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变形记》是作者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想象的基础上创作的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主要阐述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异化为甲虫终至死亡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变形记》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形下所隐藏着阴暗和丑陋,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其中所表现的对人性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变形记》中探讨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影响,再联系实际,略微阐述当今社会人性的一些缺失。
关键词:变形记;人性
《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作品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文章中人性的表态有三方面:
1 表现人的异化
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异化,人蜕化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即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失去了自己的主宰,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单单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2 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变形”之后,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而父亲则“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正是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依然“怀着温柔和爱意时刻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的死去了,这却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为了庆祝而决定到郊外去旅游。亲人尚且如此,外人何堪?
3 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现实对人的压抑、束缚,力量巨大,人是弱者。现实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可怜的甲虫,“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即使是这些小腿,“人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主宰自我,自己凭辛勤劳动养活全家,却要受公司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的听差的巡查;尽管格里高尔还一心想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但是,公司秘书主任的催促、逼迫、离去,宣告了格里高尔作为人正常生活的终结,宣告了他梦想破灭。主人公变为甲虫,不得不呆在卧室中,最终难逃一死,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主宰、约束着主人公。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芸芸众生的悲剧命运。它,难以摆脱,也无法摆脱。这是作家卡夫卡对下层人民生活深入体验的一个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地高速发展,小说中所表现人性泯灭的比比皆是。刚出生的婴儿被父母无情的抛弃,或许只是因为患有先天性的疾病,父母不愿出高额的医疗费,所以毅然将他们的孩子抛弃。因为一些原因,家道中落,或是因为命运的无常,遇到突发事情,或残疾或重病,无情的人抛下家人一走了之的人也有好多。而又有多少的老人,老无所依,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他们只能艰难度日。有的甚至流浪,乞讨,流落于街头,流落于他乡。像极了文中的主人公,只不过文中的主人公选择了死亡。时间的巨轮在大地上慢慢碾过,人性在慢慢的泯灭,《变形记》如它最初的意义一样,它在提醒人性。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变形记》
[2]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关键词:变形记;人性
《变形记》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作品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文章中人性的表态有三方面:
1 表现人的异化
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异化,人蜕化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即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失去了自己的主宰,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单单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2 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变形”之后,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直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考虑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而父亲则“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正是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依然“怀着温柔和爱意时刻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的死去了,这却给家人带来轻松的心情,“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为了庆祝而决定到郊外去旅游。亲人尚且如此,外人何堪?
3 表现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现实对人的压抑、束缚,力量巨大,人是弱者。现实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可怜的甲虫,“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即使是这些小腿,“人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主宰自我,自己凭辛勤劳动养活全家,却要受公司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的听差的巡查;尽管格里高尔还一心想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但是,公司秘书主任的催促、逼迫、离去,宣告了格里高尔作为人正常生活的终结,宣告了他梦想破灭。主人公变为甲虫,不得不呆在卧室中,最终难逃一死,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主宰、约束着主人公。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芸芸众生的悲剧命运。它,难以摆脱,也无法摆脱。这是作家卡夫卡对下层人民生活深入体验的一个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地高速发展,小说中所表现人性泯灭的比比皆是。刚出生的婴儿被父母无情的抛弃,或许只是因为患有先天性的疾病,父母不愿出高额的医疗费,所以毅然将他们的孩子抛弃。因为一些原因,家道中落,或是因为命运的无常,遇到突发事情,或残疾或重病,无情的人抛下家人一走了之的人也有好多。而又有多少的老人,老无所依,他们的子女不赡养他们,他们只能艰难度日。有的甚至流浪,乞讨,流落于街头,流落于他乡。像极了文中的主人公,只不过文中的主人公选择了死亡。时间的巨轮在大地上慢慢碾过,人性在慢慢的泯灭,《变形记》如它最初的意义一样,它在提醒人性。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变形记》
[2]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