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新产业形态的不断发展,也对配电物联网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首先分析配电物联网存在的问题,随后从新产业形态角度出发,探讨配电物联网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配电物联网;新产业形态;应用
引言:电力体系的纵深发展,需要配电物联网体系的支撑。电力体系中新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配电物联网的支持。由此可见配电物联网的重要性,有必要分析配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路径。
一、配电物联网现存问题
1.标准化程度不够。配电物联网体系设备种类众多,各种设备并非遵从于同一套标准,设备通讯过程中经常遇到标准冲突现象,降低设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效果,设备即插即用效果无法实现。由于设备生产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体系,配电物联网的平台化效应并不明显。
2.先进技术利用不够。配电物联网对于新型技术的使用要求较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成为配电物联网的短板之一,导致新技术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配电物联网监控体系中需要关注到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设备监控体系中需要应用大量人力资源,设备监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效应明显不足,信息滞后性和差错性效应明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处理设备监控的问题,降低设备监控处理体系的工作效率。
3.技术开放度不够。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在装备升级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对于不同业态之间的合作考虑较少。在系统对接性能、耦合性能偏弱的情况下,系统对接不畅间接促成行业壁垒,提升产业体系中发生信息孤岛的概率。在应用系统互动对接效应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数据信息共享度偏低,电网数据信息价值挖掘效率不高。
二、配电物联网应用路径
1.标准建设。电网体系的标准建设与配电物联网关系密切,通过配电物联网可以完善运作维护标准,并对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提供标准体系。配电物联网的应用有效推动标准化建设,电力产业发展的标准属性更强,产业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更加密切;在协调配合度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电力新产业的运行水平与产品质量都有质的飞跃。在拓宽市场范围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产业业态结构,促进电力新产业的升级。
2.业务软件定义。配电网业务体系具有灵活性强、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的特征,意味着定制化应用的革新速度也会相对较快。应用配电物联网提升软件体系定义的灵活度,快速适应服务的变化特征,进而保证软件部署工作的针对性。在配网业务需求不断修正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定义充分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这种效应在主站侧和终端侧都能体现。在业务软件定义中需要注意硬件和软件的解耦处理,根据配电业务体系特征建立三层结构,每个层次负责独立的业务并具备鲜明的特征;例如平台层主要面向硬件操作,软件层则面向业务软件操作,又可以划分为基础软件与业务软件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层主要承担通信管理、网络管理等任务,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虛拟化处理效果,实现应用和资源之间的解耦效应并体现隔离作用;与此同时为业务软件应用提供接口,实现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的对接效果。
基础软件层则面向配电业务体系的基础服务,并由此生成基础服务功能模块,为配电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实现业务数据信息的管理效果。主站侧与终端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也需要基础软件层作为支撑,为两者数据通信创设条件,并提供即插即用性质的服务。配电业务体系中安装的软件作用在应用软件层,为配电业务功能的实现提供平台基础,在最短时间内感知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有效促进应用模式的转型升级。应用软件层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实现配电业务的更新效果。
由此可见软件定义的重要性,实现配电业务体系的分层效果,各个层次相互联系分工明确,真正发挥配电业务体系的联动效应。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复制功能,有助于配电业务体系的升级扩展,而且降低业务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为电力新产业形态赋予更多的竞争力因素。
3.数字化。任何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对于电力产业新业态也是如此。结合数字化效应充分利用配电物联网数据信息,为电力产业以及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提供更多的竞争支持。配电物联网体系中应用统一化的信息模型,采用动态化建模方式预测未来业务走势,同时包括拓扑建模结构以及配电设备。基于配电物联网构建的静态模型具有贯通调配边界的能力,由此形成一种调配融合模型,将变电站母线出口位置的断路器作为边界。信息化模型实现对配置边界的贯通效果,在创建配电网结构的过程中应用到营配融合模型,在确定低压用户位置后,将用户的接入点作为边界;与此同时结合配电网体系资源,实现配电网结构与终端用户的连接效应。配电物联网的动态模型实现配电网状态信息的监测效果,并将监测的数据结果进行传输;与静态模型之间形成耦合效应,共同服务于配电物联网体系。在配电物联网中设计了配网数据信息源,集合有关配电物联网的设备、电网、测量等多方面的信息,全面多角度掌握配电网的工作状态,实现信息的透明可视化效果。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意味着新产业形态的产值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提升新产业形态的敏捷性并达到产业链的延长优化效果。在线化业务的多样化有效促进商业模式的革新,有助于激发产业形态的商业潜力。
结束语:配电物联网技术对于电力新产业形态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电力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加深对配电物联网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探索配电物联网的应用路径,助力于新产业形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宁. 配电物联网在新产业形态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2021,50(06):66-67.
[2]张治明,王鹏,秦四军,郭屾,林佳颖,张冀川. 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J]. 供用电,2021,38(06):43-49.
[3]孟祥亮,张帅. 配电物联网本地通信技术应用分析[J]. 农村电气化,2021,(05):5-8.
[4]杨龙雨. 配电物联网终端集中管理应用实践[J]. 农村电气化,2021,(01):16-17.
[5]蒋峰. 配电物联网在新产业形态中的应用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2020,(02):191.
