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着课程,同时也感受着成功、失败、竞争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可以说,课堂是个小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历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常常把课堂当成老师的“一言堂”,沉闷、缺少活力的气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他们更没有体验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悠然心会”的快乐。那么,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下,应该如何激发课堂活力呢?
1.诚心沟通,消除障碍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年龄、知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已形成了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式的师生关系。很多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甚至畏而远之,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情感障碍,从而造成了课堂上师生沟通的困难。在我看来,教师应该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从教十余年,我曾遇到这样一群“小刺头”:生活中,他们抽烟、打牌、通宵上网;课堂上,他们专和老师作对,常常让老师尴尬难堪又无计可施。原来,老师的冷漠和讽刺,已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于是,他们选择了排斥老师和敌视老师。面对这种现象,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着和他们聊天、谈心、嬉戏玩乐,走进“刺头”群体,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看到他们对我敞开心扉诉说喜怒哀乐的时候,我知道:障碍不是问题,沟通不再困难。
2.精心设计,激励参与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可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决定着教学效果。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事可干,而且是自己喜欢干的事。
2.1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他们厌学甚至弃学。因此,在课堂引入中,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学用坐标表示平移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入:①猜谜,有头没有颈,浑身冷冰冰,无脚行千里,有翅难飞岭。②画图,请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看看同你猜想的谜底相同吗?学生通过猜想、画图、操作验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便一发而不可收,教学情绪也被激活起来。
2.2注重分层次设计教学。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且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这些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整体呈现出不同的学习层次。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我借鉴一位老师的做法,将学生分为四种角色,即追赶者、追随者、奔跑者、飞翔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然后在教学设计上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给飞翔者选一些力所能及但并不轻松的“超纲”的内容,给追赶者则降低难度另选题目,使学生都参与到一种力所能及的、而且能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相信,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融入课堂学习的。
2.3注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新教材中安排有大量的探究、思考活动,这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许多老师认为:活动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课堂活跃了,也就容易失控了,大多采用“包办”的形式一带而过。其实,有效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能够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共同发展。比如:在教学正方体切口形状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小刀和萝卜块,课堂上,学生切的切,议的议,气氛异常的活跃。但教师也要注意:合理分组和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3.爱心授课,释放活力
传统的课堂沿袭的是“独白式”教育:一方面,教师更关注自己的表演,而不是关注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表演的机会,即使表演,教师也不愿当观众。这种方式,几乎让课堂成为教师“独舞”的天地。教师应当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3.1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传统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纪律,是服从。课堂上,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老师讲错了题,他们不敢说,害怕触动老师“至高无上”的尊严;对习题有不同的见解,想和同学讨论,想和老师争辩,他们不敢,害怕安上异想天开、违反课堂常规的“罪名”——若干的不准无疑是给学生套上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活力大打折扣。老师应勇敢的放弃与生俱来的“话语霸权”,尊重学生的意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知错能改。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3.2注重教师自身情感的渗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很多老师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外露,因此,让课堂变得枯燥而没有“人情味”。数学老师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师生的情感交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用关心、爱护的眼神注视学生,用包容、大度的心理尊重学生,以及抓住闪光点及时赞赏学生——相信,一句中肯善意的提醒,一个关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亲其师,好其学”,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活力的激发。当然,使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我们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常常把课堂当成老师的“一言堂”,沉闷、缺少活力的气氛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他们更没有体验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悠然心会”的快乐。那么,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下,应该如何激发课堂活力呢?
1.诚心沟通,消除障碍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年龄、知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已形成了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式的师生关系。很多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甚至畏而远之,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情感障碍,从而造成了课堂上师生沟通的困难。在我看来,教师应该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从教十余年,我曾遇到这样一群“小刺头”:生活中,他们抽烟、打牌、通宵上网;课堂上,他们专和老师作对,常常让老师尴尬难堪又无计可施。原来,老师的冷漠和讽刺,已深深地伤害了他们,于是,他们选择了排斥老师和敌视老师。面对这种现象,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尝试着和他们聊天、谈心、嬉戏玩乐,走进“刺头”群体,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看到他们对我敞开心扉诉说喜怒哀乐的时候,我知道:障碍不是问题,沟通不再困难。
2.精心设计,激励参与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可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决定着教学效果。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事可干,而且是自己喜欢干的事。
2.1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他们厌学甚至弃学。因此,在课堂引入中,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学用坐标表示平移时,我设计这样的引入:①猜谜,有头没有颈,浑身冷冰冰,无脚行千里,有翅难飞岭。②画图,请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看看同你猜想的谜底相同吗?学生通过猜想、画图、操作验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便一发而不可收,教学情绪也被激活起来。
2.2注重分层次设计教学。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且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这些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整体呈现出不同的学习层次。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我借鉴一位老师的做法,将学生分为四种角色,即追赶者、追随者、奔跑者、飞翔者,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然后在教学设计上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给飞翔者选一些力所能及但并不轻松的“超纲”的内容,给追赶者则降低难度另选题目,使学生都参与到一种力所能及的、而且能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相信,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融入课堂学习的。
2.3注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新教材中安排有大量的探究、思考活动,这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许多老师认为:活动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课堂活跃了,也就容易失控了,大多采用“包办”的形式一带而过。其实,有效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能够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共同发展。比如:在教学正方体切口形状时,我让学生准备好小刀和萝卜块,课堂上,学生切的切,议的议,气氛异常的活跃。但教师也要注意:合理分组和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3.爱心授课,释放活力
传统的课堂沿袭的是“独白式”教育:一方面,教师更关注自己的表演,而不是关注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表演的机会,即使表演,教师也不愿当观众。这种方式,几乎让课堂成为教师“独舞”的天地。教师应当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3.1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传统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纪律,是服从。课堂上,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老师讲错了题,他们不敢说,害怕触动老师“至高无上”的尊严;对习题有不同的见解,想和同学讨论,想和老师争辩,他们不敢,害怕安上异想天开、违反课堂常规的“罪名”——若干的不准无疑是给学生套上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活力大打折扣。老师应勇敢的放弃与生俱来的“话语霸权”,尊重学生的意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知错能改。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3.2注重教师自身情感的渗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很多老师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外露,因此,让课堂变得枯燥而没有“人情味”。数学老师应该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师生的情感交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用关心、爱护的眼神注视学生,用包容、大度的心理尊重学生,以及抓住闪光点及时赞赏学生——相信,一句中肯善意的提醒,一个关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亲其师,好其学”,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活力的激发。当然,使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我们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