
[5]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11-26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包容“出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
笔者在给学生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曾举了一些学生的身体特征为例,这样可以更好、更生动、更形象、更轻松地学会其用法。如:
Li Yong is very thin.
Wang Peng is thinner than Li Yong.
Zhang Lei is the thinnest of the three.
然后让学生举例,看看学生掌握与否,结果有个调皮学生竟拿笔者“开涮”,说:
I’m fat.
Song Hanyu is fatter than I.
Mr. Xiang is the fattest of us three.
全班学生听到这几句都开心地笑了,笔者当即反应过来,这个学生“出格”了,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张扬学生个性的好机会,于是就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学生学得活,能抓住老师的特征,这说明他真正掌握其用法了,其他学生只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是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2.放弃“尊严”,尝试师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鼓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破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
在上新内容之前,笔者总是广泛搜索跟课有关的内容,尽量扩大知识面,不在一上课就说Open your books,而是抛开课本,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和实物,采取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启动学生参与,根据实际加以运用,进行逼真的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在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后再回到课本进行认读,做必要的巩固和记忆练习。有时因为上课准备不足,教师难免会讲漏,或者讲错,这时笔者会放下面子,在下一节课时主动向学生道歉,说I’m sorry。
由于教师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并不比学生多,所以笔者在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搜索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肯定讲得不够全面,这时我就叫一个精通电脑的学生讲解,学生们也就知道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such as: download , upload, chatroom, arrow, window, keyboard, record, raplace, database…
这样做并不有损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觉得老师很亲切、很虚心,能够跟学生打成一片,更好地开展师生交流。笔者比较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就可以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学会“放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检测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在这里,教育者更像一个牧羊人,其职责在于将羊领到肥沃的草原上,而不是泥水地中,至于学生吃什么草、吃多少、怎么吃的最终决定权是羊而不是牧羊人。 笔者在教学现在进行时“what are you doing?”时,并不着眼于讲解现在进行时的含义和构成,而是通过教师随意做一些动作,反复提问并启发学生:
S: You are standing/writing/running/sitting.
T: Am I sitting?
S: No, you are standing.
接着让学生随意做一些动作,相互问答,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这样学生就会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有所感悟。
这样上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兴趣盎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则成为一名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认为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空间。
4.偏爱“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笔者认为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行为表现的优良,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笔者为了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回自信,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回答一些能够回答的问题,经常进行一些小组单词比赛。如:把一个Topic的单词按顺序排列,让学生按学号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有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背简单的单词。与此同时还时常科学地运用激励机制,经常性的、细水长流式的关注这些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予以表扬、肯定,即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和一次点头,都会使学生增强信心,这有助于他们逐渐建立新的“自我”。
为了让那些原本就有信心的学生更自信,笔者要求他们自选对象去帮助那些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并随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只要自己的帮助对象达到既定目标,老师就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既让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又让他们在对待同学上、情感上、学习态度上、人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再现出积极的一面,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5.刻意“让位”,留出自由活动时空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索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上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尊重。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看、多说、多思、多练,学生能做的事就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尽量保持“沉默”,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开口“点拨”。
每个Topic都有一篇非常好的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笔者在整个过程中只在一旁稍加指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迅速回答围绕课文主题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应答能力。然后再叫学生仔细阅读,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体会到: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尽快走出以教师为核心的误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设置和组织让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明确学习目标,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要注重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总之,积极的学习态度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大量的听说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而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课题指南》,陈胜良主编。
[5]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