关键词:配电物联网;新产业形态;应用
引言:电力体系的纵深发展,需要配电物联网体系的支撑。电力体系中新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配电物联网的支持。由此可见配电物联网的重要性,有必要分析配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路径。
一、配电物联网现存问题
1.标准化程度不够。配电物联网体系设备种类众多,各种设备并非遵从于同一套标准,设备通讯过程中经常遇到标准冲突现象,降低设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效果,设备即插即用效果无法实现。由于设备生产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体系,配电物联网的平台化效应并不明显。
2.先进技术利用不够。配电物联网对于新型技术的使用要求较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成为配电物联网的短板之一,导致新技术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配电物联网监控体系中需要关注到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设备监控体系中需要应用大量人力资源,设备监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效应明显不足,信息滞后性和差错性效应明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处理设备监控的问题,降低设备监控处理体系的工作效率。
3.技术开放度不够。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在装备升级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对于不同业态之间的合作考虑较少。在系统对接性能、耦合性能偏弱的情况下,系统对接不畅间接促成行业壁垒,提升产业体系中发生信息孤岛的概率。在应用系统互动对接效应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数据信息共享度偏低,电网数据信息价值挖掘效率不高。
二、配电物联网应用路径
1.标准建设。电网体系的标准建设与配电物联网关系密切,通过配电物联网可以完善运作维护标准,并对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提供标准体系。配电物联网的应用有效推动标准化建设,电力产业发展的标准属性更强,产业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更加密切;在协调配合度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电力新产业的运行水平与产品质量都有质的飞跃。在拓宽市场范围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产业业态结构,促进电力新产业的升级。
2.业务软件定义。配电网业务体系具有灵活性强、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的特征,意味着定制化应用的革新速度也会相对较快。应用配电物联网提升软件体系定义的灵活度,快速适应服务的变化特征,进而保证软件部署工作的针对性。在配网业务需求不断修正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定义充分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这种效应在主站侧和终端侧都能体现。在业务软件定义中需要注意硬件和软件的解耦处理,根据配电业务体系特征建立三层结构,每个层次负责独立的业务并具备鲜明的特征;例如平台层主要面向硬件操作,软件层则面向业务软件操作,又可以划分为基础软件与业务软件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层主要承担通信管理、网络管理等任务,在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虛拟化处理效果,实现应用和资源之间的解耦效应并体现隔离作用;与此同时为业务软件应用提供接口,实现硬件平台与软件系统的对接效果。
基础软件层则面向配电业务体系的基础服务,并由此生成基础服务功能模块,为配电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实现业务数据信息的管理效果。主站侧与终端侧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也需要基础软件层作为支撑,为两者数据通信创设条件,并提供即插即用性质的服务。配电业务体系中安装的软件作用在应用软件层,为配电业务功能的实现提供平台基础,在最短时间内感知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有效促进应用模式的转型升级。应用软件层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实现配电业务的更新效果。
由此可见软件定义的重要性,实现配电业务体系的分层效果,各个层次相互联系分工明确,真正发挥配电业务体系的联动效应。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复制功能,有助于配电业务体系的升级扩展,而且降低业务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消耗,为电力新产业形态赋予更多的竞争力因素。
3.数字化。任何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对于电力产业新业态也是如此。结合数字化效应充分利用配电物联网数据信息,为电力产业以及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提供更多的竞争支持。配电物联网体系中应用统一化的信息模型,采用动态化建模方式预测未来业务走势,同时包括拓扑建模结构以及配电设备。基于配电物联网构建的静态模型具有贯通调配边界的能力,由此形成一种调配融合模型,将变电站母线出口位置的断路器作为边界。信息化模型实现对配置边界的贯通效果,在创建配电网结构的过程中应用到营配融合模型,在确定低压用户位置后,将用户的接入点作为边界;与此同时结合配电网体系资源,实现配电网结构与终端用户的连接效应。配电物联网的动态模型实现配电网状态信息的监测效果,并将监测的数据结果进行传输;与静态模型之间形成耦合效应,共同服务于配电物联网体系。在配电物联网中设计了配网数据信息源,集合有关配电物联网的设备、电网、测量等多方面的信息,全面多角度掌握配电网的工作状态,实现信息的透明可视化效果。数据信息的深度利用意味着新产业形态的产值潜力被进一步挖掘,提升新产业形态的敏捷性并达到产业链的延长优化效果。在线化业务的多样化有效促进商业模式的革新,有助于激发产业形态的商业潜力。
结束语:配电物联网技术对于电力新产业形态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电力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加深对配电物联网技术的利用程度,积极探索配电物联网的应用路径,助力于新产业形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宁. 配电物联网在新产业形态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2021,50(06):66-67.
[2]张治明,王鹏,秦四军,郭屾,林佳颖,张冀川. 配电物联网微应用管控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J]. 供用电,2021,38(06):43-49.
[3]孟祥亮,张帅. 配电物联网本地通信技术应用分析[J]. 农村电气化,2021,(05):5-8.
[4]杨龙雨. 配电物联网终端集中管理应用实践[J]. 农村电气化,2021,(01):16-17.
[5]蒋峰. 配电物联网在新产业形态中的应用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2020,(02):191.